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利用好优质民营资本,来鼓励那些优质影片内容的生产,是个新时代下的命题。昨天,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开幕影片《岗拉梅朵》主创和媒体见面,每日新闻记者专访了监制、导演和投资方,共同畅聊这个话题。

       资方:

       “内容产出让我们感觉惊喜”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美容行业知名品牌克丽缇娜联合打造“女人勇敢爱”纪录片创投项目,吸引了全球数百个纪录片脚本报名,青年导演扎西青朋的《岗拉梅朵》从最终10个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最佳提案奖”,获得100万人民币的特别资助,同时赢得在2017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作为开幕影片全球首映的资格。

       “岗拉梅朵”汉译为“雪莲花”,是藏族女性坚韧形象的象征。该纪录片以主人公索南吉为主线,讲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的三名藏族女孩,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城市学习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的故事。她们在城市和牧区之穿梭,她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演绎青春的故事.途中她们胆怯过、迷茫过、喜悦过,但从未停止追逐梦想。

       “和我们的设想相比,导演最终交出的作品内容,让我们惊喜,”出品方克丽缇娜大中华区品牌营运长赵承佑告诉记者,“很多人一听藏族题材,都认为就是大山、大草原、牧民,但成片讲的是人心,讲的藏族女孩子生活的挣扎。以前的影片,漂亮风光的太多,讲人心人性的不多,几个女孩子都是情绪内敛的,导演却能通过镜头把情感捕捉到,非常不容易。我们并非只投资,也一直跟进草原牧区,了解导演的拍摄。”

       他还透露,其实100万的创投资金,对一部认真的纪录片来说,并非很充裕,但即使在后来资金有点紧张的情况下,导演也都没有放弃,“片子的质量是有保障的,像声音、画面都是精耕细作。”

       导演: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碰撞值得记录”

       导演扎西青朋则告诉记者,外界很少关注藏族女孩,但在时代大潮中,随着新的牧民生活和新的行业出现,藏区的文化也在变化,“我在变化当中看到这些女孩不一样的地方,很佩服她们,就想了解她们作选择时面临怎样的困惑,这是我想记录的。我以前记录过传统的女性,跟现在有区别。传统和现代之间,变化中的感受,值得去记录。”

       在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这个创投比赛之前,扎西青朋其实就已经在做这个记录片,并且已经持续跟进了一年,“其实前后拍了两年半,一开始她们都很害羞,所以感觉总是不对,正好磨合了一年遇到这个创投,再去拍摄时她们更自然了,正好她们也已经进了城市,镜头能挨着她们拍了,就很自然了,”导演说,“当然,对纪录片来说,这个时间还是短的,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沉淀。”

       纪录片的困难,众所周知,因为它不可预知,变化很多,“我们放弃了很多,按照时间顺序,遵循了片子的自然逻辑”。此外,原本拍摄时,为了可看性强一点,拍了很多风光漂亮的镜头,也用了航拍的技术,“各种花哨的方法”,但是最后剪辑时,导演和监制反复讨论,认为她们过的并非这样的生活,“风光也并非那么美,藏区很现实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我们放弃了航拍和刻意美的东西,摄像差点和我们翻脸。最终呈现的剪辑方面不花哨,因为我们不想靠这个吸引观众,它不是故事片,而是真实的东西。就以她们的视角来,没有刻意粗糙也没有刻意优美。”

       监制:

       “艺术片数量质量下降期待更多支持平台”

       这部纪录片,请来了著名的文艺片导演、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万玛才旦做监制,万玛导演昨天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专访时也表示,“这是我监制的几部作品里,参与得最多的,从创意到拿创投大奖后的拍摄人员、器材配备,都在操心。”

       对于这部纪录片,他评价说:“这么短的时间内,呈现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纪录片,出乎我的意料。剪的时候已经是今年3月份了,要首映要拿龙标,时间紧张,我还是比较担心的。不过,在完整地看了素材之后,我跟导演想法也比较一致,按照我们的结构做这个剪辑。粗剪之后去北京,调了几天。如果再有一些时间,可能效果会更好。它最大的特色是,选材非常好——在我看过的纪录片里,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然,作为一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也知道,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要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有多不容易,“外界说国内艺术片的数量和质量在下降,确实有一定道理,独立电影空间越来越小,因为没有独立的平台,得到投资的支持也不多,这都让创作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大家很难静下心来花几年时间做自己想做的电影,因为商业项目找钱、回报都要快很多。”

       为此,他把自己的资源,也都给了扎西青朋导演使用,他期待,除了创作者们的努力,也可以有更多和创作团队方向和目的一致的资本注入,帮助完成影片拍摄,让中国电影呈现更健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