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五浊恶世,尊师重道的精神已经慢慢湮没了,但在传统上,不单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医道、雕刻工艺等,也都是依师而学的,而且极重视师徒关系。既然连世俗的这些小学问尚需明师指点,何况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绝不可无师自通,我们也不应冒这个大险。在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人曾经靠自己看书而成佛的先例。有些人会问:“释迦牟尼不就是无师而成佛的吗?”当然不是!本师释迦牟尼在示现成佛前之过往世中,亦曾遍礼明师,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开示。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头顶上有座小小的佛塔,这塔表义释迦牟尼,菩萨顶佩比塔正是表义他的师承源自释迦牟尼及表义敬师之道。在现在,一切为求成就佛境的菩萨亦如法地依师而学。在未来,我们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脱,甚至只是要得到较低的成就,也一样要依止明师而学。
要得到佛法上的成就,不单只靠学问,同时也有传承的加持因素在内。学习的人就似是家中的水龙头,诸佛就似是水库;佛陀的确有很大的力量及圆满的悲心,我们也或许的确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这“水龙头”及“水库”,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们连接起来,我们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应的好处,而历代师父正是这些“水管”。如果没有水管,尽管你天天在水龙头旁干等也没用!故此当知,不论是出离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赖师传而得。即使至小的细微进步,也因师恩而得。如果没有师长,我们连佛的名字也许也不能听到。
师长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压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么样,压出来的也就是同样的。错误地依止了不具资格的老师,是最可怕的。现今的末法时代,像这类的“老师”多的是,大家必须小心抉择。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资格的老师外,依止了不胜任的老师也不太好。什么是“不胜任的老师”呢?譬如说,你的师长通晓小乘部教法,但不通达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这样的话,你或许能成为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师,但这仍然可说是有一点儿可惜了。又或者说,师长具备传承条件,但他说法不善巧,也会令学法有障碍。故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寻得一位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
为什么我们要依止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前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向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向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熟知全程的向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显、密全道的明师了。
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依《现观庄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应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
以大乘显部最上等明师的资格来说,可分为“明师十德”:
1. 持戒清净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也没能调伏好,如何能教导别人呢?所以一个好师长必须有好的戒德。这一点,主要是说“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最上等的明师,必须具备“定”。
3. 具足慧学
这是指上等的明师不单要有戒及定,还要具备彻底消除我执的“慧”。
4. 德行起码比自己高
选择师长而依止,当然要找比我们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则为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们必须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师。
5. 修持精进勇猛
这里所说的“精进”,当然是指对修行善业方面的积极不懈,而非指对不良恶业的沉迷。一位好的师长,必定要自己精进勇猛、毫不懒散,否则弟子便不易学好。
6. 学问丰富
一位明师,必须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律及论三藏传承,而非单只有一两个法门的传承。这种传承,必须包括教法及证法传承二者。在现今末法,有不少骗子胡说八道,明明没有传承,却说佛陀梦中传法等等,欲寻师者必须小心观察抉择。
7. 通达真实
这是指通达中观应成见。现在大家未知道什么是中观应成见,所以不易明白这点。
8. 说法善巧及表达清晰
有些老师虽然自己通达教证,但却表达不清,又或不善于观察弟子而应机对症下药,以致授受过程不能达到最顺畅的程度。一位好师长,必须是说法善巧的。
9. 不为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个人具备前述八种功德但没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师长,必须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愿弟子能学好,而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摄受徒众。
