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神在天上,人和魔在地上;魔统治人,并且隐藏在人的心里,使人变成魔。神子崔巴噶瓦不忍人间众生的悲苦,发愿铲除妖魔,在地上建立慈爱和正义之国,于是降生在一个叫“岭”的地方,父母给他起名叫觉如。十二年后,觉如荡平各路妖魔,带领众人来到应许之地,建立岭国,是为万世传唱的格萨尔王。格萨尔王,伟大的战神,也是慈爱的化身。藏民族的精神,于斯可见。


作家阿来

主持人:您的新作《格萨尔王》,跟它同名的一个史诗是《格萨尔王传》,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传唱,您觉得这个活史诗如此久远被流传,原因是什么?

阿来:还是跟青藏高原藏族游牧的生产方式相配的,因为它产生的时候是从这样的生产方式当中、生活方式当中出来的,但是这个史诗流传一千多年以后,到了现代社会以后,这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慢慢在萎缩。但是这个萎缩的速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快,而且青藏高原那样广阔,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大面积存在,也就说这个史诗流传的土壤、产生的土壤还没有巨大的变化,在那个环境当中,老百姓消遣的方式,或者他们对山川大地、对历史的理解跟信仰决定了它还能够流传。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数字,有上百位民间艺人还在流传、传唱。

阿来:不管研究机构还是上百位民间艺人,其实不止。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认定的,这一百多位是指在广泛存在艺人当中,演说质量比较高,国家基本确定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但其实它可能还有更多的艺人存在,但是他们掌握故事的数量,他们演唱的技巧等等,可能没有达到这一百多人的水准。

主持人:您会不会担心格萨尔王传传唱的人越来越少,逐渐萎缩?

阿来: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在开始了。因为藏族社会慢慢在走向现代,不过由于地理的原因,过去历史的原因,这个过程慢了一些,但是总有一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会改变,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规模改变的时候,这种东西一定会萎缩。现在都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过去的艺人,在我书里写到他们还是四处流浪,专业演唱。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游牧生活,适合他们传唱,连成一片。现在慢慢比如城镇化,道路交通这些的地方已经被分割了,他们互相不连通,现在艺人所涉及的地域远远没有过去的艺人到达那么多地方,而且他也成为半职业的状态,到处流浪行吟的方式,作为自己终身职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方式已经在发生变化。每个艺人活动的区域变小了。

主持人:看来这个变化还是挺大的。您曾经说过“写《尘埃落定》像是谈一场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这次写《格萨尔王》的时候,如果让您同样举一个例子,您觉得这次的感受将会是什么样?

阿来:这是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的回朔,就像鲑鱼一样,我们已经游得很远了,企图要回到源头。《格萨尔王》是我的一部致敬之作,现在致敬之作也是流行语,表示差不多借鉴某一个人、某某大师,但是我觉得这个更大一些,对一个民族文学尤其藏族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口传文学传统,一个是书面文学,现在作家文化重视书面文学,但是可能对口传的文学、对民间的尊重不够,我这个作品是对民间口传文学这样的传统表达敬意的作品。

主持人:您这个比喻是鲑鱼。

阿来:书面文学也是从口头文学当中演化出来的。

主持人:探寻文化的根源或者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注意到在您的《格萨尔王》中,写战争的轰轰烈烈场面比较少,而对情感或者很细腻的东西写得比较多。这是不是您刻意为之。

阿来:对,这个史诗本身牵涉面很多,如果把现有整理出来的译本翻译成这么厚的书得上百本,现在缩减了。古往今来,战争的方式,尤其古代战争的方式都差不多,刀枪剑戟,马上马下,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古今中外的阅读,都是非常熟悉战争场面了。我在不要离开故事主题的时候,也适当描写了一些,主要还是写一些历史当中人的反映。虽然格萨尔在故事当中被确定为一个神,但是我们知道在文学当中,不管是神还是野兽,只要进入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是拟人化的写作,都是把它当成人来写,我们想象天上的神仙,也是按照人的经验来想象。在这里,我还是把战争也好,别的东西也好,是把一段历史神话了,但仍然是历史,它艺术化了,仍然还是历史。无非是把人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当中,看人对于历史的解读,反映。

