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双循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中国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导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代表,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丝绸之路研究院理事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蔡昉研究员认为:
这是我国少见的一部研究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发展理论的著作。它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成果,又对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对在全面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自觉执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有指导作用,还能对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
假如说中国40年的改革实现了10%的增长速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的故事的一半的话,也许我们还有巨大的中西部的经济没有发展,尽管它现在的GDP份额在总体经济中占得还很小,但是它毕竟占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口规模,而且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国土规模。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另一半的故事,如果再实现40年的高速增长也不是不可能。总体来讲,我认为至少今后十年甚至更长,中西部地区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因为我们目前来看,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比如说我们讲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在未来、在中国老龄化还没有变得非常严重之前,应该说我们的资本积累还是不成为瓶颈,但是我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了。从这两种要素的角度来说,中西部地区提供了足够的潜力,因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今后要依靠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源泉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我认为可以利用我们大国的区域差异性来推动未来的经济增长。这也就是刘荣同志的《双循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中国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部著作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本书能对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被动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向主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作用;本书可以对县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对在全面理解中央决策的基础上自觉执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有指导作用,还能对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生积极影响。
主要内容
本书梳理了国外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理论,概述了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进程和规律,讨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和价值,探析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特性及内在有机统一,对“十四五”和2035年期间与中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相关的现实背景、新型城市化、区域发展、高质量工业化、市场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具体包括:
第一章,概述了主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一般理论和规律总结的相关研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章,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发展模式及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并在总结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共同社会经济形态;国家宏观和地方微观方法策略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组织制度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政府、市场、社会、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第三章,对包容性增长理论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及当前对包容性增长基本内涵理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进行认识,阐述了包容性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价值。
第四章,阐述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本质内涵,提出“工农一体化”是产业和职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路径,“市民农民一体化”是民生共同致富的路径。需要确立“一体化”的目标任务,规划和制定“一体化”的制度体制机制来保障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
第五章,概述了实现“工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市民农民一体化”的有机统一是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必然选择和共同路径。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自然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之间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之间、工人与农民的职业之间;城市与农村的区域之间、市民与农民的居民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市场化与计划化之间,都各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各自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和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作用,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第六章,概述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道路、机制及有效解决农民土地被征用后产生的一系列难题的办法。
第七章,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以及社会融合的局限性、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社会融合的因素以及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实现社会融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的问题,以提高城市自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形成工业化、城市化更具辐射力的集聚效应,建设和谐社会。
第八章,阐述了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以内涵提升为导向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以公平化为导向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第九章,在研究分析扶贫的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要关注扶贫开发,扶贫的关键在于使扶贫对象获得赚钱的机会和提高扶贫对象应对贫困的反应能力,要为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经济领域的各种机会及向扶贫对象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服务。
第十章,从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个案研究的角度,在以全面分析中西部地区云南昆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具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为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拓展新领域、扩大新空间提出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543倍增计划”,并阐述了该计划的模式选择、发展路线、布局规划、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和行动方案。
第十一章,对较大贫困范围的节点经济包容性增长在云南昆明北部的实践进行研究,对昆明北部增长极——倘甸片区(倘甸产业园区和昆明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九个一体化”路径推进“八项建设”,打造滇中经济圈北部重要的经济新增长极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和发展成效。
第十二章,阐述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在云南昆明的实践,对昆明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历程、总体思路、主要措施以及基本经验进行分析。
第十三章,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中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状况,以及“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十四章,对“十三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将云南省16个州市按县域规模划分为三个板块,在各自板块中进行排序考核,相对具有客观性、公平性,可比性和可测度性。辖9个县(市、区)及以上的州市为第一板块,具体为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昭通、普洱;辖5~8个县(市、区)的州市为第二板块,具体为临沧、丽江、保山、文山、德宏;辖4个以下县(市、区)的州市为第三板块,具体为西双版纳、迪庆、怒江。将云南省16个州市划分为三个板块后,探讨了每一个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
第十五章,对云南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基本情况、历程和设计进行了阐述,对云南16个州市分三大板块的考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云南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方式及增长路径进行了探讨。
第十六章,分析了新时代“十四五”和2035年期间云南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历史机遇、挑战与新发展,提出了云南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蝴蝶效应”样本模型,讨论了云南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十七章,阐述了“十四五”和2035年期间中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发展对策。对“十四五”和2035年期间与中国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相关的现实背景、新型城市化、区域发展、高质量工业化、市场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刘荣,云南大学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民族教育政策组组长,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中国民族关系和谐治理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智库专家。云南省人才“万人计划”文化名家。长期从事党的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宣传统战、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学术专著有《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研究》《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县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县域经济和谐治理》《区域政治和谐治理》,主编、副主编《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丛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5)》及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二十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多项研究报告被中央、省领导批示,并进入相关政策规定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