封面
近日,王云峰白话注译译本——《打开慧眼:菩提道次第广论(彩图白话本)》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菩提道次第广论》藏文原著为宗喀巴大师,曾由法尊法师翻译过文言译本。本彩图白话本分为上、下两卷,多识仁波切应邀为本书作序,嘉木样加措大师应请为本书出版撰写藏文《愿词》。
本书封面正中为宗喀巴大师鎏金塑像,西藏拉萨大昭寺供奉。传称此像是宗喀巴大师在世时所塑,大师亲自为之开光并说此尊像和他本人一模一样。最上图为未来佛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净土说法的情景。书名中“菩提道次第广论”为第六世贡唐仓大师生前墨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十二类经的要义,按照龙树、无著二大论师弘扬的大乘佛法修行轨道,依照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以及《噶当派语录》等,以“三士道”的修学途径由浅入深讲说而成。
译者王云峰,第六世贡唐大师的弟子。在其利众信念和恳切愿力的支持下,苦苦奋斗多年的宏伟学术成果——《打开慧眼:菩提道次第广论(彩图白话本)》,既是译者宏愿利行的硕果,也是其给广大有缘众生举办的佛国盛宴。
译者简介
王云峰,男,1964年8月28日生,甘肃省通渭县人。1985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1993年调入新华社广东分社。在新华社工作13年,采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其中《贫困户,挺起你的脊梁!——返贫现象透析》、《穷乡富土一条路》先后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
1995年获主任记者职称。
1998年离开新华社,参与创办以生产小糊涂仙系列白酒知名的广州珠江云峰酒业有限公司,同时倾心于藏传佛教文化的学习了解,已出版专著《活佛的世界》(1997)、《第二佛陀宗喀巴画传》(2004)、《西藏朝佛之旅》(2006)、《佛光降临谁家?——“贡唐文殊大师”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坐床全景图说》(2010)。
王云峰热心动员善缘朋友一起捐资供养藏传、汉传佛教寺院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为纪念至尊根本上师第六世贡唐仓大师,2001年捐资31万余元在其家乡兴建“贡唐希望小学”一座,时任甘肃省省长陆浩题写了校名。现为贡唐利生会副会长、广州云峰企业顾问。
多识仁波切为《打开慧眼:菩提道次第广论(彩图白话本)》所作序言
多识仁波切
人天导师佛租释迦牟尼降生人间,怜悯沉沦世海众生,以大智大悲创教说法。在四十五年中针对不同根器和不同智力层次的教化对象,三转法轮,开设与三种根器相对应的三士道,说大乘、小乘、人天乘,说显乘、密乘,说事谛、理谛,说了义、不了义,说有、说空、说非有非空等。佛法所涉事理广无际涯,况涉及无数未知领域,虽博闻广知的大智者,也难以探知究竟。
霍金说:真正懂得相对论的至今不超过三人。那么真正懂得佛法的遍知者究竟有几人呢?
历来围绕佛教的偏执邪说、众说纷纭,皆源于此宏伟深广。虽说佛理深广,并非一团乱麻无头绪可寻。佛陀示寂后小乘论师遵循第一法轮的教义,各辟丛林小道,形成十八个部派,为小乘佛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产生了像《毗婆沙论》、《具舍论》那样的宏伟经论。
佛示寂四百年之际龙树菩萨开南印度铁塔,获得部分大乘经典,赴龙地获得被称为龙藏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为佛经精髓,显说佛教究竟理谛诸法性空深理般若,隐说方便事谛境、行、果广行般若。龙树依据《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中观论》等,开辟了般若深理中观大车道。佛示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依止弥勒,得广行般若传承,又依据弥勒五论中的后三论:《大乘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与法性论》等,开辟了唯识大车道。至此大乘佛教深理、广行互为表里的两个法系已形成,经历代大乘龙象论师的传承弘扬,大乘深广法教形成了滔滔江河。
藏地在七世纪初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时引进佛教,在赤松德赞和热巴坚时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在这期间瑜伽自续中观派大师静命与莲花戒二位大师先后进藏,前者授教传戒,后者破邪匡正,在各教派中其哲学思想影响极深。
在九世纪中叶郎达玛灭佛后,正规的寺院教育遭到破坏,民间打着佛教旗号的歪门邪道一时横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于十一世纪中叶阿里王意西沃和香曲沃叔侄历经艰险,从孟加拉国请来佛学泰斗阿底峡尊者,恳求作论破除邪说魔行,弘扬纯正明了圆满教法。尊者以纵览三乘与显密全局的慧眼,提纲挈领地写出了三士修道纲领——《菩提道灯论》,给暗夜苦海漂泊的众生树立了一座到达彼岸乐土的引航灯塔。
《道灯论》教授在雪域延续了三百多年,到宗喀巴时代已衰落不振。宗喀巴大师为振兴佛陀真纯法脉,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在《道灯论》的框架下,将三道修道原理,引经据典,推理论证,扩充内容,使其变得更加完善。特别在“胜观”部分,用大量的篇幅阐明了般若深理中观见。被学术界视为研究中观新学的经典论著。
