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夜,女,满族,祖籍辽宁省兴城市。在西北成长。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
   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回味爱情》、《冰唇》、《娜夜诗选》、《娜夜的诗》等多部诗集。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天问诗人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等。
    曾应邀参加台湾“两岸女性诗歌学术研讨会”、中美文化论坛、保加利亚诗歌节、第四届中韩作家论坛、瑞典哥特兰岛诗歌节等。

 

娜夜的诗《大于诗的事物》:https://wx.tibetcul.com/zuopin/sg/201303/31506.html 

赞美中隐含祈祷——娜夜诗歌简论

唐欣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女作家群的涌现。她们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表达,她们特有的水似的柔软灵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平衡了、甚至矫正了我们这个老大国家里长期男权主宰,过于现实也过于功利的文学。娜夜正是她们中间一位引人注目的代表。我们注意到,国内歧见纷呈、流派各异的诸多诗选,甚至以“鲁迅”冠名的文学奖,都不曾或不愿怠慢了这位偏居西北内陆一隅的、内向的、安静的、甚至有些腼腆的女诗人,的确,她有一种很难被忽略和遮蔽的独特的光芒。
  与那些拥有更大雄心或者野心的诗人不同,在这个急剧扩张和抢占的时代,娜夜选择的,是一条逆向的、后撤的,但也许是最适合自己天性的道路,一直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方——内心生活。从一般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也就是生命中最隐秘的深处出发,娜夜相信:“抓住一朵浪花/就抓住了一个大海 抓住了/波澜的翅膀。”她的诗,或可称为一种心理现象学,一种情感研究。正如眼睛往往看不见睫毛,我们其实多半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盲人。在娜夜的诗里:“她在洗手/她一直在洗手/她一直不停地在洗手/她把手都洗出血来了/她到底干了什么?什么?什么”?在其他人习焉不察的灰色区域,她总是这样穷追不舍,总是这样刨根问底,一直抵达无法躲藏的地方,这也成为她诗歌的固有领地,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内心这块陌生的领域,方寸之间,原来竟也如此浩瀚和深邃!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里,娜夜似乎是一位爱情诗人。的确,这是她习惯和擅长的角度。但我们不应忘记布罗茨基在谈论阿赫马托娃时说过的话,“在人的一生中,时间与人的对话借助了不同的语言,如天真、爱情、信仰、经验、犬儒哲学等。在这一切之中,爱情语言显然是一种混合的语言,它从其他所有的语言中汲取词汇,它的声音能使无生气的对象感到满足。”“爱情就本质而言,就是无穷对有穷的一种态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把娜夜的诗看作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隐喻式书写,这里面当然有爱情,但它实际上还涵盖了更多和更广的方面。它不只是认识论的,也是关乎生存的本体论的;与其说它是关涉他人的,莫如说它更是狄金森而不是惠特曼式的一种女性的自我之歌。
  在娜夜近20年的三本诗集中,有两个有些冲突的自我形象一直交织在一起,一个似乎更接近于少女时代,像通常那些聪明而追求完美的人那样,面对他人和世界,带有洁癖和极端倾向,抱着隐约的戒心和敌意,趋向怀疑、挑剔和冷嘲:“我用口红吻你/你云遮雾罩的语言 从来/击不中我的要害。”此时她往往是矜持的、有所保留和注意风度的:“我不能向这世界过多地/坦白了/我得留点秘密。”。
