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春堆楚杰藏戏艺人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古老文化。
图为一位老艺人帮助阿旺次成整理戏装。《西藏日报》记者高加库摄

  藏戏,是西藏独有的地方剧种,以其高亢的唱腔、独特的舞蹈流行于藏区。藏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衍生出了众多派别。春堆楚杰藏戏源于觉木隆藏戏,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地方特色,流行于拉萨市林周县,广受当地群众欢迎。2010年,春堆楚杰藏戏被列为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发展。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在林周。四月的林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车出拉萨城,沿省道202线走65公里便可到达林周县城,再沿乡村公里走33公里,就是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

  卡东村,是周围十里八乡的“名村”。这里不仅是响当当的产粮大村,更是闻名于世的“藏戏之乡”,流行于此的“春堆楚杰藏戏”,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藏戏是流行于藏区的地方戏种,藏语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据传,藏戏祖师为唐东杰布。相传,善良的唐东杰布见人们为大江大河所困扰,渡河困难,十分不忍,逐发下宏愿,要在雪域高原所有的大江大河上建造起贯通两岸的大桥,以便人们出行。为了筹措建桥资金,唐东杰布踏上了漫漫的化缘之路。在山南琼结,唐东杰布结识了能歌善舞的7位美丽姑娘,他的善行义举感动了7位姑娘,她们希望与唐东杰布一道结伴化缘筹措建桥资金。于是他们组成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支说唱队,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藏戏。

  藏戏自创立以来,影响深远、派别繁多。今天,我们要寻访的是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堆楚杰藏戏传承人——阿旺次成,听他讲述春堆楚杰藏戏的发展变迁。

  阿旺次成,今年5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个子中等偏上,面色红润,浓眉大眼、肥耳宽唇,一脸的福气像。他是春堆楚杰藏戏的第三代传承人。

  阿旺次成告诉记者,相传,唐东杰布创立藏戏后,最得唐东杰布真传的一位姑娘嫁到了堆龙德庆,创立了觉木隆藏戏,因此,觉木隆藏戏最为正宗。西藏和平解放前,卡东村村民阿古顿巴远赴堆龙德庆取回了“真经”,创立了春堆楚杰藏戏。

  阿古顿巴取回的“真经”,是八大藏戏中的《卓娃桑姆》、《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

  1963年,阿古顿巴把传承春堆楚杰藏戏的重任交给了村民强巴索朗。1985年,强巴索朗又把传承春堆楚杰藏戏的重任交给了阿旺次成,传承的信物正是《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3个剧目的剧本。

  如今,这3本剧本已打下了厚厚的历史烙印:两个塑料壳笔记本已经泛黄,另一本手抄本塑料封面已由白变黑,古色古香,十分厚重。

  剧本虽然已经破旧,但阿旺次成把它当宝贝一样地“供着”,用布把他们精心地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存放着,只待农闲时“请出”来与大家说戏。

  传承文明,融入特色。春堆楚杰藏戏不仅继承了觉木隆藏戏的精华,还融入了春堆的地方特色。

  卡东村之所以是周围十里八乡的产粮大村,得益于村旁的虎头山水库。

  “春堆”,藏语意为“湖的上面”,说的正是虎头山水库。

  相传,古时的虎头山地区山石林立、干旱缺水、寸草不生,民众生活十分艰苦。但民众十分善良,常积德行善,四处求雨,求神庇护。他们的善行善举感动了上苍,慈悲的佛祖云游路过此时,为村民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口念法语,金手一指,干裂的大地上顿时便冒出108眼清泉。泉水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得到滋润的大地吐出了芳草,长出了树木;枯萎的庄稼有甘露的滋养焕发了生机,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从此,春堆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福地”。

  传说终究是传说,实际上,历史上的春堆是一片沼泽地,旱涝不均,并不适宜作物生长。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兴修了虎头山水库,让春堆民众彻底告别了干旱缺雨、靠天吃饭的时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春堆民众有感于此,在唱藏戏时自发地加入了丰收喜庆的段子:今天是收割的好日子,能干的妇女好辛苦。多亏有了虎头山水库,打下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多亏有了虎头山水库,家乡一年比一年美。啊……最美是故乡,最美是虎头山水库。