10. 对徒教学不生疲厌心
上等的明师已断了自利的心,所以他们完全不怕劳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业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会以十分欢喜的心去教导。这样的师长才是一位好师长。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在现今末法时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项明德的大师不能说没有,但到底难求,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堪作依止了。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如果我们归纳佛陀所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长。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资料便一窝蜂跑去名师处依止,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花一段时间,好好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完全肯定他具备了经、续所述师资时,方决定依止。
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
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像汉地拜师的仪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
观察审查师长资格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是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依止一位老师,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依止了,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它老师学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
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完全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它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其中一位老师。其它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
在我们经过谨慎的观察后、寻得符合条件的一位或多位师长时,应该如何承事依止呢?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讲,一为正确的心中依止态度,另一为在具体行为上的承事方法。
在《华严经》中,说及弟子应以九种心来对待师徒关系:
首先,弟子必须有孝子的心,对师长犹如孝顺父母一般,处处听话顺意,永不忤逆师长。
第二,依止心要似钻石一般坚固,永不能被摧坏。譬如当有人对我们的师长毁谤时,我们的信心亦绝不退减,这就是坚毅的心了。
第三,我们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负荷般,对师长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负起。在约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师。大师在初学法时,其师玛尔巴(Marpa)见他有很大的潜质,但同时也有极大罪业,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层大楼。密勒日巴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见骨,最后建成了师长所要求的大楼。这座大楼的遗迹,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态度,便是这种如大地的心之典范了。
第四,我们要如群峰拱围须弥山般,始终不变摇。
第五,我们要视自己如仆役,任劳任怨,即使师长命我们做如倒粪等低下的工作,我们亦应乐于从命。
第六,我们应自视为卑下,不可贡高我慢,甚至以为自己比师长的修行还高。
第七,我们要有《华严经》中所说的“门犬心”。什么叫“门犬心”呢?这个名词其实并非侮辱性的字眼。我们观察小狗被主人打骂时,它们从不会因嗔恨而反咬主人,它们顶多只会暂时逃跑。在被主人发脾气赶走时,它们亦不走远,顶多在附近溜达一会儿,待主人气消了,它们便像没事似地回家,也从不把刚才的事怀恨在心。我们作为弟子,也应有这种态度。师长责骂时,我们不怀恨于心,也不应存有顾全颜面的心理。
第八,我们要像桥梁一般,任何难行的事亦勇于承担。
第九,我们应像船舟载人过河一般,来来去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师工作,永不厌累。
对师长之信心为一切修持的根本,亦为一切成就的种子及灵魂。如果已建立了师徒关系,却对上师无信心,所作修行便犹如烧坏了的种子,绝不会发芽生长。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态度外,弟子还应对上师生出信心、视师为佛陀。在观察期间,我们仍可审查欲拜于其门下之师长有否缺点。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传承上成立了师徒关系后,弟子便不可再观上师之缺点,而应常想及其优点、功德等,并要视师为佛。
师长在客观上或许并无佛之境界,甚至或许只是凡夫境界,但这并不重要,弟子仍要视师若佛。视师为佛,师长并不会因此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若能视师为佛,弟子便会得到佛陀之加持;若只视师为菩萨,则得菩萨之加持;若只视师为凡夫,则即使师长客观上真的是佛,弟子亦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一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