  “习惯了 对并不美好的爱情/装作美好的回忆/以一朵合欢/幽默另一朵合欢/你若动情/你也有错”。这时候的娜夜,徘徊在悲伤和虚无之间,“狡黠富有弹性”,但多少也让人有点紧张和不自在,她的眼光太尖利了,她对各种感情处境里的微妙关系洞若观火,我们一方面有感于她的透视力,另一方面也对这种透视力的犀利而有些不安,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张皇和无奈。
  而另一个则主要出现于晚近时分,好像是由于年龄、阅历、成熟心境的关系,她开始同世界,同自己和解了,“我经历着你/一个字/只有经历着你的人/才知道/幸福 它让人怎样呼吸”。她在写给诗人昌耀的悼诗里说:“不像是生命的结束/更像是对生命的一次道歉/——低于草木的姿态/使草木忧伤”。这里面有一种成年的觉悟,她的包容力扩大了,“妇女的节日/妇女们聚在了一起/妇女们独自笑着/又相互笑着//有一刻/雨停了/妇女们在鼓掌”。
  而一旦找到日常生活通向诗歌的隐秘渠道,诗人面前的地平线就变得无比开阔了,娜夜开始重新赢得珍贵的感动能力,她在赞美中隐含祈祷,热爱里深藏感激:“是枝干把果实低垂给大地的弯/这最美的弧/它有亲切的话/要说”。
  “一些相对而言的爱/向春风一样和煦/它就是春天的风/人群里我感到眼睛潮湿”。“有一种燃烧没有灰烬/只有火光/当你把爱斟入我的生命/用思念把我拥紧 /你 是最好的。”“一个人的到来/和整个春天的即将降临/是温暖的两种方式。”她的诗歌重心有所下移,但也因此获得了另一种踏实的平衡感,“抱着一棵大白菜/走在飞雪的大街上/有什么不好/我把它作为节日的礼物/送给一个家/有什么不好”。这里面可能意味着对于社会人生更为明达的智慧:“她是对的/扣子古典 领口现代/我的栗色长裙适合这样的摇摆/一个男人捧来一枝玫瑰/另一个男人泼来一杯酒” “还有什么比这更靠不住/而值得渴望的呢/美好的日子里/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说”,她并没有滑入浅俗的乐观主义,但她这样的理解未尝不能带给人们信心和力量,“寒冷点燃什么/什么就是篝火”,“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
  俄罗斯作家蒲宁曾有一篇小说谈到贵族小姐的诸多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轻轻的呼吸”。在这个女作家要是不来点披头散发、张牙舞爪、内衣外穿的噱头就很难被人注意的年代,呼吸粗重的人真是太多了。而娜夜却是一个例外,在震耳欲聋的喧嚣中,她的声音轻微、柔和、干净。可能跟她的钢琴修养有关,她总能找到最确切的音准,“一心一意的时候/才能触摸到那声音的汁/当我还把这种触摸称为直接快乐/油画上的青果/感到了我的节制”。“一朵花/当一股风就要吹开你的瞬间/突然停止/这股风 具有/经验”。她坦言,要“将一种晦暗不明不可解释的力量,推向极致,到达一根锥子的顶尖。”她的诗,让人联想起沈从文先生讲过的“抽象的抒情”,经常能够脱离具体情境自动展开:“我的思念伸出手来/摘到水中月 镜中花。”“是蜜蜂落到/花蕊的一瞬/它有一个惊人的动作。 ”这说明她深谙瓦雷里所谓“舞蹈”的艺术,她懂得省略、转折和沉默的力量。“这只手直截了当/这只手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的时刻/这只手干得干净漂亮/——气流 风 玻璃的反光/为这只手侧身让路/并帮它稳住了一只瓷瓶”。她的语气浅易,词汇表不复杂,但通过她的专有意象、她的行进速度、她的奇特组接,她的一系列微妙处理方式(这也就诗人独特性的戳记),在貌似平滑如镜的诗歌冰面,我们却不时间被绊倒,被闪空,被硌疼,感到迷失的危险,感到发现的喜悦,这正是优秀的诗人魅力之所在。近期娜夜诗歌的随意性和亲和力增强了,她的句式逐渐由陡峭趋向平缓,语气由跳跃转而娓娓如私语,境界也从品味向更为开阔的感悟展开,这是一个悠久的已为无数大师和经典照耀过的传统,娜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娜夜曾经自承:“被称之为女人。在这世上,除了写诗和担忧红颜易老;其他,草木一样,顺从。”