宗大师不但是修持成就卓著的一代高僧,而且是一位学术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的学者。他提出了“理证高于经说”的理信原则,反对盲从轻信,对传统经学一一进行了全方位的理性审视,在此前提下写出了一部部精品论著。普觉香巴仁波切曾说:“佛经如羊毛,印度各大论师的经论如捻成的毛线和织成的褐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拿来就可以穿在身上的成品褐衣”。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部宝书的特点。汉地高僧兼学者太虚在法尊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序中说:“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上世纪三十代,汉地一批佛教界有志之士,为了振兴汉地的佛教,进藏求学。学成返回的学僧中贡献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能海法师,他把格鲁派的修持法脉带到了汉地;一位是法尊法师,他是翻译家,他把宗喀巴大师的几部重要著作译成了汉文。其中最主要的译著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但这部译著的译文用的是古文体,专业术语采用的是汉唐以来译经中形成的古文术语系统。这对使用现当代汉语的人群来说,除本书的内涵知识生疏而外,又加了一层语文的‘隔离带’。
佛陀当时说法的对象大多数是下层群众,说的是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佛经用的也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语文,今人读不懂一两千年前翻译的佛经是因为语音、语法、词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现在的人译经仍沿用古语古文,之乎者也,是违背传情达意的翻译原则的。
现在使用汉语的很多人想接触佛教,但又苦于逾越文言的障碍,只能望文退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发心作起了利益众生的佛经通俗化的译解工作,云峰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利众善事,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能善解四句经文,佛有不堕地狱的保证”。可见其解经功德有多大。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云峰居士的译解作品。
翻译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艰巨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精通译方和被译方两种语言和文字,还需具备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译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就语文的本质而言,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含义被此完全相同的对等词汇,再加上每种语言的语法、表达习惯、具体语境中用词的特殊含义等的特殊性,在客观上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因此,有人说翻译不是复制,而是创作。郭沫若曾说:“诗是无法翻译的艺术”。不仅是诗,别的文章也无法翻译成原貌原样。就拿汉译《般若心经》来说,就有罗什、玄奘、义净三个译本,其中义净本与藏文《般若心经》内容比较接近,罗什本相差很远。
藏译也一样,如《释量论》对原译本作过先后两次修改。梵文的佛经词汇译成藏文、汉文、英文都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一词多义和同词歧义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梵文Dhrma这个词就有十多种含义,汉语有的译作“法”,有的索性表音作“达摩”,如藏文sdein bzbrel 这个词,在汉文习惯上译作“因缘”或“缘起”,但中观的“缘起”不是普通意义上“因缘”的含义,而是“相依、相对”意思。所以有人把“中观论”译作“相对论”,我觉得这个译名更切合应成中观见。
从这些难度上讲,精确无误的翻译是很难作到的。法尊入藏学法的时间不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非母语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达到能翻译学术巨著的水平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但从译文的信达雅标准来看不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云峰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消除了广大读者望文却步的文言路障,而且引用释迦比丘法海的权威解说作夹注,弥补和更正了许多原译本的缺漏和误译之出。因此,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是法尊译文的通俗化译本,而且加上了许多注释解说,兼有本文和疏论的双重功能。
云峰是六世贡唐大师的弟子。他为人正派,信念虔诚,学修勤奋,是大师的汉地众弟子中的佼佼者。他曾经写的介绍贡唐大师的《活佛的世界》和《宗喀巴大师画传》深受读者的欢迎。在他的利众信念和恳切愿力的支持下,苦苦奋斗多年的宏伟学术成果,即将闻世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既是云峰自己宏愿利行的硕果,也是他给广大有缘众生举办的佛国盛宴。
我希望具慧眼者从这本宝书中获得寻求人生价值的有益的启示。
多识仁波切为《打开慧眼:菩提道次第广论(彩图白话本)》所作序言
多识仁波切
人天导师佛租释迦牟尼降生人间,怜悯沉沦世海众生,以大智大悲创教说法。在四十五年中针对不同根器和不同智力层次的教化对象,三转法轮,开设与三种根器相对应的三士道,说大乘、小乘、人天乘,说显乘、密乘,说事谛、理谛,说了义、不了义,说有、说空、说非有非空等。佛法所涉事理广无际涯,况涉及无数未知领域,虽博闻广知的大智者,也难以探知究竟。
霍金说:真正懂得相对论的至今不超过三人。那么真正懂得佛法的遍知者究竟有几人呢?
