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由达哇卓玛搜集整理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精选II》正式发行。
青海玉树,属于康巴藏区,被誉为歌舞之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宗教信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玉树的藏族舞蹈被称作中国第一民间舞,她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积淀了深厚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成为精美绝伦的歌舞艺术珍品。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玉树伊舞和卓舞,她风格粗犷豪放,造形形象传神,曲调优美动听,舞姿奔放洒脱,内涵博大精深,堪称世界歌舞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
玉树歌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玉树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有“卓”、“伊”、“热巴”、“郭哇”和“拉强”等几大类。而“伊”和“卓”是玉树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歌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卓”的风格曲调低沉舒缓、庄重饱满,舞姿粗犷奔放、大气磅礴。“伊”为藏语的音译,属康巴藏语方言,“伊” 是流传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玉树地区的一种融舞蹈、音乐、诗词为一体的民间歌舞。“伊”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吸收了玉树地区农牧民游牧生活的养料,从各种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生活气息浓郁,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在玉树人人是“伊”的表演者,个个是“伊”的创作者,寓情与“伊”,情“伊”交融。“兴至而舞,兴落而收”,充分体现了玉树人很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玉树人对“伊”情有独钟, 他们对“伊”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
4.14地震后,玉树的民间歌舞文化遗产遭到重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玉树民间老艺人的离世,玉树原生态的民间歌舞即将面临失传的窘境,为了拯救濒危的歌舞文化,为了传承和发展玉树的民间歌舞,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的达哇卓玛老师,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树人,怀着对玉树灾后重建的一片爱心,表达在灾后重建中对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感恩之情,展现玉树人民不畏灾难意气风发的乐观面貌,捧着对玉树歌舞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一心想让玉树的民间歌舞——走进校园,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经过二十多年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对众多玉树民间老艺人的采访和请教,不断搜集、挖掘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舞资料。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负责态度,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强调和传承。在玉树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商贸城市的大背景下,必将在推进玉树歌舞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文化玉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