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西藏传统游艺竞技,不仅能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高原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坚韧品格。了解西藏的游艺竞技,就是理解这片土地独特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

斗智斗勇 怡情益智——在西藏各地探访传统游艺竞技的魅力1.jpg工布响箭比赛现场。 谢筱纯 摄

斗智斗勇 怡情益智——在西藏各地探访传统游艺竞技的魅力2.jpg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展示非遗工布响箭风采。 谢筱纯 摄

  握弓、抬臂、拉弓,把弓拉到最满,瞄准目标,松手,伴着清晰洪亮的“咻”的一声,眨眼间,箭矢飞出,正中红色靶心。

  在林芝,工布响箭是家喻户晓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

  2024年9月29日,“千人工布响箭齐发”——吉尼斯世界纪录评选活动在林芝市巴宜区举行,300名选手同台比拼,创下了“最大规模工布响箭锦标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一传承千年的西藏体育项目,散发出了新的光芒。

  工布响箭究竟有何魅力?这还要从它的独特形制、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说起。

  响箭在射出时,常常带有一串尖厉的鸣哨声,很有特色。因此,工布响箭在藏语中也叫作“毕秀”,意为“尖啸的声音”。

  之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关键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箭头。工布响箭的箭头不是尖头,而是一个顶部呈方形、尾部为圆锥形的空心木质箭头,四面钻孔。离弦之后,箭体高速飞出,空气穿过孔洞,相互摩擦,由此发出尖锐的哨声。

  会吹哨子的弓箭,这是工布响箭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它能够给人带来更多乐趣和兴奋感的重要原因。

  “毕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鲁说:“‘毕秀’的制作工艺很有讲究,用在林芝生长的五角枫、高山栎、高山柳制作是最好的。这3种木材本身带有花纹,质地坚硬,既美观,又不容易损坏。”

  工布响箭的特色不仅在箭头,也在靶子。

  在射箭比赛中,靶子通常设在距离射手38米左右的地方,由靶围和靶环构成。靶围藏语称作“夏巴”,即指鹿皮,古时候通常由鹿皮、牦牛皮等制作,现在一般是由绘有精美藏式图案的布幔充当,用来阻挡偏出靶心的箭。

  靶环是由黑白红三色皮革制作的可活动圆环。外环为黑色,用来固定,中间环、内环分为白色和红色,被箭射中时,会自行脱落。

  工布响箭据传已经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是工布地区(主要是现在林芝市的巴宜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市一带)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创造出来的。在古代,响箭主要用来在野外作战时传递信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演变,逐渐成为集竞技、娱乐、表演、展示藏民族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体育项目。

  射响箭的习俗还应运而生出一种独具工布藏族特色的舞蹈——工布箭舞。工布箭舞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跳起来稳健有力、古朴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响箭和箭舞具有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关系,二者总是同时出现。

  每当有比赛时,农牧民群众都会穿上盛装,备好菜品和青稞酒,组成歌舞队,跳起工布箭舞为箭手和观众舞蹈助兴。而当箭手射中红色靶心后,射手之间会击掌相庆,共同呼喊“擦秀”,以示鼓励。人们也会为箭手献上哈达、倒上青稞酒,一起唱箭歌、跳箭舞。

  现如今,工布响箭已经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林芝各县(市、区)广泛流行,长盛不衰。在响箭文化传承核心区的巴宜区等地,几乎村村都有响箭场,男女老幼,人人都会射、人人都爱玩。每逢春节、藏历新年、工布新年、林芝桃花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市、县、乡、村各级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响箭比赛或响箭体验活动,深受喜爱。

  截至2024年,林芝市已经连续举办9届响箭比赛,成为自治区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的比赛项目之一,登上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舞台,不断提升了工布响箭的知名度、影响力,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不仅如此,工布响箭的推广和传承,还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工布响箭走进许多景区和农家乐,游客们都很有兴趣,争相体验。这丰富了旅游的业态,增强了旅游的体验感,给老百姓创造了更多收入。”巴鲁如是说。

  飞箭离弦,声动高原。林芝的工布响箭,既是竞技,也是习俗,更是文化,它早已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为农牧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带来了欢乐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