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著名翻译家、诗人屠岸任名誉主编,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谭五昌教授任主编的《国际汉语诗歌》2014年卷由线装书局出版,“藏族诗歌专辑”推出青海的曹有云、阿顿•华多太、德乾恒美,甘肃的扎西才让、刚杰•索木东,四川的王志国、蓝晓,西藏的琼吉、罗布旺堆等9位藏族青年诗人的汉语诗歌作品和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刚杰•索木东撰写的评述文章《图博特群岛:藏族汉语诗人诗歌的精神领地》。

    其中,曹有云的诗作有《词语》《光辉》《年代》《萨拉蒙之夜》等,阿顿•华多太的诗作有《北京,北京》《身世》《碌曲河畔》《口罩》,扎西才让的诗作有《青藏星辰下》(组诗),王志国的诗作有《云中藏歌》《在母亲弥留的日子》《暴雨将至》《风吹》,刚杰•索木东的诗作有《台北,和一只雪豹相遇》《葵的酒吧,诗的断章》,德乾恒美的诗作有《肉身》《寒光》《拉萨》,蓝晓的诗作有《白露这个节气》《茶几上的苹果》《秋日蝉鸣》,琼吉的诗作有《丁丁卓玛》《孤独》《浑浊》,罗布旺堆的诗作有《拉萨的春天》《拉萨,一世的牵挂》。

 

曹有云的诗

 

词语

 

词语

水中挺拔的石头

挡住激流

让它们

慢下来

再慢下来

 

光阴拉长、拉深

细节展开

世界花开

 

2014年8月2日

 

光 辉

 

城之外

诗歌在独自光辉

夜幕中孤悬的一枚明月

 

2014年9月1日

 

年代

 

这些年

岁月寂静如山

桂花飘落无声

 

在这些平庸如风的日子里

我们写诗的理由并不充足

就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

 

只能是特朗斯特罗姆他们

只能是零度

乃至零度以下的风景

 

2014年9月6日

 

萨拉蒙之夜

——致赵四兼致萨拉蒙

 

一首诗的译者必须比创作者拥有更深的洞察力,来发掘蕴涵在原作中的潜在的诗意。

——布拉加箴言录

你用故乡

唐朝或者宋代

卓越的毛笔

化解词语和语法

傲慢与偏见

坚硬之冻土

 

流水哗哗

热气腾腾

诗歌如早春般醒来

欣然引领我

走过语言生死之桥

进入他们

陌异、惊艳的现代之夜

 

彼岸

星辰繁茂

枝叶婆娑

转眼,硕果已缀满秋天枝头  

  

 2014年9月10日

 

    曹有云,男,1972年生。著有诗集《时间之花》、《边缘的琴》。2009年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获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青海文学奖、首届《青海湖》文学奖,第三、四届青海青年文学奖、首届金色德令哈·全国海子青年诗歌奖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参加第六、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2014年参加首届中国·俄罗斯(哈尔滨)文学合作交流会议。现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海西州作协主席、《瀚海潮》副主编。

 

 

阿顿•华多太的诗

 

 

北京,北京                        

 

北京太大,以使我不能确定

站在哪里,才是北京。

这个城市,广阔如草原

牛羊都带着滑轮,在奔跑

一个牧人骑着一匹老马

乘夜色到最近的邻里

借一瓶酒,都得走数十个站点

换乘几道车

 

北京确实太大,以使我

怀疑自己,在北京

还是在北京的阑尾里

从天安门到圆明园的路程

在我家乡,可以把

山里的母牛赶回家

烧一壶奶茶喝

 

北京太大,声音也很大

玻璃窗离公路多么遥远

我的耳朵还能听见沙子

在每一个轮子下哀嚎

沙沙沙的哭泣

早已成为手工制造的

天籁之音

 

但北京的天空

非常小,犹如一顶牛毛帐篷

它毛茸茸的刺儿

扎我身子

 

   2014年9月27日于北京

 

身世

 

起床看见太阳

在窗户里躺在我面前

我顺着阳光的方向

看见一座山,站在那里

他说他是阿木尼东索

我并没有问他

 

我猜他是个大将

在敦煌,在敦煌的古藏文里

我撞到过这样的人物

今天他没说身世

还算是很客气了

 

2014年9月4日于祁连

 

             

碌曲河畔

                

碌曲河,是我悲伤的清

也是我混浊的欢乐

在碌曲河岸,我仰望天空

河水,像一群褐色的鸟

贴着地面在飞翔

我向空气举杯,渴望碰响

清脆的声音,你在哪里

朋友,是谁不小心

把给你的美酒洒在草丛里

今天的碌曲河,携带着更多泥土

让我想起你,很多年过去了

你生命的翅膀,随着这条河

早已落入大海,但你的真诚

像一堆篝火,点亮着我

和此刻的夜空

                   

                    2014年8月9日于碌曲

     

 

口罩

 

口罩,是一座山

是一座座山

我翻越一座,还有一座

从迎面而来

只有眼睛,空空荡荡

 

口罩淹没了鼻梁

玫瑰的唇膏,呼吸棉布

或许甲醛,肆虐

 

口罩属于整个北京

所有的北京

在一个灰色的口罩里

打探月亮和太阳

最后的去处

 

2014年10月10日于北京

 

