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张扬导演邀请活佛参加first电影节,并观看《皮绳上的魂》和《冈仁波齐》首映,在电影节现场他们有一场关于电影里对心态认知的对话。

       张扬:活佛那时就是从青海这磕长头(2007年),磕到拉萨,我们同一天到的拉萨,我们共同的朋友,二毛,加上扎西达娃,我们一起,在一起吃了个饭,然后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然后他的故事本身就特别有意思,所以包括拍《冈仁波齐》,包括拍《皮绳上的魂》,其实我都是从他那儿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那天他首映式的时候,他已经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然后听听巴德活佛怎么说?

        巴德仁波切:很幸运,首映能看到这部电影,我一直很期待,因为这是宣传以及在讲解人类思想的一部电影。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什么呢?是心灵。

        我们现在,在青海湖边,可以想一想生态的重要性和心态的重要性,这里面特别是心态的重要性。因为全世界不光生态的危机,心态的危机也特别强。有多少人患了心理疾病?有多少人有忧郁症?有多少人想不开?有多少人吃的好好的结果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所以张扬导演一直在寻找,人的一个共性的问题。因为佛教里面讲到,有一样,今天在座的,以及包括虫子,有一样我们都是一样的。是什么一样呢?佛教讲做众生平等,那就是我们的安全感,是一样的。我们都没有安全感,所以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我们在寻找,我们会寻找成为一种精神依赖,寻找从情感上、或者是在事业上得到一种这样的依赖。

        所以这部电影恰恰讲到了一个缘起,佛教叫做一个因素,一个天珠的因素,引来了一串这样的一个故事,连环的故事。同时也讲解了人生无常和变化,同时也讲解了因果不虚不断地周而复始,最后的一个终结必须要自己去面对。

        那天我记得有人在问张杨导演这部电影的一个(问题),他提出的问题是说,(电影)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惩恶扬善的,应该有个恶人得到恶报的结果。但是佛教里面讲到所有的因果是自己所造的,所以必须自己去承担。因为现在的承担者很少,所以这部电影,(我)觉得讲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一些精神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所以我自己,自洽性地觉得特别好看,当然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就这样,谢谢。

        张扬:谢谢巴德活佛。

        仁波切在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后,从心灵修证的角度再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电影《冈仁波齐》通过讲述藏族人民生活中最平凡却也是心中最神圣的举动——朝圣,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净化心灵的文明。

         第一是动机。我们平日做很多事都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的,但是在西藏磕头是非常自然的,不会被关注,甚至成了民俗,忘了它最初的意义。所以朝拜不是证明,是自己的体验。

         朝拜的目的,是在相信因果不虚、无常和自私是苦的认知下,训练自己格局的一个方法。想都不敢想时,更不用提做到了。所以磕头前需要闻思:深信心可以训练,种什么样的因,一定可以结什么样的果(心是皇帝,嘴是大臣,身体是兵),心往什么方向去培养都可以塑造。依赖感情、依赖实力、依赖虚荣,依赖名望,依赖越强越多,痛苦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不论依赖的是什么,最终都会变化,终会因为接受不了不完美的结果而痛苦。

     第二是勇气。影片用简单的语言和经文表达了——敢想(敢发愿),敢讲(对经文的解读),敢走(朝拜的行动),并呈现了此行的格局不是为自己磕头,而是为众生!

     第三是影响。磕头的人本来是很自然的朝拜和训练自己,却同时影响到每一个见闻的人,带给他们各种心灵的震撼,以及精神的启迪,充满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商业电影占据主要市场的大气候下,张杨导演的许多作品如《洗澡》、《落叶归根》、《飞跃老人院》和《皮绳上的魂》,都坚持对心灵和精神的高度关注,也非常注重对各种因果和变化细微的观察。并通过电影这一载体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这种力量给予了整个人类,特别是能欣赏的人巨大的正能量影响!

        就在艺术电影《冈仁波齐》公映前10天,也是距2007年拉萨长头朝拜后第10年,2017前6月10日,仁波切再一次踏上修行之路。此行从三江源地区启程,穿越江河源头、圣湖、圣泉,阿尼玛卿神山群落,前往昆仑山脉东麓最高峰“玉珠峰”,之后进入可可西里一路祈福修行。以心灵观照和修正的方式,以行者的姿态,用最直接的方式让身体与环境,心态与生态融合交流,开启一段人与自然、心灵与环境的对话之旅。

       仁波切希望通过修正自我,训练放下对自我身心的执著,消弥因为贪婪和欲望对生态环境和其它众生物种的侵犯和伤害,以这种平衡和修正自我身体与心灵,人类身心与自然环境的方式,净化所经各处的能量,并为一切有情生命超度祈福。

       并通过这种身体力行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观察体会到“生命有情,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感受到佛教信仰中慈悲智慧的精神意义。每个人只有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性,改变自我缺乏安全感引起的匮乏感和恐惧感,才能真正与大自然、与其他众生和谐共处。以此缘起,愿更多的人通过感受内在心境与外在环境的和谐互生,获得究竟幸福的知识,从而为世界的和谐圆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