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之心所显现的形体——也就是佛教的本尊。佛观一切法就如我们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所以被称为一切智者。他们由圆满智慧与悲心而消除了一切障碍,所以才获得了这种能力。可是由于我们的心被障蔽,所以不能直接与佛的一切种智交流。诸佛为了圆满他们引导一切众生成佛的誓愿,必须与我们交流,为此他们就采用了有形的身体。这样,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他之所以示现王子之身是为了教化我们。
  既然释迦牟尼早已成佛,他怎么还会转生呢?由于他已经去除心垢,所以他的转生不象常人那样受烦恼与有漏业的控制,他是依大悲之力而出现于世。同样,修行境界高的菩萨[47]也能由悲心而自愿受生,这不同于常人由无明而投生。所谓菩萨是指恒具为利有情而求成佛的强烈愿心的众生。
  把佛视为化现时,不应太强调其人格特点,而应专注于示现人身的一切种智的功德。这种理解方式比较抽象,所以需要多花功夫去思考。
同  样,我们可以把各个本尊视为一切种智功德的化现。既然诸佛的证悟相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本尊呢?其原因是每种外形都是针对人们不同的性格,并设法与之交流,这显示了诸佛的善巧方便——他们能随顺众生的性格而作引导。举例说,观音菩萨是诸佛悲心的化现,虽然观音菩萨具有每一尊佛的一切悲心与智慧,但是示现此身所强调的是悲心。佛的悲心不是肉眼能见的,如果用有形的身体展现出来,那该是什么样子呢?
  就象画家使用象征的手法,以图画来表达思想,诸佛则由显现观音菩萨的形相来表示悲心。在有些绘像里,观音菩萨具有千手白色之身,其中白色代表清净,在这里特别指由悲心而净除自私,千手的每一掌中各有一眼,表示以平等的大悲心顾视一切众生并乐意伸臂相助。观音菩萨仅用身体的姿势就能表现大悲,经过观想这一悲心所现的形像,我们不需语言就能与悲心沟通。
  本尊文殊师利菩萨是一切佛智慧的化现,文殊菩萨的证悟与一切佛相等,在西藏佛教中,文殊菩萨的身体是黄色,他手持剑与莲花,剑上火焰炽燃,莲花之上承有般若经函。这一外形象征着文殊菩萨的内证功德:黄色代表智慧,正如太阳的金光普照大地,智慧之光照亮了众生的心;剑也代表智慧,它象征以智慧斩断无明;承托般若波罗蜜多经表示我们必须听闻、思惟并修习此经的道理才能产生智慧。观修文殊菩萨能使我们获得佛的种种功德,尤其可以产生智慧。
  上述这些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本尊。每一位本尊都突出佛的某种功德,并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观音菩萨不存在。从某个层次看,我们可以说代表大悲的佛(观音菩萨)[48]是一位住在净土的圣者,所谓净土是指一切条件都利于修道的地方;从另一个层次看,我们也可以把观音菩萨看作是大悲心所显现的形体。在西藏,观音菩萨被描绘成男性,而在中国则为女性,这并非佛拿不定主意!佛心其实没有男女之分,只是为了与耽着形体的普通人沟通,所以才显现各种外形。觉悟的人可以化现种种身体,如果对某种人显现女身而对另一种人显现男身比较有影响力,佛就会这样去做。
  然而,这些不同化现的体性,同为具足悲智的一切种智。苹果与桔子是不同的水果,然而一切佛本尊并非相异的个体,他们的体性是一致的,只是藉不同的外形与众生作不同的交流。譬如,用一团粘土可以做成一个壶,或一个瓶、一只盘子、一件小雕塑。它们的体性都是粘土,却因形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同理可知,诸佛的体性都是具足悲智的一切种智,只是为了不同的作用而显现种种形体。所以,如果我们想增长悲心,就可以专心修习观音法门,当内心迟钝呆滞时,可以修习文殊法门,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的佛。这些佛的证悟全都是相同的,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摘自《大乘精髓与日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