    阿顿•华多太(Palrdotar•Adong),藏族,生于饶炯十七铁阴猪年,安多道帏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译审。从事诗歌创作、汉藏翻译和藏学研究。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十月》《诗江南》《诗歌月刊》《西部》《民族文学》《青海湖》《意林文汇》《九月诗刊》《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攀登》等报刊。著有个人诗集《忧郁的雪》,译著吉狄马加诗歌集《火焰与词语》,译著龙本才让散文集《山那边》。 

 

 

 

扎西才让的诗

 

青藏星辰下(组诗)

 

 

牦 牛

 

他写诗时,有人在另一间房里,监视他。

他写完了诗,把笔扔出窗外,响声惊动了那个人。

他被捕了。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罪证。

在雪山监狱,他承认了他的罪过:“我确实还爱着她!”

她来看他,隔着牧场里的栅栏。

她献给她一束藏金莲。

他接过花束,张口就吃。他知道自己是头饥饿的牦牛。

他出狱了,却无法找到他的笔,也找不到他的女人。

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也不再做一头牦牛。

他愿做一只绵羊,在别人的牧场,静静地吃草。

 

 

追 寻

 

他离开某个女人的那天,在琥珀医院里捡到几枚针头。

在玛瑙疗养院里,他找到父亲遗弃的哮喘和糖尿病。

他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在珊瑚公园落满夜色的长椅上,

摸到了他的女人丢失的那只人骨做成的笛子。

他还追回了清晨的露珠,和晨曦里的鸟鸣。

甚至有那温柔的南风吹拂着他的脸颊,

那遥远的花香,引领他走向了他的过去:

外婆给他朗诵一首诗:“……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血雨。”

他的身旁,瘦高的外公,像极了电视里播出的僧侣。

 

 

 

被销魂

 

 

他在街上摔倒,有人扶起他,却不爱他。

他在房间里昏睡,有人进来,陪着他睡,却仍不爱他。

青藏高原的密林里,女人的乳房像两只巨大的白色蘑菇,

他抱在怀里,像抱着一对银球,那女人还是不爱他。

他只好到陌生的地方去,关上窗,缩起肩,孤单地抽噎。

窗外,是繁星映照下的雪野,那么真实,那么美。

别人被迷醉,也被销魂,吸了毒一般。

但他只抓住自己的悲伤,像抓着童年时杨树枝做成的弹弓。

 

归 途

 

他在昏黄的斜照中终于认出她来。

他认出了她的狂热。还有她的:幻想、挣扎、懦弱……

和无奈的、透骨的苍凉味儿。

他说:“回吧,乘你还没死在路上。”

她靠在酒吧背后的南墙下,想找到可以依靠的东西。

但那战胜猛虎的勇气早就飞逝。

她花了二十年,来反抗她的命运。而今却像一滩泥,倒在失败里。

他说:“回吧,乘你还没在我眼前死去。”

他的声音仿佛来自故乡,又仿佛来自地域。

她想勇敢地站起来,那天色,就忽然暗到了心里。

幸亏还有星辰次第亮起,照见了她的归途,

照见了她的男人:像一棵干枯的树,陪伴在她的左右。

 

 

    扎西才让,70后藏族诗人,甘肃甘南人。已在《诗刊》《民族文学》《十月》等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五十多万字,作品入选多部诗歌年选。鲁迅文学院第九期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学员,甘肃省作协会员。已出版诗集两部。

 

 

刚杰•索木东的诗

 

台北,和一只雪豹相遇

 

        1

正午的太阳

就这么温暖地

打在身上

南国的兄弟

你温暖的笑容

就这么打动了

北太平洋的

那一抹蔚蓝

 

在拥挤的人群里

转身,顺着脚下

这条路,顺着

灼热的影子

就这么自然地

和一只唐古拉雪豹

轻轻相遇

 

        2

渐行渐远时

就会,看清自己

究竟属于

哪一片土地

 

阳光,就这么

毫无保留地

在清晨撒落

赠予,每一个日子

幸福的含义

 

其实,我们都知道

即便是,走到

天的尽头

回去,也只需要

小小的一步

 

        3

时光必将老去

而旅途,依旧

那么年轻

就如,此刻的微笑里

一朵花,正在路边

灿烂地盛开

 

就这么告别吧

汉语的台北

繁体的台北

就这么,和您

在一缕温暖里

轻轻地告别

 

走了那么久

我真的不知道

哪一家客栈

才能收留

此生的等待

 

2014年8月草于台北

 

葵的酒吧,诗的断章

 

把头颅拿走

把出血的记忆

融入一杯酒

我知道,一场雨里

走来的那个人

曾经长发飘飘

那长发的岁月尽头

就是我,无数次

历涉的黄河

  

给我岁月的手柄

给我,一个老去的理由

所有的日子,就堆在

那个转角的街道

转身,就能遇到

白发的虚拟

而低头,就能

随意地游走  

 

2014年8月29日夜草于兰州

 

 

    刚杰·索木东,藏族,又名来鑫华。1974年生于安多藏区卓尼。1998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数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现供职于西北师大。 先后在《十月》《文艺报》《民族文学》《星星诗刊》《飞天》《诗歌报月刊》《诗神》《诗选刊》《西藏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文学作品600余篇(首)。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藏族卷》(副主编)《201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小说卷》《2000年中国诗歌精选》《飞天60年典藏》等多部集子,获多种文学奖励。2014年8月,作为藏族作家代表赴台参加第三届两岸民族文学交流会暨学术研讨会。

