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达日草原。
巍巍巴颜喀拉山脚下,广袤的草原褪去夏日的青色,呈现出深秋特有的黄绿相间的色彩。不远处,一位面容粗砺黝黑的藏族汉子弯腰拔了一绺牧草,他看了看根系的发育长度,然后迈着瘸拐的步子仔细数着草原上的鼠洞数量,盘算脚下的这片草地来年需要补种草籽的面积。这位已65岁的藏族汉子,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草原站原站长罗日盖。
这位与草原打了40年交道的“草原专家”,常年忙碌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之源”,他边走边说:“那片土地曾是黑土滩,寸草不生。早些年,走在草原上时常会见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这种就被称为‘黑土滩’。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表明草场正在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修复,黑土滩将会像传染病一样继续蔓延并危及周边的草场。”
草原是青海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青海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建设好草原生态环境,其意义不言而喻。
围绕着穿境而过的黄河,达日县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达日县属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修复需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草原保护修复过程中,达日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说是力度空前,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退牧还草工程、黑土滩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
“达日县草原生态治理项目、投资额度、治理规模等均走在全国涉藏地区各县前列,许多严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滩等治理成为优质牧草地。”达日县委常委、吉迈镇党委书记才让尼玛说,治理效应逐步显现后,达日县全力推动牧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依靠绿色发展、振兴县域经济的产业道路。
达日县仅仅是青海以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增强的一个缩影。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介绍,随着青海省统筹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青海共建成草原封育围栏3293.30万亩,补播改良918.17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797.81万亩,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83.07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35.32万亩,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1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保持稳定及趋于好转的草原面积占86.85%。青海全省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向“黑土滩”进军
“做草原保护工作,注定要比别人多跑路、多吃苦、多流汗。”每年种草的时节也是罗日盖最忙碌的时候,到施工点下乡有时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月。夏天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到了冬天,罗日盖还要奔波在达日县的沟沟壑壑,哪里有黑土滩,哪里需要明年开春时种草,都在他心里有一本账。
草原“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黑土滩”形成的过程是原生植被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毒杂草群落。同时,草皮融冻剥离,盖度降低、土壤裸露,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壤养分丢失直至滋生盐渍化,土层变薄,退化为沙砾滩。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鼠害等多种原因,黑土滩和黑土坡越来越多。草原退化严重制约着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
才华是达日县沙日纳村草原管护员,他告诉笔者:“10多年前家里有200多头牛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着放牧。但是,由于前些年草原退化严重,自己家的草场年年减少,最后不得不迁移到四川阿坝一带租当地牧场放牧。”
对于草场退化的印象,才华说:“草场像是得了病一样,一年不如一年,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牛皮癣,扩散太快了。”而雪上加霜的是,退化的黑土滩上鼠洞密布,鼠类活动猖獗。鼠害又对草原造成致命破坏,就此形成恶性循环。
“草原退化,尤其是对于黑土滩不进行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才让尼玛说。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黑土滩的治理,为解决牧民群众因为生态恶化而导致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就此拉开了一场与黑土滩的较量。
2019年,青海省首个退化草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达日县展开。达日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才让当周说,自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及退牧还草、黑土坡生态修复等生态治理项目实施以来,达日县共完成投资约6.4亿元,治理黑土滩122.46万亩、黑土坡7.5万亩。通过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达日县草地植被覆盖度从46.7%提高到58%,天然草地鲜草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1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50公斤,人工草地鲜草平均亩产量大幅提高到现在的790公斤。
满掌乡是达日县全县草场退化最严重的一个乡,全乡有70%的草场成了黑土滩,今年这里种下了7万亩草。
在满掌乡的一处山坡上,笔者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像锦缎一样铺展开来,草丛中一些金黄的油菜花倔强地开放,使这片草场显得非常特别。
“这是今年6月种下的,两个多月了,长势非常好。这种草适口性好、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长得高度接近一米,专门用于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罗日盖告诉笔者,这草叫同德短芒披碱草。
“以前我们也引进过其他地方的草籽,种到黑土滩上后,前一两年还行,但之后退化速度很快,成功率很低。后来,我们研究培育出适合高原种植的早熟禾和同德短芒披碱草,目前果洛州已种植了近3万亩,处于大量扩种取草籽的阶段。”青海省林草局草原处处长张洪明说。
达日县作为青海首个推广黑土坡治理项目试点县,通过两年不懈努力,已探索出一套黑土滩治理的达日经验和达日做法,为全国高寒草甸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样板。
