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时4年、直接投入近千万元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结果表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速度近年来呈加速趋势,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28%。

中国地质调查局12月29日举行了这一项目的成果汇报会。项目结果表明,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减少面积超过13000平方公里,到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在发布会上说。他指出,这一项目首次通过遥感系统查明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发现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雪线退缩、湿地萎缩、荒漠化加重,高原生态环境整体趋向恶化,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部主任方洪宾介绍说,这一项目利用多时相遥感监测技术,查明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其中高原周边冰川面积消减最为明显,面积减小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积减少近5%。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

此外,调查监测显示,青藏高原腹地现代湖泊和湿地出现明显扩张或新生,高原周边湖泊和湿地萎缩或消亡。青藏高原现有湿地总面积88715.5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了8731.6平方公里,约占10%。

方洪宾说,冰川退缩与雪线上升为高原及周边提供了大量水资源,短期内造成部分区域河湖湿地面积的增加;但随着高原冰川大面积的减少和雪线的不断上升,青藏高原的蓄水总量正在下降。

遥感技术是在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快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现已在全球环境变迁、资源调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洪宾说,借助遥感监测技术,我国此次还全面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环境变迁演化规律,对青藏高原地质灾害现状、变化规律及基础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区划,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全区泥石流灾害点、滑坡灾害点共3259处,其中崩塌点418处、滑坡663处、泥石流2178处。30年来,青藏高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重度沙漠化和中度沙漠化土地分别增长了317%和62%;重度盐碱化和中度盐碱化土地也分别增长了34%和6%。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环境变迁与高原地壳最新的运动形式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方洪宾说。

此外,我国还首次建立起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为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长期、动态、快速监测奠定了基础。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遥感技术水平的队伍。

青藏高原总面积约占我国大陆面积的近四分之一,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广大地区,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塔”。

与会的一些政府部门官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项目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承继成说,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环境变化的晴雨表。研究成果对分析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也为政府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保护环境和治理灾害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