 

 

德乾恒美的诗

 

肉身

 

雪域大地,众神漫坡,雪野茫茫残草衰飒

野鸽子呼哨过山顶,黑色的乌鸦盘踞在屋顶窃窃私语

我想问,它们的话语,终究隐含了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我躬下身子,卑微地扑倒在雪泥地里,想饮取一点雪水

我们的肉身裸呈在黑色的大地上,不着一物,纤尘不染

霰雪飘零,肉体腐烂,墓碑倒垮,鸽子四散

 

 

寒光

 

一匹马僵卧草地,星星

明明灭灭。须卷的枯草绿迹斑斑

散发铜一样的气息

牧人嘴角缄默,俯身打着皮囊生起一堆火

羊群卷缩在寒夜的星空下

河水那么干净

静静流淌岁月无语的声唤

月影摇晃,波光粼粼

这种眼神让人难以忘记

 

 

拉萨

 

纯银的雪片自肩膀抖落于雪域净土

六百万枚海螺堆积出众雪山

起风了,漫天的风马

枯黄的经文在阳光下拂动似雪片

 

远方的孩子,回到了拉萨

十万雪狮吼,四方佛加持

 

布达拉宫巍峨,圣城石路参差

 

 

    德乾恒美,男,藏族,70年代末生,祖籍安多卓仓。高中始写作诗歌,作品散见于《十月》《诗建设》《诗选刊》《民族文学》《西藏文学》《青海湖》《东京文学》《联合文学》(台湾)《新大陆》(美国)及《葵》《个》《九月诗刊》《漆》《火种》《独立》等杂志民刊,诗作入选《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藏族卷》《火焰与词语:21世纪中国诗典》等。

 

 

蓝晓的诗

 

白露这个节气

 

白露这个节气

我看不见秋收的来临

边远的小镇

零星的田野

都种上高楼林立

 

秋收在一座座办公楼之外

秋收在一片片小区之外

秋收在一个个美好乡镇之外

 

城市的洪流淹没田野的孤寂

那些曾有的秋收场景

演变成一道风景

再过一些时候啊

一些农事活动

是否渐行渐远

向非物质遗产靠近

 

 

茶几上的苹果

 

茶几上的苹果挤在透明的果盘里

发散饱满的绿

此刻,一只拿刀的手就要靠近它们

刀片的利刃上投影着

它们从春天一路走来的足迹

 

那是一粒有梦的种子

与土地的相依和抗衡

那是一棵树倔强地站立

那是一朵花的倾情绽放

 

它们经历了风的狂放和轻柔

阳光的炙烤和抚慰

雨水的抽打和滋养

它们挣扎着,从一颗种子成就为果实

 

此刻,锋利的刀刃和坚硬的牙齿正在靠近它们

这是成为果实的苹果最终的宿命

它们是否比未成形和腐烂的苹果

有了更好的命运

 

秋日蝉鸣

 

总是一次次麻木地经过这个小树林

蝉的声音时时聒噪着我的心情

从夏天到秋天

声音逐渐走低

来来去去的我

今天才一阵揪心

 

 

那些弯弯曲曲起起落落的音调

穿越树叶的缝隙

直奔阳光而去

留下落寞和孤寂

 

时令在树叶的脉络上交替

我将走过一个季节

蝉将走过一生的生命

 

    

     蓝晓,本名蓝晓梅,藏族,1968年出生于四川金川。199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从事过教师、编辑工作。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星星》《四川文学》《西藏文学》《红豆》《中外文艺》《贡嘎山》《剑南文学》《草地》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出版诗集《一个人的草原》,主编《她们的诗——阿坝女诗人作品选》。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草地》杂志主编。

 

琼吉的诗

 

丁丁卓玛

 

 “丁丁卓玛飞回来了“,

 这部落首领的女儿,

 明眸皓齿菩萨的心肠,

 像最后一粒绝世珍珠, 

 愿嵌在最勇猛的桂冠上。

 可某天当年轻的王驰骋彊场,

 完美的人儿遭遇恶咒, 

“丁丁丁,我被恶人推入河, 

丁丁丁,心爱的王在哪里呵? 

丁丁丁,尊贵的王位操纵在恶人手里……” 

十八岁的岭公主迎来第一个“迎鸟节“,

 “这是小鸟丁丁卓玛“年迈的王说,

 “这是妈妈“ 

她知道这是从未变过的梦…… 

 

注:丁丁卓玛是藏族民间传说中被巫婆陷害的王后变成的小鸟

 

孤独

 

 时间掉到森林里,

 我迷了路, 

 成了动植物中的一员,

 狩猎捕鱼采撷野果, 

 以草房山洞为家, 

 像原始人一样生活,

 我无法用语言沟通,

 感觉孤独到极点!

 某天,

 一架直升机把我带走,

 当又成为熟悉人类中的一员, 

 和他们热情交流, 

 我发现了——真正的孤独!