远处,盘旋在半空中的几只鹰正巡视着它们的地盘……在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门堂村支部书记拉昂的眼中,这样的草原才是记忆中的模样。
拉昂对草原发生的变化感触很深,他说,过去牲畜超载导致草场质量下降,大家又用提高养殖数量保证收入。后来,草越来越稀,黑土滩和草原鼠也就找上门来。
“你看草都这么高了,但在草原上你看不到一只牛羊。”拉昂对笔者说,现在是禁牧期,在草原治理期间的3-5年都会封草场禁牧。过去,牧民虽然知道草原退化是过度放牧造成的,但对如何治理却没有经验。禁牧规定出台后,久治县的牧民都非常支持。
在治理草原退化过程中,最令拉昂感动的是他第一次通知翻地撒草种时,本来要求70多个劳力,但现场却来了400多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村里的劳动力。拉昂说,就冲这股劲儿,相信再过几年,草原会变得更好。
治理黑土滩,政府出政策、想法子,牧民出力量、齐响应,形成了全民参与治理的模式。作为草原大镇的带头人,才让尼玛见证了牧民们对待草原态度的改变,“以前牧民们放牧没有节制,过度放牧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现在草原退化让牧民尝到苦头。同时,政府部门发现这种情况后,宣传教育让牧民们意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并出政策出资金大力度治理退化草原,给大家买了草籽、有机肥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很多牧民都用各种方式参与到治理行动当中。”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教授马玉寿说,此前,黑土滩、黑土坡治理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经过25年的研究,如今已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黑土滩植被分类恢复、人工植被二次退化防治等技术,以及青期休牧模式。
李晓南对于达日县黑土滩的治理给予这样的评价:“达日县克服自然环境严酷、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等困难,全力推进草原生态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治理黑土滩122.5万亩、黑土坡7.5万亩,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样板。”
科学治理让草原恢复生机
深秋草原辽阔。行走在达日县,在一望无际的高寒草甸上,牧草干枯,呈现出熟透的金黄;黄河无声地流淌,不时闪过的猎鹰、藏原羚、草原狼、野鸭的影子,为草原带来了生命的气息。
草原退化治理成效已初步显现,但为草原“疗伤”,青海还在不断探索。
“新种的草一定要注意灭鼠。草原上的高原鼠兔最爱掏洞吃草根,如果根被吃完了,好不容易成活的草也就危险了。”罗日盖站在草场上规划着新一年的灭鼠和种草安排。
罗日盖看着手中的牧草犹如看着一手培育带大的“孩子”,他的双眼闪烁着光芒:“别看现在草场都是黄的,来年春风一吹就满眼绿油油的了。”
以前种草不施肥,现在施肥了;以前种籽不筛选,现在严格筛选,施工时还要铺上无纺布。这样一来,种草的成活率就大大提高了,以前成活率只有30%左右,现在提高到80%以上。笔者跟随罗日盖来到大山深处的施工区是大片大片的绿色,走近一看,原来是草地上铺着一层绿色的薄膜。罗日盖说,有了无纺布的保护,草才会长得更好。在狂风的冲击下,去年铺的无纺布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无纺布下面的草牙子却已露出点点绿意。罗日盖双膝跪在地上,轻轻地拔起一株草仔细观察起来,他欣喜地说:“你们看,这草长得多好,根部深,抓地也很牢固,这就是无纺布的功劳。”无纺布施工作业是达日县新的试点项目,适宜在坡度陡一点的地方使用,可以降解,不仅对草原生态没有影响,反而起到了保温保湿、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据悉,达日县在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中,优选乡土草种进行多品种组合搭配,采取混播种草复绿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植被的稳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多种农艺措施组合等技术;在退化草地治理中,开展飞播种草治理新技术,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此外,达日县还积极探索示范推广草种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术,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实行“草长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草地资源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和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果洛州建立了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将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果洛州通过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有效遏制破坏草原生态的违法行为,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果洛藏族自治州林草局负责人表示,全州还将在3年内建立健全草长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管护员管护等制度,提升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整体水平。
根据草长制要求,果洛将全面建立州、县、乡、村、社五级草长管理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所有草场承包地块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全州6县44个乡(镇)185个村585个牧业合作社全面实行草长制,实行草长制管理的草地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
目前是久治县副县长代勇最忙碌的时刻。明年,青海省草原保护修复的重点将移师久治县,50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他和同事们要抓紧时间落实修复地块、面积、施工程序等。“草原是牧人宝贵的财富,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久治县荒芜的草场变回大草原。压力虽然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带领群众走好荒滩种草复绿的生态治理之路,找回昔日的水草丰美。”代勇说。
53岁的班桑是达日县满掌乡查干村草原管护员,也是一位牧民。他家共有3000多亩草场,养着五六十头牦牛。草原管护员的岗位可以让他一年有1.8万多元的收入,加上草原奖补资金2万多元和畜牧收入,一年全家有五六万元收入,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的草场修复种草,政府没让我们掏一分钱,还组织人力施肥、播种,我必须要把这草场看护好,这就是我们牧民未来的幸福生活呀。”班桑动情地说。
“青海在大力推进草产业发展的同时,富民增收作用也得到有效发挥。”李晓南说,青海省委、省政府通过支持发展饲草料生产、加工、储备全产业链,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探索了“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牧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加工为主、牧户种植为辅、东西联动、农牧结合的草产业格局。同时,通过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设置4万个草原生态管护员、积极吸纳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年收入达2.16万元,实现了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