阿来《格萨尔王》封面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过去看到写格萨尔王的文化作品,口头作品很多,战争描写很多,您是不是刻意描写得不一样。

阿来:我也看格萨尔王传,因为下界以后,从少年到成年,经历过很多感情的冲击,比如说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跟他的亲叔叔对于王位的争夺,这里在亲属之间展开,肯定有感情的激荡。他个人的爱情,他的妃子们也有很深的纠葛,而且这个纠葛又跟政治联系在一起,跟征战联系在一起,在原来史诗篇幅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不过史诗当中可能被外界所知的是描绘战争的故事。最有名的几部就是有关于战争。但是也有关于人,有关于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纠葛在一起,可能我强调一方,把另外原来强调比较多的地方稍微放轻了一些。

主持人:看来您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所以会这样来处理。我们发现您每次写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去故事的发生地可以说故地重游,如果把这个比作故地。这次写完《格萨尔王》也专门去故事背景地做了一番游览或者做了一番访问,不知道这次访问感受怎么样?

阿来:这次感受跟原来有点不一样,这次访问让我继续沉浸在故事当中。因为去了一些读者朋友,去了一些媒体的朋友,跟他们谈这些事情,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本来过去我自己回到这个土地不是这样的。他这个感受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是过去写完,回到故事的背景当中去,我觉得是把自己清空——清空,我觉得写完一个作品之后,我一定要从里面尽快走出来,不要老在里面,就像过去说踢足球,最重要是什么,最漂亮的是什么,是下一个进球,但是写完以后,你的情感可能会老沉浸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我回到原发地去,当然对过去的过程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同时告诉这个地方,我把你给我的东西还你了,我要下一次开始。本来过去是这样的一种想法。

后来我是自己不太谨慎,书快完的时候,来北京签合同,就告诉给出版社,出版社说找几个朋友跟你一起走走,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因为我们主流的媒体或者主流的读者在中国毫无疑问都是汉民族,尤其今天集中在都市,我们身边出现上海作家、北京作家的时候,我们要对这些东西的背景,作家感受的来源,都会懂,但是作为我这样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故事,不同故事的地理背景,这里有一些障碍在里面,我同意这样做事,去一些媒体的朋友,读者的朋友去看看。不然你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的,人家不知道,至少有部分人通过他们,把得到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可能在中国文学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另外一种作家,土地之间,跟土地上的人民之间,还有另外一种发生联系的方式。

主持人:您本来从故事里先走出来,但是没想到……

阿来:反而还强化,还深陷其中。

主持人:这种强化的原因是?

阿来:因为去了这么多人,你在谈,不断地在谈,原来也有反思,也有清空,但是清空比反思重要,现在每谈一次,也是对自己创作故事的过程再一次消化,再一次回顾,我相信这个回顾当中,当然也会有好的地方,总结得失,肯定这个作品不会再动它。对下一部作品,写作应该是有好处。但是尽管是这样,昨天晚上还跟出版社说,希望在一个月内把这个过程结束掉。

主持人:您是已经很期待下一部作品了。

阿来:希望进入那种状态。

主持人:您写完一部作品,希望尽快有下一个目标。

阿来:我希望迅速把上一部作品忘掉。

主持人:可能陷入太深,您写作过程会把自己深陷进去。

阿来:肯定,我是可能写得不太多,但是至少是我重要的作品,比如我的《格萨尔王》算是我第三部作品,从《尘埃落定》,到《格萨尔王》,我可能是不写作则已,但一写作,就会跟故事当中人物发生情感纠缠的那种人。

主持人:真是用心在写,跟很多现在比较快餐式的作品不太一样,您是传统创作的风格。

阿来:对,还是比较熟悉。今天很多人对文学的理解,我也不反对快餐,内心化的写作或者完全为了商业目的写作,这些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行了。当然我也期望我的作品有一点商业上的小成功,但是我更看重的还是小说作为文学本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是被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哺育长大的,所以我们自己心里,我个人心里关于文学的标准,当这个标准不跟商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当然我会顺从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坚持某些标准的时候,会跟眼下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牺牲掉商业利益。

阿来一直在寻找发生《格萨尔王》故事的地方

主持人:所以您的每部作品给人感觉都是沉甸甸的。

阿来:你这么说,我很高兴,我觉得算是应我心。

主持人:《格萨尔王》这部作品应该是命题的作品,有一个系列叫“重述神话”,这个系列《格萨尔王》是其中之一,当初《格萨尔王》这个选题是怎么确定出来的,是您真的想写,还是真的是一个命题给你?

