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脉高耸、河流纵横的青海,繁衍生息着各个民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激烈碰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古海洋消失、山脉隆起的海陆变迁,都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由此,我们萌生了出版一套丛书,从地质地貌、生态资源,到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再到人文历史、社会发展来反映青海……就这样,借以青海的六个世居民族为分册——《有心就能抵达》《驼铃悠悠黄河岸》《酥油花开》《写在温泉的抒情》《鸽翅下的故乡》《大地与阳光》的系列作品新鲜呈现。丛书采用散文记事的笔法,撷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以期告诉您青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刻,就让我们开启一场“云旅游”,从一扇扇窗棂中寻找青海之大美……

       “青稞种子是西王母的大青鸟衔来的/青稞是我们的父老乡亲种植成熟的/好喝的酩馏酒是土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这是土族赞歌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首,但它却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了土族繁衍生息的脉络。高原上的冰雪融水孕育出的青稞,不仅仅是粮食,煮熟、发酵、加入中草药、煮沸、冷却、导流,华丽变身为入口绵甜的酩馏酒。三杯酒下肚,宽厚质朴的土族人就变成了激情四射的安召舞者,他们载歌载舞,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浪漫与诗意,因为他们相信,《有心就能抵达》!

       “小伙伴们,快来呀,今天来玩的给一双鞋子,明天来玩的给一双袜子……”这时又传来一首古老的民歌,打开那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撒拉族小朋友,他们把分头捡来的干草破布点燃,排成长长的队伍,然后依次以各种难以想象的稀奇古怪的姿势跳过火堆。这是撒拉族作家撒马尔罕对火的崇拜!一句“奥特卡玛”(撒拉语,火焰般的),囊括了撒拉族对所有美好事物的赞叹和向往,极简的字词,带来的是丰富的意蕴和炽热的感情。看到身材高挑、长发飘飘的撒拉艳姑用纱巾捂着嘴角从巷口惊鹿般跃过时,我们会惊呼“奥特卡玛”;看到花窗雕檐、粗犷古朴、“墙倒楼不倒”的篱笆楼,我们会惊呼“奥特卡玛”……这就是生活在《驼铃悠悠黄河岸》、拥有火焰一般情感的撒拉族。

       在青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而藏族又是人口最多、居住最广的。打开那扇窗,我们看到了穿着黑色藏袍,两条辫子一左一右,又从脑后交叉盘在头上的藏族阿妈。遥想当年,那是能歌善舞、美丽大方的卓玛啦,在《酥油花开》之时站在像蓝色锦缎般的青海湖边,瀑布般的黑发总是编着细辫儿,头上戴着琥珀和珊瑚、绿松石等串起的头饰,美得让人陶醉……

       在璀璨华丽的高原民族文化中,青海蒙古族也奉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打卡胜地,像《写在温泉的抒情》,带给你草原的浪漫:德令哈,蒙古语,“金色的世界”;格尔木,蒙古语,“河流密集的地方”;茫崖,蒙古语,“额头”;茶卡,蒙古语,“盐海”……这些都是青海蒙古族雄踞青藏高原留下的历史印记。打开那扇窗,伴随着德都蒙古长调悠扬而惆怅的旋律,我们撞见了寻找汗青格勒的人们;看到了那达慕大会上,像展翅的雄鹰飞驰而过的骑手,还有身穿蓝色蒙古袍,把弓拉得像满月的箭手……

       青海随处可见的清真风味小吃及气势恢宏的清真寺建筑彰显着青海回族的民族风情。打开那扇窗,看到奶奶正在倒腾火盆和砂罐。等到砂罐里的水滚成牡丹花样时,奶奶便把茯茶放进去,不一会儿,我的《鸽翅下的故乡》便在氤氲的清茶里醒了。而擅长行商的回族就把日子放进砂罐里,熬了又熬,有浓有淡……

       我们“云旅游”的最后一站是走近青海汉族。打开这扇窗,是一派充盈着《大地与阳光》的青海农家风光:散落在地的牵牛花,削了头的马刺杆,满地的灰条菜以及播种或拔草时遗落在地里的向日葵……还有在洞口惊慌观望的地狗子以及许许多多形色各异、叫不上名儿的虫子。

       一套丛书,六个民族。六个民族六扇窗,青海像万花筒一般异彩纷呈。这就是《青海世居民族经典记录丛书》带给您的体验。民俗风情迥然不同的各民族,在这里,为您演绎着多元文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