历来围绕佛教的偏执邪说、众说纷纭,皆源于此宏伟深广。虽说佛理深广,并非一团乱麻无头绪可寻。佛陀示寂后小乘论师遵循第一法轮的教义,各辟丛林小道,形成十八个部派,为小乘佛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产生了像《毗婆沙论》、《具舍论》那样的宏伟经论。
佛示寂四百年之际龙树菩萨开南印度铁塔,获得部分大乘经典,赴龙地获得被称为龙藏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为佛经精髓,显说佛教究竟理谛诸法性空深理般若,隐说方便事谛境、行、果广行般若。龙树依据《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中观论》等,开辟了般若深理中观大车道。佛示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依止弥勒,得广行般若传承,又依据弥勒五论中的后三论:《大乘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与法性论》等,开辟了唯识大车道。至此大乘佛教深理、广行互为表里的两个法系已形成,经历代大乘龙象论师的传承弘扬,大乘深广法教形成了滔滔江河。
藏地在七世纪初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时引进佛教,在赤松德赞和热巴坚时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在这期间瑜伽自续中观派大师静命与莲花戒二位大师先后进藏,前者授教传戒,后者破邪匡正,在各教派中其哲学思想影响极深。
在九世纪中叶郎达玛灭佛后,正规的寺院教育遭到破坏,民间打着佛教旗号的歪门邪道一时横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于十一世纪中叶阿里王意西沃和香曲沃叔侄历经艰险,从孟加拉国请来佛学泰斗阿底峡尊者,恳求作论破除邪说魔行,弘扬纯正明了圆满教法。尊者以纵览三乘与显密全局的慧眼,提纲挈领地写出了三士修道纲领——《菩提道灯论》,给暗夜苦海漂泊的众生树立了一座到达彼岸乐土的引航灯塔。
《道灯论》教授在雪域延续了三百多年,到宗喀巴时代已衰落不振。宗喀巴大师为振兴佛陀真纯法脉,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在《道灯论》的框架下,将三道修道原理,引经据典,推理论证,扩充内容,使其变得更加完善。特别在“胜观”部分,用大量的篇幅阐明了般若深理中观见。被学术界视为研究中观新学的经典论著。
宗大师不但是修持成就卓著的一代高僧,而且是一位学术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的学者。他提出了“理证高于经说”的理信原则,反对盲从轻信,对传统经学一一进行了全方位的理性审视,在此前提下写出了一部部精品论著。普觉香巴仁波切曾说:“佛经如羊毛,印度各大论师的经论如捻成的毛线和织成的褐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拿来就可以穿在身上的成品褐衣”。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部宝书的特点。汉地高僧兼学者太虚在法尊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序中说:“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上世纪三十代,汉地一批佛教界有志之士,为了振兴汉地的佛教,进藏求学。学成返回的学僧中贡献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能海法师,他把格鲁派的修持法脉带到了汉地;一位是法尊法师,他是翻译家,他把宗喀巴大师的几部重要著作译成了汉文。其中最主要的译著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但这部译著的译文用的是古文体,专业术语采用的是汉唐以来译经中形成的古文术语系统。这对使用现当代汉语的人群来说,除本书的内涵知识生疏而外,又加了一层语文的‘隔离带’。
佛陀当时说法的对象大多数是下层群众,说的是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佛经用的也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语文,今人读不懂一两千年前翻译的佛经是因为语音、语法、词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现在的人译经仍沿用古语古文,之乎者也,是违背传情达意的翻译原则的。
现在使用汉语的很多人想接触佛教,但又苦于逾越文言的障碍,只能望文退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发心作起了利益众生的佛经通俗化的译解工作,云峰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利众善事,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能善解四句经文,佛有不堕地狱的保证”。可见其解经功德有多大。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云峰居士的译解作品。