 

浑浊

 

 今晚,

 这个城市的夜空,

 挂着一颗剥开的芒果,

 它潮湿又粘乎,

 怯怯地,

 在钢筋水泥间穿行,

 生怕稍不留意,

 就会被这些巨型怪物吞噬!

 站在一颗树边,

 我长久地望着她,

 “今夜你是我唯一的爱人”,

 她悄悄从树梢来到我怀里,

 舀一捅清水清冼,

 我看到拉萨河边,

 她光洁新月般的倒影,

 是否,

 彼时的月光,

 照耀此时的月亮!! 

 

 

    琼吉,女,藏族,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青年作家班学员,鲁院十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作品散见于《西藏文学》《诗潮》《大家》《草原》《读者》《贡嘎山》《康巴文学》《西藏人文地理》《大理文学》等各类报刊杂志。小说《蓝色的爱》收入《西藏小说选》,诗歌《轮回》选入《中国青年作家优秀诗集》,诗歌《冰冻的玫瑰》入选《2012中国优秀青年诗人作品选》。诗歌《领悟》等入选国际汉文诗歌第一卷,诗歌《待》入选由作家出版社编的西藏历届优秀文学作品集---诗歌卷。现在西藏建行工作。

 

罗布旺堆的诗

 

拉萨的春天

 

拉萨的春天与众不同

春天的拉萨很多人看不懂

阳光送来冬天的冰雪

月色里盛开格桑梅朵

 

男人的棉衣常在早晚出现

男人的泪水流淌在别人的脸

拉萨的春天总有冬的影子

春天的拉萨总有夏的目光

 

女人的眼睛装着炙热的阳光

女人的黑丝袜温暖男人的目光

阳台上晒晒太阳  河滩上发发呆

春天已不在

 

拉萨的春天不是那么温柔

桃花开在前  雪花开在后

美丽的天使

常来凡间问候

 

春天的拉萨总是梦的家

一街一风景  一巷一旅行

不同的肤色  不同的衣着

四面八方语  天南海北风

 

在冷与热的交融中

在绿与白的记忆里

春天  像一个出嫁的女孩

戴上了面纱

 

拉萨的春天

若隐若现

像远去的情人的脸

梦幻在爱的天边

 

拉萨,一生的牵挂

 

相思的泪水  飘在天涯

梦中的家乡  开满格桑花

拉萨  前世的家

今生  割舍不下对你的牵挂

 

天空尽头的雪花

总是飘呀飘呀

飘成了一幅

高原的画

 

草原的草啊

换了一茬又一茬

根总是向下

向下

 

五彩的经幡

挂满了山顶

桥梁

挂满了生命的每一寸灵魂

 

转神山

转圣湖

转出经筒里的每一个日出

虔诚一颗颗红尘的心

 

让每一行感恩的泪都滴在拉萨河里

流淌着生命的轮回

让每一颗跪拜的灵魂都融在桑烟里

祈福万物

 

拉萨  美丽的家

幸福在你温暖的阳光下

拉萨  今生的牵挂

无论我在海角天涯

 

    罗布旺堆,20世纪60年代生人,祖籍江苏,现居拉萨。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常务理事。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有大量诗作,出版诗集《拉萨,我向你走近》。

 

 

图博特群岛:藏族诗人汉语诗歌的精神领地

 

刚杰•索木东

 

    藏地,按照方言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区。按今天的行政区划,藏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五省区。站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怀揣笃定和慈悲的藏人,始终用宽广的心灵恪守着无数哲人和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神性和诗意。这一份得天独厚的神性和诗意,就让藏族文学在千百年无间断的歌唱和咏叹里,始终浸染着丰富的抒情底蕴和巨大的浪漫叙事。也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饱满抒情和宏大叙事,使得站在雪域青藏的大空下的藏族诗人,结合自己的地域和群体特点,在传承和创新里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个文学上的“图博特群岛”,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里选上的八位藏族诗人,分别来自藏地三大方言区,年龄集中在70左右,读他们的汉语诗歌,就可以一窥这个文学“群岛”上的璀璨和优美。

 

大地·故乡·母亲

 

    在物质丰满的庸俗生活中,大家苦苦向往和追寻着的“香巴拉”圣地,其实就是母性大地上的精神故土;而在精神流放的时代夹缝里,人们梦寐以求的超越和解脱,其实就是以故乡命名的最后归宿。

    居住在安多藏地格尔木的曹有云,在他题为《年代》的诗歌里这样写到:

 

                在这些平庸如风的日子里

                我们写诗的理由并不充足

                就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

 

                只能是特朗斯特罗姆他们

                只能是零度

                乃至零度以下的风景

 

    是的,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的日子里,即便住在高原的更高处,作为一个诗人,他能看到的零度以下的风景,又是什么呢?

    是渐去渐远的故乡的发辫,还是越来越生疏的母语的字母?是逐渐凋敝、满目疮痍的大地,还是日渐苍老、风烛残年的母亲?——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在这个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到的,也就是诗人守望故乡的焦灼、孤傲的灵魂,也就是诗人在零度以下安静地注视着母性大地的那双眼睛。

    同样是安多藏区的甘南诗人扎西才让,他笔下那个暮色里的风尘女子,和试图带她找到归途的羸弱男人,又何尝不是我们在世风里迷失的影子呢?

