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强坝行政村的竹南寨,是距离成县县城6公里的一个仅有5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该村风景秀美,周围到处是优质粘土,柔软细腻粘性好,富于手感,干后不皱裂亦不破碎,是搞泥塑的优质材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生长过一代又一代民间泥塑艺人,他们个个心灵手巧,一团团不起眼的泥巴,在他们的手中就会变为神态各异的美妙艺术品。

据说竹南寨人手工制作泥塑的历史已有800多年,但是现在却硕果仅存。记者在成县采访期间,在当地学者、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剑君陪同下,就竹南寨泥塑艺术,走访了艺人“泥人张”及其研究专家张建文。

竹南寨泥塑渊源

记者拜访了刚刚对竹南寨泥塑艺术作过社会调查后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县文化馆馆长张建文。据他介绍,竹南寨民间泥塑的形成和产生,可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宋代。据传说,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1112年)春,成州(今甘肃成县)大旱,数月未见点滴雨水,庄稼焦枯,整个成州面临着饥荒,崇仪郎赵清臣率领善男信女数千人到县城西南鸡峰山罗汉洞祈水,三日后碰巧下两天大雨,庄稼复苏获救。赵清臣就在鸡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阁”,感谢佛爷的恩惠,香火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竹南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便做一些小型泥塑玩具,到庙会上去卖,赚一点零用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制作便逐渐地普及到全村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居然一度成了气候。

张馆长介绍说,竹南寨泥塑产生的年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根据成县博物馆收藏的1988年在支旗乡北山闫河畔出土的宋代三彩陶俑来分析,宋代成州(今成县)的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社会稳定,手工业繁荣,民间艺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从抛沙镇广化村附近及1994年在成县水泥厂附近发现的宋代窑址和竹南寨相隔不到两公里距离推断,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或相同的并存和借鉴关系。而陶俑和泥塑只区别于烧制与非烧制,在制作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次,从竹南寨泥塑与其它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较,在竹南寨泥塑作品中首推《公鸡》、《胖娃》、《狮子》最具有代表性,其特征是造形简洁、饱满、夸张,憨态十足,体现了它们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形式。可是相同的艺术特征又体现在距离县城北约二公里处吴挺墓的石马、石羊、石翁仲等宋代石雕作品上。如现存放成县文化馆内的石羊,其造形简洁、饱满、壮硕、神态安祥、憨态横生,与竹南寨生产的泥塑作品有同样的造型风格。

竹南寨泥塑的分类

在采访中,文化馆张馆长告诉记者,竹南寨泥塑大约可分为40多个品种三大类:玩具类作品分为泥货和窖货,即烧制和未经烧制的泥塑作品。种类有福、禄、寿娃,羊角哨等。陈列类有单件作品和成套作品两类。成套为二到四件不等。无论是单件还是成套,它们主要用于节日时陈列在居室内增加情趣,也用于祭祀。取材主要来自神话、戏剧、传说等,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祈盼。壁挂类分两类,一类是以整体人物造型为主,另一类以脸谱为主。以装饰墙壁为目的,起年画的作用。

玩具类作品分泥货和窑货两种。所谓泥货是指直接用模具翻制,晾干后涂彩。窑货则是用和好的胶泥信手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以单件作品为主。泥货以公鸡、狮子、老虎、瓜娃打肚及系列作品《十二生肖》为代表作。其作品有大小之别和色彩之分,再安装上竹笛,发出清脆的各种摸拟叫声以增强它的娱乐属性。窑货以《羊哨》、《狗哨》、《马哨》、《鸽子哨》等几种。

陈列类有单件作品和成套作品两类。成套为二到四件不等,用于节日,寄托农民对来年美好的祈盼。单件作品有《文武财神》、《善财童子》、《文昌爷》、《送子娘娘》等。成套作品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故事情节组合成套的系列作品,类似雕塑作品中的组雕,以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取胜。主要作品有《福禄寿禧》、《连年有余》、《三娘教子》等。动物陈列性作品有《狮子》、《麒麟》、《大公鸡》、《龙》、《马》等。

壁挂类分两类,一类是以整体人物造形为主,另一类以脸谱为主。整体人物壁挂以《胖娃》为主。

竹南寨泥塑作品的价值是多重的,它有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更满足了人们祈福避祸心理的需求。通过它们的内涵,不但反映了农民最真挚的情感,也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中最美境界的渴望。