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不是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可说比诸佛还要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为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
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这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通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供养,既能得供养之利益,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及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如果既已有了师长,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由于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者,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嗔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什么业会感召什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会有何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什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本尊为本尊、上师为凡夫,而印度人视上师和本尊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师长、还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十轮经》及《华严经》等。
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一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
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不是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可说比诸佛还要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为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
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这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通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供养,既能得供养之利益,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及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如果既已有了师长,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由于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者,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嗔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什么业会感召什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会有何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什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本尊为本尊、上师为凡夫,而印度人视上师和本尊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师长、还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十轮经》及《华严经》等。
以前有一个人向其师求法,其师大喝一声“玛里利渣”,这是印度话“滚开”的意思,但这弟子却以为那是一句密咒,所以他便很有信心地持诵,后来竟然成就了以此“咒”为人治病的神通能力!在古代,有许多即生成就罗汉境界的案例,但在现代却少见这些殊胜的事例,这正是因为现今的人对师长的信心薄弱之缘故。
如何才能达到视师为佛的信心呢?除非我们有宿世的善因缘,否则这就需要长时间努力培养方能达至。弟子必须长时间地观师长之功德、优点,而避免挑剔师长的过失、缺点。佛陀是真正具一切功德而断一切过失的圣者,但若弟子不以敬信心依止,即使自己的师长是释迦牟尼,弟子也一样可能觉得自己的师长满身过失、毫无优点,就似当年提婆达多视其师长释迦牟尼一般。反过来说,若师长只是凡夫境界,但弟子视其为佛陀,便一样能得到佛陀之加持。所以,若想修持有成,便必须视师为佛。这一点的确不易做到完美,少一点功德便难达到,但我们要有耐性地训练自己。
如果从功德的角度来说,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师长功德再高也高不过诸佛,顶多也只是与佛同等,况且师长在客观上也有可能根本还未超出凡夫的境界。所以,若从功德角度来说,师长之功德既有可能与佛同等,也大有可能比佛陀低。可是,如果从恩德的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的恩却比诸佛的为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想想,释迦牟尼在二千多年前,虽然曾广弘正法,令许多众生得益,可是我们却未直接得度。在二千多年前,我们或许是在三恶道中,也可能在别的宇宙中,亦可能是生于这个世界的人但却未遇佛陀,总之我们未有福缘在当年遇上佛陀而得度。