她确实没有什么分外和额外的奢求,但在我们,却应该把女诗人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她是自然的女儿,“一朵花 能开/你就尽量地开,”另一方面,她也是文明的女儿:“它高耸的尖顶/并不传递来自天堂的许多消息/只传达顶尖上的 一点。”所以,她和她们,也是一种文明的尺度,是我们自己内心趣味和教养的尺度。“一个诗人的快乐/在纸上/但又不仅仅 在纸上”。也许,只有我们充满感念之情地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才会像歌德说的那样,成为引导我们上升的“永恒的女性。”

赞美中隐含祈祷——娜夜诗歌简论

唐欣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女作家群的涌现。她们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表达,她们特有的水似的柔软灵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平衡了、甚至矫正了我们这个老大国家里长期男权主宰,过于现实也过于功利的文学。娜夜正是她们中间一位引人注目的代表。我们注意到,国内歧见纷呈、流派各异的诸多诗选,甚至以“鲁迅”冠名的文学奖,都不曾或不愿怠慢了这位偏居西北内陆一隅的、内向的、安静的、甚至有些腼腆的女诗人,的确,她有一种很难被忽略和遮蔽的独特的光芒。
  与那些拥有更大雄心或者野心的诗人不同,在这个急剧扩张和抢占的时代,娜夜选择的,是一条逆向的、后撤的,但也许是最适合自己天性的道路,一直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方——内心生活。从一般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也就是生命中最隐秘的深处出发,娜夜相信:“抓住一朵浪花/就抓住了一个大海 抓住了/波澜的翅膀。”她的诗,或可称为一种心理现象学,一种情感研究。正如眼睛往往看不见睫毛,我们其实多半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盲人。在娜夜的诗里:“她在洗手/她一直在洗手/她一直不停地在洗手/她把手都洗出血来了/她到底干了什么?什么?什么”?在其他人习焉不察的灰色区域,她总是这样穷追不舍,总是这样刨根问底,一直抵达无法躲藏的地方,这也成为她诗歌的固有领地,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内心这块陌生的领域,方寸之间,原来竟也如此浩瀚和深邃!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里,娜夜似乎是一位爱情诗人。的确,这是她习惯和擅长的角度。但我们不应忘记布罗茨基在谈论阿赫马托娃时说过的话,“在人的一生中,时间与人的对话借助了不同的语言,如天真、爱情、信仰、经验、犬儒哲学等。在这一切之中,爱情语言显然是一种混合的语言,它从其他所有的语言中汲取词汇,它的声音能使无生气的对象感到满足。”“爱情就本质而言,就是无穷对有穷的一种态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把娜夜的诗看作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隐喻式书写,这里面当然有爱情,但它实际上还涵盖了更多和更广的方面。它不只是认识论的,也是关乎生存的本体论的;与其说它是关涉他人的,莫如说它更是狄金森而不是惠特曼式的一种女性的自我之歌。
  在娜夜近20年的三本诗集中,有两个有些冲突的自我形象一直交织在一起,一个似乎更接近于少女时代,像通常那些聪明而追求完美的人那样,面对他人和世界,带有洁癖和极端倾向,抱着隐约的戒心和敌意,趋向怀疑、挑剔和冷嘲:“我用口红吻你/你云遮雾罩的语言 从来/击不中我的要害。”此时她往往是矜持的、有所保留和注意风度的:“我不能向这世界过多地/坦白了/我得留点秘密。”。