翻译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艰巨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精通译方和被译方两种语言和文字,还需具备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译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就语文的本质而言,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含义被此完全相同的对等词汇,再加上每种语言的语法、表达习惯、具体语境中用词的特殊含义等的特殊性,在客观上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因此,有人说翻译不是复制,而是创作。郭沫若曾说:“诗是无法翻译的艺术”。不仅是诗,别的文章也无法翻译成原貌原样。就拿汉译《般若心经》来说,就有罗什、玄奘、义净三个译本,其中义净本与藏文《般若心经》内容比较接近,罗什本相差很远。
藏译也一样,如《释量论》对原译本作过先后两次修改。梵文的佛经词汇译成藏文、汉文、英文都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一词多义和同词歧义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梵文Dhrma这个词就有十多种含义,汉语有的译作“法”,有的索性表音作“达摩”,如藏文sdein bzbrel 这个词,在汉文习惯上译作“因缘”或“缘起”,但中观的“缘起”不是普通意义上“因缘”的含义,而是“相依、相对”意思。所以有人把“中观论”译作“相对论”,我觉得这个译名更切合应成中观见。
从这些难度上讲,精确无误的翻译是很难作到的。法尊入藏学法的时间不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非母语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达到能翻译学术巨著的水平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但从译文的信达雅标准来看不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云峰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消除了广大读者望文却步的文言路障,而且引用释迦比丘法海的权威解说作夹注,弥补和更正了许多原译本的缺漏和误译之出。因此,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是法尊译文的通俗化译本,而且加上了许多注释解说,兼有本文和疏论的双重功能。
云峰是六世贡唐大师的弟子。他为人正派,信念虔诚,学修勤奋,是大师的汉地众弟子中的佼佼者。他曾经写的介绍贡唐大师的《活佛的世界》和《宗喀巴大师画传》深受读者的欢迎。在他的利众信念和恳切愿力的支持下,苦苦奋斗多年的宏伟学术成果,即将闻世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既是云峰自己宏愿利行的硕果,也是他给广大有缘众生举办的佛国盛宴。
我希望具慧眼者从这本宝书中获得寻求人生价值的有益的启示。
多识仁波切为《打开慧眼:菩提道次第广论(彩图白话本)》所作序言
多识仁波切
人天导师佛租释迦牟尼降生人间,怜悯沉沦世海众生,以大智大悲创教说法。在四十五年中针对不同根器和不同智力层次的教化对象,三转法轮,开设与三种根器相对应的三士道,说大乘、小乘、人天乘,说显乘、密乘,说事谛、理谛,说了义、不了义,说有、说空、说非有非空等。佛法所涉事理广无际涯,况涉及无数未知领域,虽博闻广知的大智者,也难以探知究竟。
霍金说:真正懂得相对论的至今不超过三人。那么真正懂得佛法的遍知者究竟有几人呢?
历来围绕佛教的偏执邪说、众说纷纭,皆源于此宏伟深广。虽说佛理深广,并非一团乱麻无头绪可寻。佛陀示寂后小乘论师遵循第一法轮的教义,各辟丛林小道,形成十八个部派,为小乘佛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产生了像《毗婆沙论》、《具舍论》那样的宏伟经论。
佛示寂四百年之际龙树菩萨开南印度铁塔,获得部分大乘经典,赴龙地获得被称为龙藏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为佛经精髓,显说佛教究竟理谛诸法性空深理般若,隐说方便事谛境、行、果广行般若。龙树依据《般若波罗蜜多经》作《中观论》等,开辟了般若深理中观大车道。佛示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依止弥勒,得广行般若传承,又依据弥勒五论中的后三论:《大乘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与法性论》等,开辟了唯识大车道。至此大乘佛教深理、广行互为表里的两个法系已形成,经历代大乘龙象论师的传承弘扬,大乘深广法教形成了滔滔江河。
藏地在七世纪初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时引进佛教,在赤松德赞和热巴坚时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在这期间瑜伽自续中观派大师静命与莲花戒二位大师先后进藏,前者授教传戒,后者破邪匡正,在各教派中其哲学思想影响极深。
在九世纪中叶郎达玛灭佛后,正规的寺院教育遭到破坏,民间打着佛教旗号的歪门邪道一时横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于十一世纪中叶阿里王意西沃和香曲沃叔侄历经艰险,从孟加拉国请来佛学泰斗阿底峡尊者,恳求作论破除邪说魔行,弘扬纯正明了圆满教法。尊者以纵览三乘与显密全局的慧眼,提纲挈领地写出了三士修道纲领——《菩提道灯论》,给暗夜苦海漂泊的众生树立了一座到达彼岸乐土的引航灯塔。
《道灯论》教授在雪域延续了三百多年,到宗喀巴时代已衰落不振。宗喀巴大师为振兴佛陀真纯法脉,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在《道灯论》的框架下,将三道修道原理,引经据典,推理论证,扩充内容,使其变得更加完善。特别在“胜观”部分,用大量的篇幅阐明了般若深理中观见。被学术界视为研究中观新学的经典论著。