阿来:没有。我讲讲这个事情。因为重述神话开始已经很久了,我记得有五六年了,那个时候我跟这个项目有过接触,我当时在写《空山》,我表示暂时不能参加。到了我写完《空山》,又过了两三年,大家又发生接触,说你前面是不是写完了。那个时候《空山》正在进行第三部,这个时候我自己心里比较庆幸的是这个小说是什么样,我已经看到它的结局了,慢慢开始考虑这个事情。如果说他们找我来写,尤其希望是一个有关于藏族题材的话,那格萨尔王是不二之选,用不着任何犹豫。过去也在研究这个事情,过去完全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大概三年以前,就开始做相关的准备。这个时候也没说好一定要加入重述神话,最后跟重述神话达成协议,这本书完成前的一个月,才达成协议。达成协议也不是别的,就是它对一个题目的要求。过去重述神话,出版中文版有字数的要求,相对统一,十几万字。我觉得十几万字我没有办法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格萨尔太大了,你让我仅仅用十几万字来表达,我没有办法。我就说我只能写成故事大纲,这个不触犯我,钱不钱无所谓了,就按照我的想法写了,当然我希望他们接受我写出来的现状,就是你不要给我限制,但是我想这个没关系,我写完以后,他要就是他的,他有一个优先权,如果他不要,这个不符合我的题例,那好,我就另外出版一个,现在出一本书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后来我还是很高兴的是他们接受了我的条件。我现在的书比他们规定的字数差不多翻了一倍,但是这个本身技术也有一个问题,因为我有别的书被翻译成外文,可能外文书出来太厚了,外文跟中文之间会涨,他当时控制字数也有它的道理。

主持人:怕外文版太厚了,但是您还是坚持了自我。

阿来:能加入这个,我也很荣幸,因为重述神话当中,我知道包括国外有好多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能够跟他们做同一个工作,对一个作家来讲也是荣幸。

主持人:说到重述神话,之前几部作品,比如说苏童的作品《碧奴》,还有李锐夫妇的《人间》,对原来故事都做了颠覆性的改变,您的《格萨尔王》和之前流传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您是做了重新的加工?

阿来:一个有大量的取舍,大部分故事都没有讲,讲了一部分故事。第二加进了现代人的感受,或者不同的书面文学的感受,因为原来这个故事是民间的艺人讲的,有一些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这个文本就没有价值,但绝对不是颠覆性的,就像伟大的口头民间文学表达敬意的作品,没有颠覆性的想法。

主持人:只是有所选择。

阿来:融入了自己作为现代人或者从事书面文学的人的一些感受。

主持人:写《格萨尔王》这个作品,跟过去的创作相比,这个创作过程中的感受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创作这部作品,你感觉最难写的地方是?

阿来:感觉最难是故事保留哪些部分,不保留哪些部分,怎么样在故事当中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叙述的文本当中去,同时也不要显得太唐突。因为这个事情做不好,很唐突。

主持人:比如选择过程中,让您左右为难的片断有吗?如果能回忆起来的话。

阿来:有呀,这里刚刚写了一次战争叫做《霍岭大战》,都是格萨尔王里最重要的四次大战及认为写得最好的,接下来叫《姜岭大战》,姜大概是指今天的丽江一带,他们缺盐,就北上,青藏高原有很多盐湖,江人深入到领地,就是抢盐湖,就像今天争石油一样,古代人会争盐。接下来马上是江国和邻国大战围绕盐湖,这个战争长达9年,但是刚写了一次战争,马上就再写一次战争,反复想,找到一部,说唱本身,讲了半天民间,讲了半天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不知道,我就把《姜岭大战》虚写,让说唱人去找,有点像今天的学者去考证,这个有点我的好奇心,去找到底他们争夺盐海在哪里。通过巡查的过程中,用虚写的方式把战争一次带过,正面写的是今天这个说故事的人,有兴趣寻找盐海。

主持人:一开始提示,后来通过技巧性的处理解决了。作品也会给大家感觉更好奇。

阿来:不然的话,古代人打仗不就是大战三十回合,五十回合,战争模式都一样的,尤其古代战争。

阿来《格萨尔王》艺人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把您誉为藏文化的代言人,不知道您自已怎么看的?