竹南寨泥塑的制作方法

随后,记者为了了解竹南寨泥塑的制作及神秘的艺人,又在张剑君副部长引领下,前往竹南寨拜访了被当地人称为陇南“泥人张”的张思孔老先生。张思孔今年已经67岁高龄,当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向记者作了演示及其说明。采访中张老认为,象竹南寨泥塑这样的民间艺术,虽然它可能被精致好看、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现代玩具所淹没,但它自身独特的制作方式及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绝不是任何现代玩具所能替代的。

陇南“泥人张”张思孔.JPG陇南“泥人张”张思孔

据张老先生介绍,竹南寨泥塑所用的材料主要有土、模具、白土(涂白用)、胶、植物颜料。竹南寨泥塑的具体制作方法有六个步骤:

取土:取土是制作竹篮寨泥塑的关键一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来制作泥塑作品。因为制作泥塑作品所需要的土质要具有特殊的黏韧性,只有竹南寨特定地方的土才可以制作泥塑作品。

泥人张在工作中.JPG泥人张在工作中

泥人张作品之一.jpg泥人张作品之一

泥人张作品之二.jpg泥人张作品之二

泥人张作品之三.JPG泥人张作品之三

砸土:将取回来的土砸成桃核大小,所砸的土块要大小均匀。

和泥:向砸好的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放置两个小时,让水份充分浸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后就没有杂质了。再将撕化的棉花覆盖在泥上,然后用力将棉花砸入泥中,所加入的棉花的多少、好坏关系到泥的柔韧性。大约半小时左右以后,将和好的泥装入盆罐之类的器皿中,放置在湿润的地方,放置时间按季节不同而长短不同。

原始作品“公鸡”泥胚.JPG原始作品“公鸡”泥胚

原始作品“麒麟”泥胚.JPG原始作品“麒麟”泥胚

制泥胚: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泥团取出后擀成薄饼形状,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面使其成形,然后取掉模具修整外形,就成为制作好的泥塑作品的原始泥胚了。

涂白:将制作好的原始泥胚放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干后就开始涂白。涂白是着色的关键一步,是为彩绘打基础。涂白需用专用的白土加入一定比例的胶然后才能使用。

泥塑关公脸谱.JPG泥塑关公脸谱

彩绘:待涂白干后就开始着彩,彩绘所用的颜料必须是传统的植物颜料,这样才能放置时间长而不掉色。

竹南寨泥塑特点及现状

竹南寨的泥塑象一首首古老的谣曲,清新、活泼、质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农民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欣赏这些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使人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它同许多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绘画、戏剧、神话、传说、民谣、风俗以及当地农村最常用的福、禄、寿及十二生肖等,都能在泥塑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经过艺人们数百年的辛勤摸索,传承和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据张馆长介绍,竹南寨泥塑在风格特征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写意手法,其作品造型简洁、饱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艺人们在同一件作品中将夸张同写实统一,充满生机和情趣。其次是重彩不重塑。所谓重彩,就是对作品色彩的特别强调和重视。作品上彩时讲究反差对比,如绿配红,黄配蓝等,再加上留白,作品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第三是对憨稚拙朴、善良的着意该画。

竹南寨泥塑造型简约、质朴,长期以来不被文化人赏识,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20世纪50年代初期,竹南寨泥塑开始焕发了生机。一些优秀作品被作为体现新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精神追求走出了成县,在地、省展出引起轰动。在这段时间里,涌现出了擅长人物泥塑的艺人龚玉莲、赵玉梅和精于动物泥塑的张思孔等新一代民间艺人。他们为竹南寨泥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泥人张”长子长孙欲继承泥塑手艺.jpg“泥人张”长子长孙欲继承泥塑手艺

“泥人张”孙子的作品.JPG“泥人张”孙子的作品

张馆长忧虑地告诉记者,由于模具在历次“运动”中的破坏和由于该泥塑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是纯家庭手工艺制作,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规模,制作时耗时耗力,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方式接轨,使制作者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加上外来的种种因素,现在好多家庭已不愿意制作泥塑作品。而仅有的数位中青年艺人也疏于继承,作品大多粗糙,已失去原有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