 

                他说:“回吧,乘你还没在我眼前死去。”

                他的声音仿佛来自故乡,又仿佛来自地域。

                她想勇敢地站起来,那天色,就忽然暗到了心里。

                幸亏还有星辰次第亮起,照见了她的归途,

                照见了她的男人:像一棵干枯的树,陪伴在她的左右

 

    当繁华落尽,当秋意萧索,当大河东去,当落木萧萧,诗人们拥有的不仅仅是悲春伤秋的驿动心情,更是那些删繁就简、反璞归正的灵魂居所。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悲悯情怀里,藏族诗人始终把他们的文学视角,就放在对纯粹物质追求的拷问和对终极价值追求的呼唤当中,并且发出了自己虽然短促但却永无终止的声音。

    归去,归去!在人性的迷途中,听到那声呼唤,就能够引导我们回归故乡的。它是信仰,是传统,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血浓于水的根脉。所以,来自安多藏区、在异乡漂泊20年的索木东这样说:

 

                渐行渐远时

                就会,看清自己

                究竟属于

                哪一片土地

                ……

                其实,我们都知道

                即便是,走到

                天的尽头

                回去,也只需要

                小小的一步

 

隐忍·趋善·向上

 

    很多人认为,粗狂、热情、浪漫是藏族人的群体特点,因为他们看到的是雪域高原这个群体的坚强、自在和微笑。其实,我想说的是,趋善、隐忍、向上才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才是这个高原族群,在离天最近的艰苦环境下尚能从心底里微笑的理由。因为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

    作为一个深入阅读和研究了藏文经典著作而又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阿顿•华多太的文字,更是沿袭着远古而来的抒情传统。读他的诗歌,你就会感受到他作为诗人激烈和作为学人克制,他优美的诗句,宛若青海高地上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高原的微风里散漫地飘落,清凉爽心、醍醐灌顶,却不凄厉冰冷、盛气凌人:

 

                在草原,大地与天空没有纠纷

                我与我之间没有过意不去

                在草原上,古老的黑帐篷

                被两条平行的车辙拖到过去

                在草原上,骏马驶过的飞尾

                被摩托车的一溜黑烟取代

                我席地而坐,就会成为一片浮云

                那些山的欢乐,和水的悲伤

                尽收眼底

 

    诗人的故乡,遥远的雪域大地,落雪的日子是漫长而寂寞的。漫长而寂寞的冬季,那朵时断时续的雪花,就始终忧郁地落在诗人敏感的心上。当雪片落地的声音敲响诗人孤独的梦境,此刻,除了宁静,还有辽远的呼唤,就从血脉里一波又一波地传来。

    来自四川阿坝藏区的诗人王志国(洛桑尼玛),他娓娓道来的谈论里,是关于亲人远去的话题,是关于死的话题。诗句中已经没有太多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疼痛,更多的是藏人超然生死之上的隐忍、淡泊和向上:

 

                谈论一个死去的人

                太沉重

                我们无比伤悲

                幸好有薄凉的风

                不时吹过,把两个人

                内心淤积的痛

                无声地

                卸向身后的秋天

 

    而同样来自阿坝的女诗人蓝晓,就这样用女性温软的笔调叙写着岁月更替里的无常:

 

                时令在树叶的脉络上交替

                我将走过一个季节

                蝉将走过一生的生命

 

    淡淡的走过一个季节,岁月老去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慨,更多应该是对生死轮回的感悟;蝉走过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记忆,而是整整一个夏天的清脆鸣唱。

    所以,在西藏女诗人琼吉看来,即便窗外飘动的那个影子让人心怀猜疑和恐惧,可我们还是应该打开窗请他进来:

 

                我们喝着隔夜茶, 

                目光融进月色, 

                一滴眼泪在杯中, 

                他告诉我,

                虚无是他真实的身份!

 

    当虚无的身份得到证实,作为人,作为一个温暖的个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看到丑恶和卑劣,但我们更需要在人世间拥有温情和宽恕、悲悯和善良。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居住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的藏人,为什么他们日复一日的祈颂,不是为了自己的富有和获得,而是为了众生的安康和吉祥:

 

                让每一行感恩的泪都滴在拉萨河里

                流淌着生命的轮回

                让每一颗跪拜的灵魂都融在桑烟里

                祈福万物

                        ——罗布旺堆《拉萨,一生的牵挂》

 

传承·恪守·飞翔

 

    传统是什么?该如何去恪守,然后乘着那双灵动的翅膀,完成自我生命里的完美飞翔?这是在传统断裂、信仰迷失、信念沦丧的季节,所有人都在仔细思考和认真琢磨的一个大命题。

    当功利社会的唯利是图在狂野的梦里横冲直撞,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明天醒来,一边听从它四个轮子狂奔的钢铁意志,将一无所知的我们,带向不可知的远方时,曹有云看到:“但远方还远/没有尽头/路上饥饿的蚁群已泛滥成灾”(《饥饿的蚁群》);蓝晓看到:“它们经历了风的狂放和轻柔/阳光的炙烤和抚慰/雨水的抽打和滋养/它们挣扎着,从一颗种子成就为果实”(《茶几上的苹果》);德乾恒美看到:“人们仰望天梯/彷若在做一场空洞的梦/那是灵魂的影子/追逐着前生后世的因果”(《帕帮卡》);扎西才让看到“在海螺山下歇息的那晚,在一座寺院的白色外墙上/他终于画出了理想中的蝴蝶”(《理想中的蝴蝶》)。

    而作为诗人,作为秉承传统、立足现实的藏族诗人,他们用汉语书写时,又该如何让嫁接而来的汉字,在图博特的血脉里绽放多元文化交相映辉的璀璨光芒呢?