阿来:我不敢这么想。首先来讲,藏文化,青藏高原那么广大,像汉文化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今天通过城市在高度整合它,全球化、城市化在高度整合它。但是我们假定回到一百年以前,很难想象北京乡村的人跟广东乡村人之间有多少共同性,在藏族社会当中差异性是广泛存在的,从语言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信仰的差异。同时藏传佛教有不同的支派,他们的信仰都有差异。而且我自己的出身也不是主流的,可能我们不是北京人,可能是广东人,福建人,如果打一个比方,在藏族文化当中,我自己熟悉的也是地方性文化,千万不敢说对整个藏族文化有研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给谁代言。因为我觉得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熟悉的、藏族文化一部分当中我得来的经验、对历史的观察、对现实的研究,得来的这些经验,我表达我个人的声音。我相信藏文化不需要谁来代言,就像我自己也不希望被别人代言一样,我就表达我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在您的理解中,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阿来:刚才我讲的,很难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我说的各个地方的差异比较大,总体来讲,现在大家认识藏文化的时候,基本上把它跟一个宗教等同起来,但是其实这个文化内部可能更丰富,绝非是一个宗教就可以把它全部覆盖、可以代表。我想我所有写过的东西里,包括格萨尔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寻找口头传统,口头传统包括很多非宗教的跟民间的因素。我也很难总结什么,但是我希望我在所有场合都会这么讲,不希望仅仅把藏族、把它的文化形态完全被宗教覆盖。

主持人: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我们说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当下这种环境,会不会有一些困惑,特别是藏文化方面有一些困惑?

阿来:我觉得这个困惑会很大,因为今天讲文化困惑,很多人会讲是我们怎么保持传统,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同的民族不一样,我想对藏族人来讲,他的传统文化非常强大,甚至过于强大,如果是藏族人有困惑的话,他的困惑是更多怎么接纳新的文化,新的思想。

主持人:他们的困惑和别的困惑不一样。

阿来:他刚刚走上发展的道路,他们的发展严格来讲整个是低水平的,文化也好,经济也好,一般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还显得好一些,尤其跟生产技术相关的,科技水平相关的,教育各个方面。

主持人:很多文化在想办法保持自我。

阿来:可能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选项,尤其在今天来讲,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别的民族在发展的同时,丢掉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略微注意一下——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要对传统文化破坏太多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总的问题来说还是发展的。

主持人:很多人看了《格萨尔王》这本书之后,他的问题问的最多是“西藏人的眼神”这句话。

阿来:这可能跟这个书的广告有关,这个不在作品里,在封底里。

主持人:后来您说过,当你们学着不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就能读懂他们的眼神,到底您理解这种眼神是怎么样的眼神?

阿来:眼神算一个象征,我想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等等这种东西。人通过眼睛流露出来的东西。每个人千差万别,哪能找一个西藏人统一的眼神,不可能的。我相信他的情感状态,我也不相信一部《格萨尔王》能达到,我没有那么狂妄无知,但是我觉得文学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之间,建立互相了解、沟通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叠加起来,我所有劳动叠加起来,慢慢能够在汉藏之间,乃至藏族跟别的民族之间也算搭起沟通的渠道。通过我的作品,大家多多少少,比原来读过我的作品,我相信他比原来的认识深化一步,不仅是理性上的认知,情感上,这种东西大家多多少少感受共鸣一下。

