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磨


        我不说你是洮河,往昔挑水的木桶已无踪迹。

        水,在放牧和归来的路上黄金般珍贵,咽下一口就是生命的一次延续,或者更多。 


        我不说你是党家磨湖,淹没的村庄只剩下水。

        家,在迁徙的路上荡然无存,迈出一步就是与你长久的分离和奢念。 


        我不说洒在水面的星光,她们,曾经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语言。

        父亲在前,我在后,漫长的冬季,我们如履薄冰。

        但水,是有翅膀的,它的飞翔承载着党家磨久远的历史。

        如镜的冰面,映出天空、云朵和星辰,像人世一样,冰冷是一种生存的本能。


原刊于《青岛文学》2020年第7期



石磨


        山下的石磨,荒废已久。新生的苔藓,有着月光的温存。她的下面,是陈旧的木房子,圆形的磨石和细细的流水。

        她们的本质是她们自己,而人类赋予她们的,更多——

        更多的棱角,更多的名称,更多的形状,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命运……父亲凿石的声音处,火花四溅。偌大的青石块,被父亲凿成磨石,剩下的边角料,锻凿成碾子,再剩下的,砌墙。只有那些碎到没法用的,才被父亲铲到泥坑里填路。

        石块,像我们兄弟几个一样,被父亲赋予各自的使命。

        石磨的历史,在多年前就画上了句号,像留守老人般孤独,父亲般苍老,但父亲对石头的雕凿从未停歇。

        像我们一样,奔波在路上,不曾停歇。

 

原刊于《青岛文学》2020年第7期



途经阿木去乎


        我经过阿木去乎时,大雨夹杂着雪花。

        所有沉睡的小草,在羊群咩咩的呼唤里一一醒来。

        我们说起高原迟来的春天,像一次艰难地赴约。

 

        熟悉和陌生的事物,拥有同样的温度。

        远山的白,像孤独的牧人,守着山下的草场、牛羊和马匹。

        挂满水滴的草叶,瞬间就以明亮的方式,接纳了你的离开与归来,也接纳了我们的擦肩而过。

 

        汽车的鸣笛声像一支箭,射向草原深处。

        正在穿越柏油路的羊群,惶恐万状,慌不择路。

        偶尔张望的牧人,又一次低着头,陷入了沉思。

        而我们是这支箭的同谋者,无限扩张着自己的贪婪和欲望。

        它们,是一对黑色的翅膀,以自己的方式划破低矮的天空。


原刊于《星星▪散文诗》2020年第7期



洮河


        从草原深处走来,走出了一条柔美的曲线。线的两头是故乡和远方,也是牧歌和大海。

        冬去春来,你马不停蹄地奔跑,只为赴一次永不言弃的约。

        而闪烁的浪花和洁白的云朵,是我们隔空相望的眼眸。

 

        从草原到峡谷,你风雨无阻。一次次回头,又一次次远去,像极了我孤独而执拗的行走,在一滴浪花的世界里,义无反顾。

        洮河岸边的村庄业已不复存在,村庄里的十二盘水磨业已淹没在尘世。迁移后的残垣断壁,见证了故乡的兴衰,也见证了背井离乡的剧痛。

 

        你流向大海,亲人走进大漠,一别就是一生,就是一世。

        我们,是一群拖家带口的蚂蚁,沿着梦的足迹,寻找血脉深处的天堂。

        习惯了你的陪伴,听惯了你的歌谣,亲人在一粒沙中寻找水源和故乡的影子,而我在高原的飘雪中,接住风捎来的口信:大漠藏乡的声音。

 

        在洮河岸边的玛艾镇,我时常趁着夜色,亲近洮河,倾听洮河。

        每一缕月光,都是抵达心灵的牵挂;每一缕波浪,都泛起无限的惆怅。

        捧起一股洮水,像握住故乡亲人的双手,温暖与冰凉交织,更多的水是抽身离开时的身影,无法挽回,一转身就成永别。

 

        没有迁移的父亲,日夜与洮河相伴,在岸边守护着那熟悉而亲切的土地,像守护着自己的庄稼和儿女,不离不弃。

        事实上,洮河从未离开过,她像父母的血脉,始终在我们心中流淌着,久久不息;始终在高原之上,填补滋养着每一棵小草成长的日子。


原刊于《星星▪散文诗》2020年第7期



草地上


        草地高处,风独自奔跑。凋谢的花瓣,像失去母亲的孩子,带着泪珠在身后追逐,直到风翻过远处的那座山。

        我途经之时,暮色将近。

        在此之前,低垂的云朵蕴含着细碎的雪粒,一遍遍填充着生活的盲区。

        那些柔软的花瓣拽着草叶唯一的血脉,依依不舍,但我们都经历了选择与别离。

        羊群漫过,像我们一样,只顾利益的诱惑,对融化在血脉里的生命和爱视而不见。

        深秋将至,我们又一次翻出记忆和烈酒。在这片草地上,这是我必经的事情——以此温暖心中或枯黄、或残缺、或冰凉的花瓣,以此宽慰亲人的离世和空空的家园,以此给自己重新画出心中斑驳的远方……