  每年,秋收望果节时,卡东村群众就会跳起藏戏,欢庆丰收,感谢虎头山水库,歌声响彻十里八乡,振荡于山谷之中,激荡于人们的心中。

  说着,鼓声响起、钹声嘹亮:“咚嘡,咚咚嘡……”阿旺次成带领藏戏表演队跳了起来。

  今天跳的是《卓娃桑姆》,阿旺次成演的是国王。

  藏戏派别林立、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蓝面具藏戏和白面具藏戏,阿旺次成一派传承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演出时,演出者要戴各种颜色的面具,并且每种颜色的面具都有不同的寓意。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为老者长寿之人所戴;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为活佛、仙翁所戴;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所戴;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为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所戴;红色面具象征权力、威严、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为国王、大臣所戴;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怒相、凶恶之人所戴;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为挑拨离间者所戴。

  一听阿旺次成们要唱藏戏,村民们便自带凳子早早地聚集到了村委会。听着演员们高亢激昂的唱腔,看着演员们雄壮优美的舞蹈,村民不时发出欢声笑语、报以热烈的掌声。

  
图为阿旺次成正在辅导村里的青年人练习藏戏表演
的动作与唱腔。《西藏日报》记者高加库摄

      今天,阿旺次成演得很成功,收放自如:高的高、低的低,唱腔准确,人物拿捏得十分到位,他自己也十分满意。

  不过,当初学戏时可不是这样:高音高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不仅急坏了阿旺次成,也急坏了老师强巴索朗:“这可怎么办哦?”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靠着多年的恒心和刻苦练习,才有了今天阿旺次成的成功。

  阿旺次成从27岁开始学习藏戏,如今已有26年了。

  26年,每年,阿旺次成都学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他不能不刻苦,生怕春堆楚杰藏戏在他手里失传,在他手里走向衰弱,所以他很努力。

  26年,阿旺次成不仅一个人学,还带出了十几个徒弟。春堆楚杰藏戏表演队也从当初的十几人的小团体,发展到了今天23人的大团体。并且,他们表演的藏戏还在2010年拉萨雪顿节藏戏比赛中得了三等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阿旺次成所带的春堆楚杰藏戏表演队,老的老、小的小,能取得第三名的成绩实属不易。春堆楚杰藏戏表演队中,最老的演员顿珠今年已70岁,虽说年老,但只要听说演藏戏,跑得比谁都快;最小的演员德吉卓嘎,今年22岁,学藏戏已经3年了,虽说演出没有多少收入,但她并不在乎钱多钱少。问及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不能让春堆楚杰藏戏在我们手里断了,一定要把春堆楚杰藏戏传承好、发展好。

  为此,阿旺次成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血。在他看来,春堆楚杰藏戏要传承、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特色。春堆楚杰藏戏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融入了地方元素。

  阿旺次成告诉记者,古时的春堆,竹林茂密,十分美丽,人们曾在歌儿中这样唱道:竹子真是好,浑身都是宝!削尖了可做笔,削扁了可编篓。竹子啊竹子,你快些长,我们为你歌唱,为你跳舞,只盼你快快长。

  阿旺次成,正在思考把这些“春堆元素”更好地融入春堆楚杰藏戏中,丰富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喜爱春堆楚杰藏戏,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实际上,春堆楚杰藏戏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缺少发展资金。阿旺次成告诉记者,演员的行头很多都是前辈们留下来的,很多都已破败不堪,但演员们还是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又继续穿。每看到这些,阿旺次成就十分心痛,他多想让演员们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在舞台上一个比一个美丽,个个是公主、个个是国王……

  但是,春堆楚杰藏戏表演队只是一个民间业余演出团体,没有固定演出,没有固定收入。演员们都是村里的农民,平时要种地,闲时要搞副业,抓经济;排练时间少,演出时间少,怎么传承、怎么发展。对此,阿旺次成是急在心里,想在心里。

  “好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阿旺次成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春堆楚杰藏戏于2010年被列入了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旺次成本人还被确立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为春堆楚杰藏戏发展提供了保障。

  有了党和政府的资助,阿旺次成传承和发展春堆楚杰藏戏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现在,演员跳得更起劲、更有信心了。我们要不断努力,争取把春堆楚杰藏戏列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传承好、发扬好。”阿旺次成如是说。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祝福阿旺次成的梦想早日实现,把春堆楚杰藏戏传承好、发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