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态系统的最重要方式,青海省已建立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占其面积的28.53%,远高于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5%的水平。青海省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我国水资源(三江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属于我国保护生态安全的重点地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据了解,青海省草地植被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分布面积的扩大,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分布区域的缩小,而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和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使区内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种群数量大为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l临灭绝。境内濒临灭绝危险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明显高于世界1O一15%的平均水平。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签约国,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由于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很多物种只限于这一环境范围,因此被称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动植物物种的减少直接危及生态环境的自我维系功能。
据调查,可可西里以藏羚羊为主的高原动物经过休养生息,种群恢复较快,但是偷猎盗捕的现象并未禁绝近年来,该地区核心地带鼠害严重,直接造成草场退化和与藏羚羊等动物争食的问题。
此外,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牧民已进入该地区放牧,占据了一些藏羚羊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对保护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这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生的现象,也提供了相互交配的可能性,其后果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高原野生动物物种的变异,对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基因、遗传方面的原生形态造成威胁。
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域内,湖畔沙化、水位下降、水体分裂等问题严重,特产湟鱼资源也大量减少,“鱼鸟共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