  “习惯了 对并不美好的爱情/装作美好的回忆/以一朵合欢/幽默另一朵合欢/你若动情/你也有错”。这时候的娜夜,徘徊在悲伤和虚无之间,“狡黠富有弹性”,但多少也让人有点紧张和不自在,她的眼光太尖利了,她对各种感情处境里的微妙关系洞若观火,我们一方面有感于她的透视力,另一方面也对这种透视力的犀利而有些不安,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张皇和无奈。
  而另一个则主要出现于晚近时分,好像是由于年龄、阅历、成熟心境的关系,她开始同世界,同自己和解了,“我经历着你/一个字/只有经历着你的人/才知道/幸福 它让人怎样呼吸”。她在写给诗人昌耀的悼诗里说:“不像是生命的结束/更像是对生命的一次道歉/——低于草木的姿态/使草木忧伤”。这里面有一种成年的觉悟,她的包容力扩大了,“妇女的节日/妇女们聚在了一起/妇女们独自笑着/又相互笑着//有一刻/雨停了/妇女们在鼓掌”。
  而一旦找到日常生活通向诗歌的隐秘渠道,诗人面前的地平线就变得无比开阔了,娜夜开始重新赢得珍贵的感动能力,她在赞美中隐含祈祷,热爱里深藏感激:“是枝干把果实低垂给大地的弯/这最美的弧/它有亲切的话/要说”。
  “一些相对而言的爱/向春风一样和煦/它就是春天的风/人群里我感到眼睛潮湿”。“有一种燃烧没有灰烬/只有火光/当你把爱斟入我的生命/用思念把我拥紧 /你 是最好的。”“一个人的到来/和整个春天的即将降临/是温暖的两种方式。”她的诗歌重心有所下移,但也因此获得了另一种踏实的平衡感,“抱着一棵大白菜/走在飞雪的大街上/有什么不好/我把它作为节日的礼物/送给一个家/有什么不好”。这里面可能意味着对于社会人生更为明达的智慧:“她是对的/扣子古典 领口现代/我的栗色长裙适合这样的摇摆/一个男人捧来一枝玫瑰/另一个男人泼来一杯酒” “还有什么比这更靠不住/而值得渴望的呢/美好的日子里/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说”,她并没有滑入浅俗的乐观主义,但她这样的理解未尝不能带给人们信心和力量,“寒冷点燃什么/什么就是篝火”,“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
  俄罗斯作家蒲宁曾有一篇小说谈到贵族小姐的诸多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轻轻的呼吸”。在这个女作家要是不来点披头散发、张牙舞爪、内衣外穿的噱头就很难被人注意的年代,呼吸粗重的人真是太多了。而娜夜却是一个例外,在震耳欲聋的喧嚣中,她的声音轻微、柔和、干净。可能跟她的钢琴修养有关,她总能找到最确切的音准,“一心一意的时候/才能触摸到那声音的汁/当我还把这种触摸称为直接快乐/油画上的青果/感到了我的节制”。“一朵花/当一股风就要吹开你的瞬间/突然停止/这股风 具有/经验”。她坦言,要“将一种晦暗不明不可解释的力量,推向极致,到达一根锥子的顶尖。”她的诗,让人联想起沈从文先生讲过的“抽象的抒情”,经常能够脱离具体情境自动展开:“我的思念伸出手来/摘到水中月 镜中花。”“是蜜蜂落到/花蕊的一瞬/它有一个惊人的动作。 ”这说明她深谙瓦雷里所谓“舞蹈”的艺术,她懂得省略、转折和沉默的力量。“这只手直截了当/这只手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的时刻/这只手干得干净漂亮/——气流 风 玻璃的反光/为这只手侧身让路/并帮它稳住了一只瓷瓶”。她的语气浅易,词汇表不复杂,但通过她的专有意象、她的行进速度、她的奇特组接,她的一系列微妙处理方式(这也就诗人独特性的戳记),在貌似平滑如镜的诗歌冰面,我们却不时间被绊倒,被闪空,被硌疼,感到迷失的危险,感到发现的喜悦,这正是优秀的诗人魅力之所在。近期娜夜诗歌的随意性和亲和力增强了,她的句式逐渐由陡峭趋向平缓,语气由跳跃转而娓娓如私语,境界也从品味向更为开阔的感悟展开,这是一个悠久的已为无数大师和经典照耀过的传统,娜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娜夜曾经自承:“被称之为女人。在这世上,除了写诗和担忧红颜易老;其他,草木一样,顺从。”她确实没有什么分外和额外的奢求,但在我们,却应该把女诗人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她是自然的女儿,“一朵花 能开/你就尽量地开,”另一方面,她也是文明的女儿:“它高耸的尖顶/并不传递来自天堂的许多消息/只传达顶尖上的 一点。”所以,她和她们,也是一种文明的尺度,是我们自己内心趣味和教养的尺度。“一个诗人的快乐/在纸上/但又不仅仅 在纸上”。也许,只有我们充满感念之情地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才会像歌德说的那样,成为引导我们上升的“永恒的女性。”

