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雄乡,西藏日喀则市过去一个穷乡僻壤。近年来,康雄乡专注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逐步摘掉了“穷帽子”。
       康雄乡距离拉萨市虽然只有百余公里,但海拔比拉萨市高出600多米,达到4200米。地处高山环抱之间,缺少耕地和牧场的康雄乡较附近的乡村落后许多。
       当所有人快对斩断穷根、开辟致富门路失去信心时,当地政府突然注意到康雄乡老手工艺人巴桑的绝活——“酥油花”。
       酥油花技艺是藏民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十五贡品”。手工艺人先在酥油中融入各色矿物颜料,制成制作酥油花的胚料,再用手工捏制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防止酥油融化,艺人需要不时将手放入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康雄乡党委书记旺拉说,每逢重大宗教活动和藏历新年,藏族家家户户都需要用到酥油花,“如果全乡更多的人掌握巴桑老人的绝活,我们就不愁增收途径了”。
       为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发展酥油花制作技艺,康雄乡从2008年开始举办酥油花制作技艺培训班,累计申请相关扶贫培训资金上百万,培训近千人次。
    村民仁青桑布往日仅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通过参加培训掌握酥油花制作技艺,每个月有千余元收入。“今年我攒下了5千元,准备买一些鸡苗,明年的生活会更好。”
       康雄乡的脱贫记只是西藏扶贫成果的一小部分。近年来,西藏确把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紧密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五大产业”作为重点扶贫产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选择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产品创建品牌,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真正断掉穷根、广开富源。
       2013年,西藏将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托嘎村铜器加工合作社定为特色民族手工业扶贫项目。
       合作社带头人达瓦介绍,藏族人偏爱铜器,随着西藏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藏族家庭对铜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铜器制作最初存在于家庭作坊,手工艺人零散式地到市场上兜售,卖不上价钱。而如今,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带动十余名贫困户就业。托嘎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到2000元增长到上万元。
       25岁的姑桑洛追已是合作社的“老匠人”。在进入合作社学技术之前,姑桑洛追一家人常年入不敷出。如今,姑桑洛追平均每月有四五千元收入。“现在的梦想是开一个铜器加工厂,再带几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徒弟,让他们靠民族手工艺脱贫致富,也让传统铜器制作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现在,铜器加工合作社在西藏越来越有名气,慕名前来定做铜制品的人也多了起来。但是,合作社的铜器没有申请商标,易被模仿。达瓦准备请专业人士设计商标,并申请专利。
       “下一个目标就是在拉萨找个门面展示、销售我们的铜器,品牌做起来以后,我可以招收更多的贫困户,培训他们,增加他们的收入,让更多的农牧区老百姓脱贫致富。”达瓦说。
       2005年以来,类似的产业扶贫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西藏各县各村成立,出现了“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藏式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扎囊县虱雕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乃东县民族手工哗叽编织专业合作”等民族手工艺扶贫专业合作社。
       据统计,过去五年里,西藏认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25家,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32家,涉及现代农业、民族手工业加工、旅游观光等领域。
       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扶贫项目的落实,西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由2013年底的80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69万人。按照最新公布的扶贫计划,到2020年,西藏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