    这个秋天,王志国站在南流的弱水边,站在汉语流淌的诗歌大潮里,让一滴又一滴冰凉的水珠,肆意打在自己的脸上,打在故乡的群山上,也打在母族的历史上:

 

                一段段久远的历史,流水般逝去

                像一册史书,串联在弱水堤岸

                往事已然久远,惟有弱水向南

                一路蜿蜒,柔弱的水

                悬在群山的腰间,沿途溢出的浪花

                打湿了嘉绒藏人模糊的脸

 

    这个秋天,来自青海的阿顿•华多太站在客居的北京街头,他感受到了都市的繁华和无奈,感受到了物质居所和精神归宿之间的无奈:

 

                北京太大,以使我不能确定

                站在哪里,才是北京。

                这个城市,广阔如草原

                牛羊都带着滑轮,在奔跑

                一个牧人骑着一匹老马

                乘夜色到最近的邻里

                借一瓶酒,都得走数十个站点

                换乘几道车

 

    这个秋天,在母族的蹄印曾经逗留的古都长安,在皇城脚下的静谧的藏传佛教广仁寺里,索木东就这么轻易地和一注菩提肃立凝视:

 

                法号就轻轻吹响了

                绛红色的僧衣

                在一抹微笑里

                带我回到雪域

 

    这个秋天,德乾恒美来到拉萨,来到布达拉宫下,仰望巍峨神圣的白宫红墙,看到了母族的过去和现在,讲述着自己的坚守和弥留:

 

                纯银的雪片自肩膀抖落于雪域净土

                六百万枚海螺堆积出众雪山

                起风了,漫天的风马

                枯黄的经文在阳光下拂动似雪片

 

                远方的孩子,回到了拉萨

                十万雪狮吼,四方佛加持

 

                布达拉宫巍峨,圣城石路参差

 

    这个秋天,远在格尔木的曹有云,也就在这个诗意盎然的季节,在多元文化的明媚天空下,轻轻搭起一座放弃傲慢与偏见之后的语言之桥,让现代文明的洪流里,始终洋溢着藏族诗人的普世大音:

 

                你用故乡

                唐朝或者宋代

                卓越的毛笔

                化解词语和语法

                傲慢与偏见

                坚硬之冻土

 

    这个秋天,在这样的诗句里,我们已经无需再去诠释传统的文本定义,亦无需再去解读传统的语言涵义。

    因为,传统就是血脉,就是故乡,就是大地,就是母亲,就是连系着我们的根脉。即便我们游移于异域和他乡,即便漂泊于无物和迷惘,即便我们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无数次地沉浮,但诗人柔软的内心深处,都始终有一朵莲花,在静夜里温暖地绽放。

    也许,这就是诗歌,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文字,赋予我们的阳光和雨露、温暖和博大,她让我们在心灵最纯净的高地,和灵魂一起,自由的翱翔。

 

2014年10月30日于西北师大

曹有云的诗

 

词语

 

词语

水中挺拔的石头

挡住激流

让它们

慢下来

再慢下来

 

光阴拉长、拉深

细节展开

世界花开

 

2014年8月2日

 

光 辉

 

城之外

诗歌在独自光辉

夜幕中孤悬的一枚明月

 

2014年9月1日

 

年代

 

这些年

岁月寂静如山

桂花飘落无声

 

在这些平庸如风的日子里

我们写诗的理由并不充足

就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

 

只能是特朗斯特罗姆他们

只能是零度

乃至零度以下的风景

 

2014年9月6日

 

萨拉蒙之夜

——致赵四兼致萨拉蒙

 

一首诗的译者必须比创作者拥有更深的洞察力,来发掘蕴涵在原作中的潜在的诗意。

——布拉加箴言录

你用故乡

唐朝或者宋代

卓越的毛笔

化解词语和语法

傲慢与偏见

坚硬之冻土

 

流水哗哗

热气腾腾

诗歌如早春般醒来

欣然引领我

走过语言生死之桥

进入他们

陌异、惊艳的现代之夜

 

彼岸

星辰繁茂

枝叶婆娑

转眼,硕果已缀满秋天枝头  

  

 2014年9月10日

 

    曹有云,男,1972年生。著有诗集《时间之花》、《边缘的琴》。2009年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获得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青海文学奖、首届《青海湖》文学奖,第三、四届青海青年文学奖、首届金色德令哈·全国海子青年诗歌奖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研班学员。参加第六、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2014年参加首届中国·俄罗斯(哈尔滨)文学合作交流会议。现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海西州作协主席、《瀚海潮》副主编。

 

 

 

图博特群岛:藏族诗人汉语诗歌的精神领地

 

刚杰•索木东

 