        夜色已深,草地上零星的灯光像暗藏于心的秘密,肆意放大存在的意义。但除了天空辽远,剩下的便是无际的寂静。

        在草地上生活久了,沉睡与苏醒只是一种表象,孤独与空旷只是自己给心灵划定的空间。

        也许,当我们以草叶的方式重新活过,高原的风将是我们一同抵达远方最亲的人,它替你我铺开了生活的路,也替你我传唱着源自信念的力量。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幸福的草


        一群羊,从草原带回湿润的空气。

        面对主人的无视,它们咩咩地叫着,抖落满身青草气息,径自归圈。

        一堆燃烧的牛粪饼,将世界一分为二:冷和暖。

        冷是暖的手背,暖是冷的手心。

        伸开是昨夜缝补的帐篷,线痕纵横交错,但清晰可见;蜷缩是落日掉进垭口时的背影,孤绝而茫然。

        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一顶帐篷就是一座故乡的村庄,适合杂草丛生,也适合井井有条;适合肆意地活着,也适合禁锢所有的欲望。

        我们把自己活成一棵草,在草丛里拼命挣扎,努力活成不一样的草。但草,终究是草,它的伟大和平凡,源自寂然的一生。

        但我相信,被羊啃食的草是幸福的,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宿命,也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遇见与存活。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老屋


        老屋坍塌的地方已草色青青,它掩盖了漆黑的椽子,也隐藏了我们内心的愧欠。

        父亲说,老屋和人一样,老了身子骨到处都疼。

        如果不是父亲的提醒,我们很难发现老屋的病痛。老屋像一个词语,单薄而深厚。

        黛色的瓦,在时光里经历着春夏秋冬,似乎不曾褪色,不曾老去。像父亲的爱,沉默着,但却细微入至。

        我沉迷于老屋的温暖,又羞于面对老屋的破损。

        哗哗的水流声透过草丛,带着光亮挤进来,席地而坐。

        或许,老屋终将是我们的归宿。缝隙间丛生的杂草,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一缕炊烟里牵出的火苗,像心中的灯盏,照见我们的归途和越来越少的时光。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苏鲁花


        苏鲁花又一次迎来了夏日高原的暖风,阳光般热烈。

        耀眼的金色在经历漫长的寒冷和风雪后,绽放生命本真的光芒。

        一朵花,需要持久的等待和孕育,才能完成一场约定。

 

        成片的云朵,羊群般擦肩而过。

        一只疲惫的蜜蜂,停留枝头,捧出甜蜜的代名词。

        柔软的馨香,让高原的冷峻瞬间多了一份温情和暖流。

 

        在高原,我习惯于坚守,等待闪电划过苍穹,唤醒梦中的苏鲁花。

        在风中,我习惯于打开自己——

        让风穿越心灵,绘出生活的底色。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高原雪

 

        用雪铸魂,碎小的雪花也能劈开生活的坚硬。

        纵使经受断裂和破碎的疼痛,纵使难以逃避消亡的命运。

        我们抛开侵肌的风,播下青稞和格桑花,它们长成生活的两个面——

        一个是坚硬的骨骼,锋芒毕露;

        一个是斑斓的日子,悠柔如溪。

        一株青稞,在甘南漫长的冬日,储备梦想和力量。

        一束格桑花,在草原宽厚的胸襟,根植幸福和传说。

        在高原,我们接住了洁净的冷,也接住了凛冽的寒。

        我们把日子分为白昼和黑夜,以此换取明亮的思绪。

        高原的雪,虔诚的雪,信仰的雪——

        我们是永生的雪。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宽恕


        近处的蚁群,远处的辽阔,构成高原的一个隐喻。

        我们是隐喻的一部分,在低处以自己的方式打开现实的故乡与心灵的远方。

        母亲说,故乡的桃花、杏花、梨花都开了,但却夭折于一场大雪。

        雪消融后的土地上,厚厚的花瓣,像粉碎了的梦。

 

        冰凉的夜晚,风孤独地吹,一日千里,也难以抵达故乡深处。

        窗外的迎春花,被霓虹灯照亮,静默如雪。

        在此之外,夜色漆黑而沉默,如一条河流,在时光里逆行。

        我们的脚印,深浅不一,像故乡一声声叹息,淹没遍地的创伤。

 

        当黎明抵达后,我们一遍遍擦拭错乱的日子,归位秩序。

        当破土而出的青稞覆盖荒芜的土地,我们又一次窥见轻浮的云层,缓慢越过。

        那一刻,我宽恕了自己,也宽恕了蚁群般紊乱的抒写。


原刊于《散文诗》(青年版)2020年第8期


花盛202012.jpg

        花盛,藏族,甘肃临潭人。甘肃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星星》《诗选刊》《青年作家》《飞天》《美文》等刊。出版诗集《低处的春天》《那些云朵》《转身》《党家磨3号》,散文诗集《缓慢老去的冬天》,散文集《党家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