赞美中隐含祈祷——娜夜诗歌简论

唐欣 

  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女作家群的涌现。她们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表达,她们特有的水似的柔软灵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平衡了、甚至矫正了我们这个老大国家里长期男权主宰,过于现实也过于功利的文学。娜夜正是她们中间一位引人注目的代表。我们注意到,国内歧见纷呈、流派各异的诸多诗选,甚至以“鲁迅”冠名的文学奖,都不曾或不愿怠慢了这位偏居西北内陆一隅的、内向的、安静的、甚至有些腼腆的女诗人,的确,她有一种很难被忽略和遮蔽的独特的光芒。
  与那些拥有更大雄心或者野心的诗人不同,在这个急剧扩张和抢占的时代,娜夜选择的,是一条逆向的、后撤的,但也许是最适合自己天性的道路,一直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方——内心生活。从一般人止步的地方开始,也就是生命中最隐秘的深处出发,娜夜相信:“抓住一朵浪花/就抓住了一个大海 抓住了/波澜的翅膀。”她的诗,或可称为一种心理现象学,一种情感研究。正如眼睛往往看不见睫毛,我们其实多半是对自己一无所知的盲人。在娜夜的诗里:“她在洗手/她一直在洗手/她一直不停地在洗手/她把手都洗出血来了/她到底干了什么?什么?什么”?在其他人习焉不察的灰色区域,她总是这样穷追不舍,总是这样刨根问底,一直抵达无法躲藏的地方,这也成为她诗歌的固有领地,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内心这块陌生的领域,方寸之间,原来竟也如此浩瀚和深邃!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里,娜夜似乎是一位爱情诗人。的确,这是她习惯和擅长的角度。但我们不应忘记布罗茨基在谈论阿赫马托娃时说过的话,“在人的一生中,时间与人的对话借助了不同的语言,如天真、爱情、信仰、经验、犬儒哲学等。在这一切之中,爱情语言显然是一种混合的语言,它从其他所有的语言中汲取词汇,它的声音能使无生气的对象感到满足。”“爱情就本质而言,就是无穷对有穷的一种态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把娜夜的诗看作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隐喻式书写,这里面当然有爱情,但它实际上还涵盖了更多和更广的方面。它不只是认识论的,也是关乎生存的本体论的;与其说它是关涉他人的,莫如说它更是狄金森而不是惠特曼式的一种女性的自我之歌。
  在娜夜近20年的三本诗集中,有两个有些冲突的自我形象一直交织在一起,一个似乎更接近于少女时代,像通常那些聪明而追求完美的人那样,面对他人和世界,带有洁癖和极端倾向,抱着隐约的戒心和敌意,趋向怀疑、挑剔和冷嘲:“我用口红吻你/你云遮雾罩的语言 从来/击不中我的要害。”此时她往往是矜持的、有所保留和注意风度的:“我不能向这世界过多地/坦白了/我得留点秘密。”。
  “习惯了 对并不美好的爱情/装作美好的回忆/以一朵合欢/幽默另一朵合欢/你若动情/你也有错”。这时候的娜夜,徘徊在悲伤和虚无之间,“狡黠富有弹性”,但多少也让人有点紧张和不自在,她的眼光太尖利了,她对各种感情处境里的微妙关系洞若观火,我们一方面有感于她的透视力,另一方面也对这种透视力的犀利而有些不安,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张皇和无奈。