    藏地,按照方言划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区。按今天的行政区划,藏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五省区。站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怀揣笃定和慈悲的藏人,始终用宽广的心灵恪守着无数哲人和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神性和诗意。这一份得天独厚的神性和诗意,就让藏族文学在千百年无间断的歌唱和咏叹里,始终浸染着丰富的抒情底蕴和巨大的浪漫叙事。也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饱满抒情和宏大叙事,使得站在雪域青藏的大空下的藏族诗人,结合自己的地域和群体特点,在传承和创新里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一个文学上的“图博特群岛”,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里选上的八位藏族诗人,分别来自藏地三大方言区,年龄集中在70左右,读他们的汉语诗歌,就可以一窥这个文学“群岛”上的璀璨和优美。

 

大地·故乡·母亲

 

    在物质丰满的庸俗生活中,大家苦苦向往和追寻着的“香巴拉”圣地,其实就是母性大地上的精神故土;而在精神流放的时代夹缝里,人们梦寐以求的超越和解脱,其实就是以故乡命名的最后归宿。

    居住在安多藏地格尔木的曹有云,在他题为《年代》的诗歌里这样写到:

 

                在这些平庸如风的日子里

                我们写诗的理由并不充足

                就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

 

                只能是特朗斯特罗姆他们

                只能是零度

                乃至零度以下的风景

 

    是的,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的日子里,即便住在高原的更高处,作为一个诗人,他能看到的零度以下的风景,又是什么呢?

    是渐去渐远的故乡的发辫,还是越来越生疏的母语的字母?是逐渐凋敝、满目疮痍的大地,还是日渐苍老、风烛残年的母亲?——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在这个连鸟叫都是一个声调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到的,也就是诗人守望故乡的焦灼、孤傲的灵魂,也就是诗人在零度以下安静地注视着母性大地的那双眼睛。

    同样是安多藏区的甘南诗人扎西才让,他笔下那个暮色里的风尘女子,和试图带她找到归途的羸弱男人,又何尝不是我们在世风里迷失的影子呢?

 

                他说:“回吧,乘你还没在我眼前死去。”

                他的声音仿佛来自故乡,又仿佛来自地域。

                她想勇敢地站起来,那天色,就忽然暗到了心里。

                幸亏还有星辰次第亮起,照见了她的归途,

                照见了她的男人:像一棵干枯的树,陪伴在她的左右

 

    当繁华落尽,当秋意萧索,当大河东去,当落木萧萧,诗人们拥有的不仅仅是悲春伤秋的驿动心情,更是那些删繁就简、反璞归正的灵魂居所。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悲悯情怀里,藏族诗人始终把他们的文学视角,就放在对纯粹物质追求的拷问和对终极价值追求的呼唤当中,并且发出了自己虽然短促但却永无终止的声音。

    归去,归去!在人性的迷途中,听到那声呼唤,就能够引导我们回归故乡的。它是信仰,是传统,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血浓于水的根脉。所以,来自安多藏区、在异乡漂泊20年的索木东这样说:

 

                渐行渐远时

                就会,看清自己

                究竟属于

                哪一片土地

                ……

                其实,我们都知道

                即便是,走到

                天的尽头

                回去,也只需要

                小小的一步

 

隐忍·趋善·向上

 

    很多人认为,粗狂、热情、浪漫是藏族人的群体特点,因为他们看到的是雪域高原这个群体的坚强、自在和微笑。其实,我想说的是,趋善、隐忍、向上才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才是这个高原族群,在离天最近的艰苦环境下尚能从心底里微笑的理由。因为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

    作为一个深入阅读和研究了藏文经典著作而又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人,阿顿•华多太的文字,更是沿袭着远古而来的抒情传统。读他的诗歌,你就会感受到他作为诗人激烈和作为学人克制,他优美的诗句,宛若青海高地上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高原的微风里散漫地飘落,清凉爽心、醍醐灌顶,却不凄厉冰冷、盛气凌人:

 

                在草原,大地与天空没有纠纷

                我与我之间没有过意不去

                在草原上,古老的黑帐篷

                被两条平行的车辙拖到过去

                在草原上,骏马驶过的飞尾

                被摩托车的一溜黑烟取代

                我席地而坐,就会成为一片浮云

                那些山的欢乐,和水的悲伤

                尽收眼底

 

    诗人的故乡,遥远的雪域大地,落雪的日子是漫长而寂寞的。漫长而寂寞的冬季,那朵时断时续的雪花,就始终忧郁地落在诗人敏感的心上。当雪片落地的声音敲响诗人孤独的梦境,此刻,除了宁静,还有辽远的呼唤,就从血脉里一波又一波地传来。

    来自四川阿坝藏区的诗人王志国(洛桑尼玛),他娓娓道来的谈论里,是关于亲人远去的话题,是关于死的话题。诗句中已经没有太多失去亲人的悲伤和疼痛,更多的是藏人超然生死之上的隐忍、淡泊和向上:

 

                谈论一个死去的人

                太沉重

                我们无比伤悲

                幸好有薄凉的风

                不时吹过,把两个人

                内心淤积的痛

                无声地

                卸向身后的秋天

 

    而同样来自阿坝的女诗人蓝晓,就这样用女性温软的笔调叙写着岁月更替里的无常:

 

                时令在树叶的脉络上交替

                我将走过一个季节

                蝉将走过一生的生命

 

    淡淡的走过一个季节,岁月老去的时候,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慨,更多应该是对生死轮回的感悟;蝉走过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记忆,而是整整一个夏天的清脆鸣唱。

    所以,在西藏女诗人琼吉看来,即便窗外飘动的那个影子让人心怀猜疑和恐惧,可我们还是应该打开窗请他进来:

 

                我们喝着隔夜茶, 

                目光融进月色, 

                一滴眼泪在杯中, 

                他告诉我,

                虚无是他真实的身份!