现在,直接度我们的是师长,为我们授法的是师长,教我们如何成佛的也是师长。在某些佛教不盛行的地区,如果不是有师长之教授,别说不可能成就佛境,甚至连“佛境”这个名词都未曾听说过!由此角度来说,师长对我们个人的恩德,可说比诸佛还要深。我们将来得以不堕三恶道,乃拜师长教我们止恶所赐;我们若得以生于人间或天界,乃因师长教予布施及授予戒律而得;我们若最终能得佛境,亦因师长之教授及传法之恩而成就。所以,除了以九种心事师及视师如佛外,弟子更应常念师长之大恩大德。
除了在心中依止以外,我们亦要在行为上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别:一为以财资供养,二为为师长办事,三为依教而奉行。
师长并不见得需要我们的供养,这样做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而已。刚才我们说过,师长是最胜功德田。什么是“功德田”呢?世俗上的田地,我们透过悉心照顾、播种、施肥及浇水等,便能有所收成。同样地,经过事师、供养、顶礼师长等行为,我们便得到无量功德。所以,我们称师长为能长出功德的“功德田”。师长并非唯一的功德田,透过供养、顶礼佛像等,也能长出功德,所以佛像等也是功德田。然而,师长及父母是最上的功德田。
如果我们为师长办事,例如替师长打水、烧饭或洗衣等,这行为胜于以物资供养。有关这一点,衲必须把例外情况说明一下:如果我们已与某人建立师徒关系,而这位师长叫我们替他做一些明显与佛法背道而驰的事,譬如说他叫我们代偷东西等,弟子便要很谨慎处理这情况了。如果我们能完全肯定师长之要求与佛法不合,而并非只是我们对师长的密意要求误解,我们当然不能照办。可是,为了维系自己的师徒关系之清净性,我们尚该顾全另一方面,故此我们必须十分善巧地避免或推辞,而不应与师长发生冲突。在推辞后,我们仍应视师如佛,不应执此为上师之过失而作批判或毁谤。这一点就是前面说过的像钻石般坚固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若能两方面都照顾好,便不存在违背上师的业因。
一般来说,我们如果在拜师前曾好好地观察,便很少会遇上这等困局。在末法年代,有许多不具格的师父,若不经观察便依止,或许便会常碰上这类的无奈情况,这时就只能如衲所教地一边推辞,另一边同时尽量保全师徒关系之清净性了。
三者之中,以依师所教地修持为最上等的承事,所以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师便说过:“坚韧耐苦之修行,是令师喜之侍奉”说三者中以第三种为最优胜,第二种为次等,第一种为最基本,并非等于我们挑优胜的而进行。以上所说三种承事方式,并非挑一种而做,而应长期地全部奉行。
如法地依止师长的好处有八大点:
(1) 由于实修上师教示故,我们可以趋向佛境。同时,由于上师是无上的功德田,通过供养及承事师长,我们能于短时间内积集极多成佛所必需的功德资粮。
(2) 诸佛很乐于见到有人对师长恭敬。经论中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供佛时能得供养之功德,但说不上令诸佛欢喜。对师供养,既能得供养之利益,更能得令诸佛欢喜之额外功德。
(3) 由于依止师长之功德力大,一切魔类等皆不能加害如法敬师的人。
(4) 依着师长的教诫而止恶,便不会再积集恶罪因及受到其果报了。
(5) 如法地依止师长,便会容易得到修持上的成就。
(6) 由于如法敬师之业因,我们生生世世皆会有缘常遇明师。
(7) 不堕三恶道。
(8) 任何心愿皆能顺利达成。
如果我们不寻找一位或多位师长而依止,便不会得到前述依止师长的八种好处。如果既已有了师长,却并不好好地敬师及事师,损失有八大点:
(1) 由于上师乃诸佛之总体代表,若弟子轻视师者,便感召不尊重诸佛之果报。
(2)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嗔恨心,会毁灭自己曾积之善行。
(3) 不如法敬师及事师的弟子,即使修无上密法,亦难以成就。
(4) 以不敬师之心修持,不但难以有成,更等同修持往生地狱之因。
(5) 不敬师的人,未生之功德及成就绝不会生出,乃至已生出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位修密法而成就了飞行神通的人。有一次,他在上空飞过,见到自己的上师在地面,便心生得意之念:“我有飞行神通,师父却没有。”在这念一生之际,他实时失去了神通,由天上掉了下来。
(6) 不如法依止的人,现世即会感召许多不如意的业报。从前有一个名叫“佛智”的大师。这位大师的其中一位老师是养猪的人。有一次,大师受众人拥戴着前往某地,途中遇到他的这位老师。由于他名声极大,一时之间他便生出了师长地位低下之心,所以便假装看不到师父,并未趋前相认或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掉了出来。这并非上天、佛陀或其上师对他所作之责罚,而是自己不敬师所感召之现报。
(7) 冒犯师长的另一果报,是在未来生中生于无间地狱之中,不得脱出。在许多佛经中,佛陀曾很清楚地开示什么业会感召什么地狱之果报,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问佛陀轻慢上师会有何果报时,佛陀却说:“我不敢说!这种果报的严重程度要说了出来的话,连大菩萨都会吓至昏倒!”由此可见,轻慢上师的业报比其它恶业重很多。
(8) 由于不如法依止之业因,将于未来多生中都不遇明师及正法。
轻慢自己的师长是极严重的不善业。一旦轻慢了其中一位上师,你在其它任何师父处所学得的法,都难以成就。所以,轻慢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块大路障。
在修行的道路上,师徒关系是其中一项至为重要的修持。若能好好地依止明师,所得利益不可思量。若不好好地依止,则即使所拜师长是佛,亦不得益,甚至反生无量罪业。在古印度,历代以来的修行人都依这些开示而事师,从而得到成就。我们欲想得到佛法上之任何成就,也必须效法他们敬师及事师的方法。曾经有人问阿底峡祖师:“为什么在印度,许多大师才修行甚短时间,便有所成就,我们西藏人勤修很长的时间,却不见有成呢?”祖师答:“这是因为西藏人视本尊为本尊、上师为凡夫,而印度人视上师和本尊并无分别!”由此可见,视师为佛乃修持成就之关键因素。
有些人会问:“我应该依止一位师长、还是许多位师长呢?”答案因人而异。如果懂得如理地依止的人,多拜几位师长,很可能有更大利益。不懂好好地依止的人,宜只拜一位或少数几位师长,因为这样较易确保自己不犯事师方面的过错。
这些有关敬师及事师的开示,是佛经中所教示的,大家可以参考《地藏十轮经》及《华严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