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佛教素食主张,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和生态道德。
佛教认为,素食出健康。饮食的荤素与多少,都与人的健康有直接联系;有些疾病,是由荤食引起的,可以通过素食,得到预防和医治。这一饮食观念,符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据世界健康组织研究结果证明,人们每天所必需的四种物质:奶类、蛋白质、谷类及蔬果类,都可以从素食中获得。同时,素食会增强人的脑力。大脑细胞的养分主要是麸酸、维生素B及氧气等,食物中以谷类及豆类等含麸酸、维生素B最多。所以,许多高僧因为素食,不仅思维敏捷,而且与常人相比,智慧与判断力都更有优势。
佛教素食追求营养平衡。人们从素食中,可以获得平衡的营养成份,这可从长寿高僧每日食谱与现代健康素食食谱的对比中得到印证。日本北法相宗管长清水寺总住持大西良庆一日三餐:早餐为梅干、腌大头菜、豆腐味噌汤、白粥两碗;午餐吃早餐剩下的,或是面条,晚餐则是豆腐汤,菠菜或其它青菜混合的白饭一碗。大西良庆总住持修行以来,没有吃过肉类食品, 1983年逝世,享年107岁。美国加州大学药学博土郑慧文研究的素食食谱 “221素食法”一一二份五谷杂粮、二份蔬菜水果及一份豆类一一的比例搭配进餐,经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卫生部、英国卫生部认可推广。这一素食法可以确保素食者摄取充足的养分,尤其是素食者容易忽略的蛋白质,都可以借此而调整。
对于五味,佛教也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的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有一部名叫《摩诃止观辅行》的佛经告诉人们: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苦;适度的成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这样说来,佛教的素食并不是不讲吃得有滋有味的。
佛教素食是增进健康的减食法。佛教认为,减食也是增进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上面提到的《摩诃止观辅行》还告诉人们说:吃得少,心智才能清明。唐朝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曾列出寺院生活的二十条要则,其中的第四条说:“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说,适当地少吃东西,才能让胃得到休息,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的活力得到恢复。有很多疾病,就是由于饮食太多引起的。饮食过量,会伤及胃肠,还会使过多的养分留存在体内。脂肪或维生素A、D、E、K四种油性的维生素过多,不能排出体外,会造成血管硬化等疾病。减少或适量饮食,还可以减少毒素的积累,这些对于强身健体无疑是有益的。
佛教素食可以使女人变美。对于那些爱美的女人来说,素食的好处有很多。人类体质偏碱性,肉吃得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而吃素则有助于体内的酸碱中和。研究表明,过量的肉食使血液里的乳酸、尿酸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随汗液来到皮肤表面,就会使皮肤变得没有活力和弹性,尤其会使面部的皮肤松弛无力,遇到冷风或日光曝晒,容易裂开,而吃谷物和豆制品、蔬菜较多的女性,皮肤自然白皙光滑,很少受到斑点和皱纹的侵扰。
最后,佛教素食还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操。佛教认为,修行者食肉会产生十八种过失。其中,有的过失就直接与人的道德情操有关。据《佛说勿食众生肉》说,吃肉会使修行者的慈心不生,所以不应该食肉。素食论者在谈到其素食主张时,通常都说到它与道德的联系。印度圣雄甘地曾经说过: “素食主义须要以道德为基础。”托尔斯泰也说:“只要有屠宰场,就会有战场。素食是对人道主义者的严峻考验。”一名素食者可以在强调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同时,更重视素食主张作为一种道德情操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
佛教关于素食有益健康的种种观念,不断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英国一家医药协会曾发表过一份声明:“素食者罹患肥胖症、冠状动脉和心脏疾病、高血压、大肠功能紊乱和胆结石的发病率,要比非素食者低。”1997年,在COMA委员会提交给英国政府的医药建议报告中,劝告人民每日不应摄取超过
有人误以为肉食者会比素食者更强壮。耶鲁大学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这就使得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佛教素食主张作为古老的人类智慧,有利于现代人在新的生活立场上加以吸取,以建立科学、文明、合理的饮食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建立完全新型的人写自然的关系: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又能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构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科学,更健康,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