 

    当虚无的身份得到证实,作为人,作为一个温暖的个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看到丑恶和卑劣,但我们更需要在人世间拥有温情和宽恕、悲悯和善良。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居住在离天最近的地方的藏人,为什么他们日复一日的祈颂,不是为了自己的富有和获得,而是为了众生的安康和吉祥:

 

                让每一行感恩的泪都滴在拉萨河里

                流淌着生命的轮回

                让每一颗跪拜的灵魂都融在桑烟里

                祈福万物

                        ——罗布旺堆《拉萨,一生的牵挂》

 

传承·恪守·飞翔

 

    传统是什么?该如何去恪守,然后乘着那双灵动的翅膀,完成自我生命里的完美飞翔?这是在传统断裂、信仰迷失、信念沦丧的季节,所有人都在仔细思考和认真琢磨的一个大命题。

    当功利社会的唯利是图在狂野的梦里横冲直撞,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明天醒来,一边听从它四个轮子狂奔的钢铁意志,将一无所知的我们,带向不可知的远方时,曹有云看到:“但远方还远/没有尽头/路上饥饿的蚁群已泛滥成灾”(《饥饿的蚁群》);蓝晓看到:“它们经历了风的狂放和轻柔/阳光的炙烤和抚慰/雨水的抽打和滋养/它们挣扎着,从一颗种子成就为果实”(《茶几上的苹果》);德乾恒美看到:“人们仰望天梯/彷若在做一场空洞的梦/那是灵魂的影子/追逐着前生后世的因果”(《帕帮卡》);扎西才让看到“在海螺山下歇息的那晚,在一座寺院的白色外墙上/他终于画出了理想中的蝴蝶”(《理想中的蝴蝶》)。

    而作为诗人,作为秉承传统、立足现实的藏族诗人,他们用汉语书写时,又该如何让嫁接而来的汉字,在图博特的血脉里绽放多元文化交相映辉的璀璨光芒呢?

    这个秋天,王志国站在南流的弱水边,站在汉语流淌的诗歌大潮里,让一滴又一滴冰凉的水珠,肆意打在自己的脸上,打在故乡的群山上,也打在母族的历史上:

 

                一段段久远的历史,流水般逝去

                像一册史书,串联在弱水堤岸

                往事已然久远,惟有弱水向南

                一路蜿蜒,柔弱的水

                悬在群山的腰间,沿途溢出的浪花

                打湿了嘉绒藏人模糊的脸

 

    这个秋天,来自青海的阿顿•华多太站在客居的北京街头,他感受到了都市的繁华和无奈,感受到了物质居所和精神归宿之间的无奈:

 

                北京太大,以使我不能确定

                站在哪里,才是北京。

                这个城市,广阔如草原

                牛羊都带着滑轮,在奔跑

                一个牧人骑着一匹老马

                乘夜色到最近的邻里

                借一瓶酒,都得走数十个站点

                换乘几道车

 

    这个秋天,在母族的蹄印曾经逗留的古都长安,在皇城脚下的静谧的藏传佛教广仁寺里,索木东就这么轻易地和一注菩提肃立凝视:

 

                法号就轻轻吹响了

                绛红色的僧衣

                在一抹微笑里

                带我回到雪域

 

    这个秋天,德乾恒美来到拉萨,来到布达拉宫下,仰望巍峨神圣的白宫红墙,看到了母族的过去和现在,讲述着自己的坚守和弥留:

 

                纯银的雪片自肩膀抖落于雪域净土

                六百万枚海螺堆积出众雪山

                起风了,漫天的风马

                枯黄的经文在阳光下拂动似雪片

 

                远方的孩子,回到了拉萨

                十万雪狮吼,四方佛加持

 

                布达拉宫巍峨,圣城石路参差

 

    这个秋天,远在格尔木的曹有云,也就在这个诗意盎然的季节,在多元文化的明媚天空下,轻轻搭起一座放弃傲慢与偏见之后的语言之桥,让现代文明的洪流里,始终洋溢着藏族诗人的普世大音:

 

                你用故乡

                唐朝或者宋代

                卓越的毛笔

                化解词语和语法

                傲慢与偏见

                坚硬之冻土

 

    这个秋天,在这样的诗句里,我们已经无需再去诠释传统的文本定义,亦无需再去解读传统的语言涵义。

    因为,传统就是血脉,就是故乡,就是大地,就是母亲,就是连系着我们的根脉。即便我们游移于异域和他乡,即便漂泊于无物和迷惘,即便我们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无数次地沉浮,但诗人柔软的内心深处,都始终有一朵莲花,在静夜里温暖地绽放。

    也许,这就是诗歌,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文字,赋予我们的阳光和雨露、温暖和博大,她让我们在心灵最纯净的高地,和灵魂一起,自由的翱翔。

 

2014年10月30日于西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