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二三月的牛羊最瘦弱,草场没草,风一吹,飞沙走石。你看,现在草场多好,这些牛羊多壮。”才保说。
24日,记者来到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在哈达滩草原,泉吉乡宁夏村支部书记才保告诉记者:“这片草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如今,生态终于恢复了,草原和青海湖都是一片青绿,看着让人心里舒坦啊。”
资料图为封冻期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它不仅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还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其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柴达木盆地、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均有较大影响。
才保回忆,2008年以前,哈达滩草原上没有围栏,作为冬季牧场的哈达滩被牧民的牛羊肆意啃食踩踏,尤其是牧道上,羊群走过,尘土飞扬,牧民的眼睛都睁不开。
“当时我养了1200多只羊,2900亩草场。遇到暴风雪,牛羊大量死亡,老人们总是叹息,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再这么放牧,老天爷就不让我们牧人活了。”才保说。
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出现湖泊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2008年,青海省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那时起,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模式的集约化经营开始在草原牧场兴起。
“之前不卖羊羔,等羊到了两岁才出栏,过度放牧使草场压力过大,退化严重。”才保接着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集体商量,大量出售非母畜,并对羔羊进行早期断奶,2月龄后饲料补充至6月龄时就出栏。从2012年开始架设网围栏,有效遏制了之前群牧群放,草场压力过大的现状。
截至2018年底,刚察县完成沙化型退化草地治理1.9万公顷。
“我们对布哈河、吉尔孟河、沙柳河等河道进行治理,建立沙柳河湿地保护公园,建设了7座湟鱼洄游通道,并对普氏原羚栖息地进行了灌溉渠的安全通道搭建,更加有效的保护了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刚察县环境保护和林业水利局水利工作站副站长冬曲说。
2008年起,青海省采取减少牲畜、退耕还林还草、禁牧育草、植被恢复、河流治理、湿地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经过10多年的综合治理,青海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呈现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青海湖鸟种记录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新增36种。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16.23平方公里,与2017年同期相比扩大80.54平方公里,达到18年来最大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目前的8.8万吨,为保护初期的34倍。同时在2018年7月的普氏原羚监测过程中,共观测记录到的普氏原羚个体2793只,达到了历史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