宗大师不但是修持成就卓著的一代高僧,而且是一位学术上具有划时代贡献的伟大的学者。他提出了“理证高于经说”的理信原则,反对盲从轻信,对传统经学一一进行了全方位的理性审视,在此前提下写出了一部部精品论著。普觉香巴仁波切曾说:“佛经如羊毛,印度各大论师的经论如捻成的毛线和织成的褐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如拿来就可以穿在身上的成品褐衣”。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部宝书的特点。汉地高僧兼学者太虚在法尊汉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序中说:“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上世纪三十代,汉地一批佛教界有志之士,为了振兴汉地的佛教,进藏求学。学成返回的学僧中贡献最大的有两位:一位是能海法师,他把格鲁派的修持法脉带到了汉地;一位是法尊法师,他是翻译家,他把宗喀巴大师的几部重要著作译成了汉文。其中最主要的译著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但这部译著的译文用的是古文体,专业术语采用的是汉唐以来译经中形成的古文术语系统。这对使用现当代汉语的人群来说,除本书的内涵知识生疏而外,又加了一层语文的‘隔离带’。
佛陀当时说法的对象大多数是下层群众,说的是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翻译佛经用的也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语文,今人读不懂一两千年前翻译的佛经是因为语音、语法、词汇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现在的人译经仍沿用古语古文,之乎者也,是违背传情达意的翻译原则的。
现在使用汉语的很多人想接触佛教,但又苦于逾越文言的障碍,只能望文退却。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发心作起了利益众生的佛经通俗化的译解工作,云峰居士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利众善事,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能善解四句经文,佛有不堕地狱的保证”。可见其解经功德有多大。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云峰居士的译解作品。
翻译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艰巨的工作。译者不仅要精通译方和被译方两种语言和文字,还需具备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译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就语文的本质而言,在不同的语言中没有含义被此完全相同的对等词汇,再加上每种语言的语法、表达习惯、具体语境中用词的特殊含义等的特殊性,在客观上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因此,有人说翻译不是复制,而是创作。郭沫若曾说:“诗是无法翻译的艺术”。不仅是诗,别的文章也无法翻译成原貌原样。就拿汉译《般若心经》来说,就有罗什、玄奘、义净三个译本,其中义净本与藏文《般若心经》内容比较接近,罗什本相差很远。
藏译也一样,如《释量论》对原译本作过先后两次修改。梵文的佛经词汇译成藏文、汉文、英文都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一词多义和同词歧义的问题很难解决。如梵文Dhrma这个词就有十多种含义,汉语有的译作“法”,有的索性表音作“达摩”,如藏文sdein bzbrel 这个词,在汉文习惯上译作“因缘”或“缘起”,但中观的“缘起”不是普通意义上“因缘”的含义,而是“相依、相对”意思。所以有人把“中观论”译作“相对论”,我觉得这个译名更切合应成中观见。
从这些难度上讲,精确无误的翻译是很难作到的。法尊入藏学法的时间不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非母语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达到能翻译学术巨著的水平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但从译文的信达雅标准来看不是没有问题的。好在云峰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消除了广大读者望文却步的文言路障,而且引用释迦比丘法海的权威解说作夹注,弥补和更正了许多原译本的缺漏和误译之出。因此,这部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但是法尊译文的通俗化译本,而且加上了许多注释解说,兼有本文和疏论的双重功能。
云峰是六世贡唐大师的弟子。他为人正派,信念虔诚,学修勤奋,是大师的汉地众弟子中的佼佼者。他曾经写的介绍贡唐大师的《活佛的世界》和《宗喀巴大师画传》深受读者的欢迎。在他的利众信念和恳切愿力的支持下,苦苦奋斗多年的宏伟学术成果,即将闻世的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既是云峰自己宏愿利行的硕果,也是他给广大有缘众生举办的佛国盛宴。
我希望具慧眼者从这本宝书中获得寻求人生价值的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