  而另一个则主要出现于晚近时分,好像是由于年龄、阅历、成熟心境的关系,她开始同世界,同自己和解了,“我经历着你/一个字/只有经历着你的人/才知道/幸福 它让人怎样呼吸”。她在写给诗人昌耀的悼诗里说:“不像是生命的结束/更像是对生命的一次道歉/——低于草木的姿态/使草木忧伤”。这里面有一种成年的觉悟,她的包容力扩大了,“妇女的节日/妇女们聚在了一起/妇女们独自笑着/又相互笑着//有一刻/雨停了/妇女们在鼓掌”。
  而一旦找到日常生活通向诗歌的隐秘渠道,诗人面前的地平线就变得无比开阔了,娜夜开始重新赢得珍贵的感动能力,她在赞美中隐含祈祷,热爱里深藏感激:“是枝干把果实低垂给大地的弯/这最美的弧/它有亲切的话/要说”。
  “一些相对而言的爱/向春风一样和煦/它就是春天的风/人群里我感到眼睛潮湿”。“有一种燃烧没有灰烬/只有火光/当你把爱斟入我的生命/用思念把我拥紧 /你 是最好的。”“一个人的到来/和整个春天的即将降临/是温暖的两种方式。”她的诗歌重心有所下移,但也因此获得了另一种踏实的平衡感,“抱着一棵大白菜/走在飞雪的大街上/有什么不好/我把它作为节日的礼物/送给一个家/有什么不好”。这里面可能意味着对于社会人生更为明达的智慧:“她是对的/扣子古典 领口现代/我的栗色长裙适合这样的摇摆/一个男人捧来一枝玫瑰/另一个男人泼来一杯酒” “还有什么比这更靠不住/而值得渴望的呢/美好的日子里/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说”,她并没有滑入浅俗的乐观主义,但她这样的理解未尝不能带给人们信心和力量,“寒冷点燃什么/什么就是篝火”,“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什么就是我的宝贝。”
  俄罗斯作家蒲宁曾有一篇小说谈到贵族小姐的诸多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轻轻的呼吸”。在这个女作家要是不来点披头散发、张牙舞爪、内衣外穿的噱头就很难被人注意的年代,呼吸粗重的人真是太多了。而娜夜却是一个例外,在震耳欲聋的喧嚣中,她的声音轻微、柔和、干净。可能跟她的钢琴修养有关,她总能找到最确切的音准,“一心一意的时候/才能触摸到那声音的汁/当我还把这种触摸称为直接快乐/油画上的青果/感到了我的节制”。“一朵花/当一股风就要吹开你的瞬间/突然停止/这股风 具有/经验”。她坦言,要“将一种晦暗不明不可解释的力量,推向极致,到达一根锥子的顶尖。”她的诗,让人联想起沈从文先生讲过的“抽象的抒情”,经常能够脱离具体情境自动展开:“我的思念伸出手来/摘到水中月 镜中花。”“是蜜蜂落到/花蕊的一瞬/它有一个惊人的动作。 ”这说明她深谙瓦雷里所谓“舞蹈”的艺术,她懂得省略、转折和沉默的力量。“这只手直截了当/这只手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的时刻/这只手干得干净漂亮/——气流 风 玻璃的反光/为这只手侧身让路/并帮它稳住了一只瓷瓶”。她的语气浅易,词汇表不复杂,但通过她的专有意象、她的行进速度、她的奇特组接,她的一系列微妙处理方式(这也就诗人独特性的戳记),在貌似平滑如镜的诗歌冰面,我们却不时间被绊倒,被闪空,被硌疼,感到迷失的危险,感到发现的喜悦,这正是优秀的诗人魅力之所在。近期娜夜诗歌的随意性和亲和力增强了,她的句式逐渐由陡峭趋向平缓,语气由跳跃转而娓娓如私语,境界也从品味向更为开阔的感悟展开,这是一个悠久的已为无数大师和经典照耀过的传统,娜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娜夜曾经自承:“被称之为女人。在这世上,除了写诗和担忧红颜易老;其他,草木一样,顺从。”她确实没有什么分外和额外的奢求,但在我们,却应该把女诗人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她是自然的女儿,“一朵花 能开/你就尽量地开,”另一方面,她也是文明的女儿:“它高耸的尖顶/并不传递来自天堂的许多消息/只传达顶尖上的 一点。”所以,她和她们,也是一种文明的尺度,是我们自己内心趣味和教养的尺度。“一个诗人的快乐/在纸上/但又不仅仅 在纸上”。也许,只有我们充满感念之情地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才会像歌德说的那样,成为引导我们上升的“永恒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