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在京举行。论坛发表论文36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与社会各界人士共180余人出席了会议。论坛围绕佛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心经典研究、菩提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菩提心的修习实践及现代价值等多个方面,对菩提心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
佛教认为,菩提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众生成佛的精神基础。黑龙江静波法师、台湾修禅法师、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教授、沈阳北塔法轮寺的土登曲扎、云丹、巴丹等人的论文,对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结构进行了严谨的剖析,从深层次义理层面推动了对佛教哲学与现代价值的认知。
论坛的重要特色是汉藏佛教深层次的交流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良教授、张建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叶宪允教授、无锡灵山书院张磊等人的论文,着重探讨菩提心思想与汉传佛教的关系。来自藏区的夏坝活佛、岗娃活佛、琼布活佛、扎西坚赞格西、仁增格西、雅培格西、康巴降央格西、巴登一西格西、彭措格西、佐仓尊珠格西、降巴洛西格西、白玛战堆、青海民族大学更登教授、达哇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佛教研究所江波研究员等人的论文,则重点讨论了菩提心在藏传佛教中的含义与地位。学者、高僧从原始经典出发,通过对汉藏两大佛教系统的菩提心思想的研究与比对,深化了佛教间的相互认知。
论坛还分享了菩提心的现代价值与实践体会。泰国学者周瑞孟、越南学者释广乐,以及青海民族大学丹增切盼教授、上饶师范学院郭文教授的论文,讨论了菩提心与持戒、修行的关系,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菩提心的作用,弘扬菩提心的当代社会价值,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
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宗喀巴大师著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已有500余年,法尊法师译成汉文也近80年。《广论》在西藏有200多家注释,至19世纪初,形成了4种经典注疏,并被合为一编,分上下两函,不同作者的注疏以不同的颜色撰写,题名《无比至尊大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诸难要处善解之四家合注——大乘明灯》,这就是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200年来,这部著作一直没有汉译。2010年起,宗峰、缘宗两位年轻法师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两年时间专心致志完成了初译。其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译稿进行了精心的校订,统一了科判、格式,并纳入夏坝·降央克珠、魏德东主编的《佛学译丛》,分上下册,合计1112页,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完成了学术界、佛学界的一大心愿。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出版得到佛学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著名的前辈广论学者智敏上师为此撰文《沟通汉藏、利益群生——《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翻译及出版的意义》,指出:“此举对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在汉地的进一步推广学习,利益汉地的广大众生而言,其意义亦非同寻常,十分随喜。”“此次出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一大特色是译者还对法尊法师汉译《广论》中所引的经论名目和引文,尽量查找出其在《大正藏》中相应的汉译经论名目和文字,然后将校核的结果添加在脚注中。宗大师学识广博,造论旁征博引,引用许多经论,现在译者查找出《广论》中所引的经论名目和引文在《大正藏》中相应的汉译文字,方便了学人研读《广论》及深入《广论》的义理,可以加深学人对《广论》原文的理解,也有助于汉藏佛法的沟通。”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此前也发文,阐述《菩提道次第广论出版四家合注》出版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他说“借由《四家合注》我们可以发现,宗大师重视戒律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几乎遍及广论的前前后后。”
中国人民大学汉藏研究中心的沈卫荣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班班多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嘉木扬·凯朝副研究员都对本书的出版作了高度的评价。
《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的翻译出版,堪称1934年法尊法师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后汉藏佛教交流的又一件盛事。对于推动佛教学术的深入发展、汉藏佛教间的交流互鉴,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信团结,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链接:“四家合注”是那四家?
四家注释不仅原文的颜色不同,诠释也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形成了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全面解释。
第一家注释俗称墨注,是最早的注释,以黑色写成,作者为跋梭天王·曲吉坚参(1537-1605),在本书中以“跋:”标识。跋注的重点是补充《广论》正文之间省略的文字,疏通文意,有助于完整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如199页写道:“希乐(获得更上进的)功德(的比丘)住林薮,(以其能生骄慢故)不应(如窥伺般)观察他过失”,其中括号中的话,就是跋梭天王所做的注。墨注属于对正文的补充,需要连贯起来阅读。
第二家注释俗称黄注,最早以黄色写成,作者是卡若堪钦·阿旺饶丹(16-17世纪),在本书中以“阿:”标识。阿注的特点是为各个段落做出小结,并予以解释,以帮助读着把握每一小段的中心思想,深化对段落的理解。例如第505页写道:“阿:如是,六度的根本也唯是菩提心而已。”黄注多在段落之间独立成句,且篇幅较长,属于阐述性的解释。
第三家注释俗称红注,最早以红色写成,作者为嘉木样协巴·阿旺尊哲(1648-1721),在本书中以“嘉:”标识。嘉注是对正文做科判与解释,也就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分析,比后来法尊法师的《广论》科判还要详细,有助于读者更精准地把握原文的逻辑脉络。例如第69页:“三、如教修行。分二:一、总行。”
第四家没有说明最早写本的颜色,作者是札底格西·仁钦顿珠(17世纪),在本书中以“札:”标识。札著并不是对全本《广论》的注释,而是专门毗钵舍那部分,在解释方式上是综合性的。
《四家合注》有两个来源,一是1802年的胜寿洲寺版,此后又于1842年、1946年、1972年、2005年重刻,合计5版。二是1807年的拉卜楞寺版。此次翻译,译者比对了两大源流,将所有藏文译出,力求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