主持人:这个眼神更多理解是为了宣传的需要。

阿来:眼神无非流露出这些东西,一句话就是彼此懂得对方。

主持人:您在采访中曾经说,“我是说唱人,书里的晋美就是我”。在《格萨尔王》中怎么处理自身和晋美人物形象的不同。

阿来:有两个层面,一个比较忠实的,我接触过很多民间艺人,也研究一些案例,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方式,当然我也在故事当中生发出来的东西,表达我的感受,但是我不能直接在作品当中出现,我就是通过一些叙事来实现,还有通过晋美来实现,来安排。比如小说当中写到在梦中跟梦中主人公见面,讨论问题,我想这个他已经变成我,大部分说唱艺人讲姜岭大战,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不会想去找那个湖到底在哪里,但是我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有强烈的冲突,我就会这么干,而且我真得干过。

主持人:现实中格萨尔这些说书艺人,他们的状态是什么样?

阿来:他们状态还是慢慢跟原来不同了,藏区本身生活变化很大,人的物质层面比过去的说唱艺人都好很多。尤其是现在格萨尔王又在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本身也有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而且国内也有很多专门的机构,各级在自己流传的地方有专门的机构。这些说唱艺人,很多人都是不断地被请到专门的机构,他们所有的唱本录下来,进行整理。当然这个同时他们得到政府相关经济上的补贴。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简单来回答。您曾经说过女人都会迷上格萨尔王,您觉得格萨尔王怎么能抓住女性读者的心呢?我们简单来概括。

阿来:我讲的是故事当中的格萨尔王,第一个他神通广大,能力无限。第二,他很漂亮,而且不是一般的漂亮,文字描述当中。第三还多情。

主持人:很符合女性心中完美的形象。

阿来:差不多很完美。

主持人:可能生活中很难找到,但是在艺术家作品中。

阿来:艺术也会创作一些类型,生活当中没有的。

阿来《格萨尔王》封面

主持人: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过去看到写格萨尔王的文化作品,口头作品很多,战争描写很多,您是不是刻意描写得不一样。

阿来:我也看格萨尔王传,因为下界以后,从少年到成年,经历过很多感情的冲击,比如说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跟他的亲叔叔对于王位的争夺,这里在亲属之间展开,肯定有感情的激荡。他个人的爱情,他的妃子们也有很深的纠葛,而且这个纠葛又跟政治联系在一起,跟征战联系在一起,在原来史诗篇幅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东西,不过史诗当中可能被外界所知的是描绘战争的故事。最有名的几部就是有关于战争。但是也有关于人,有关于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纠葛在一起,可能我强调一方,把另外原来强调比较多的地方稍微放轻了一些。

主持人:看来您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所以会这样来处理。我们发现您每次写完一部作品之后,都会去故事的发生地可以说故地重游,如果把这个比作故地。这次写完《格萨尔王》也专门去故事背景地做了一番游览或者做了一番访问,不知道这次访问感受怎么样?

阿来:这次感受跟原来有点不一样,这次访问让我继续沉浸在故事当中。因为去了一些读者朋友,去了一些媒体的朋友,跟他们谈这些事情,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本来过去我自己回到这个土地不是这样的。他这个感受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是过去写完,回到故事的背景当中去,我觉得是把自己清空——清空,我觉得写完一个作品之后,我一定要从里面尽快走出来,不要老在里面,就像过去说踢足球,最重要是什么,最漂亮的是什么,是下一个进球,但是写完以后,你的情感可能会老沉浸在这个地方,我觉得我回到原发地去,当然对过去的过程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同时告诉这个地方,我把你给我的东西还你了,我要下一次开始。本来过去是这样的一种想法。

后来我是自己不太谨慎,书快完的时候,来北京签合同,就告诉给出版社,出版社说找几个朋友跟你一起走走,我觉得这个方式挺好,因为我们主流的媒体或者主流的读者在中国毫无疑问都是汉民族,尤其今天集中在都市,我们身边出现上海作家、北京作家的时候,我们要对这些东西的背景,作家感受的来源,都会懂,但是作为我这样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故事,不同故事的地理背景,这里有一些障碍在里面,我同意这样做事,去一些媒体的朋友,读者的朋友去看看。不然你的感受从什么地方来的,人家不知道,至少有部分人通过他们,把得到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可能在中国文学当中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另外一种作家,土地之间,跟土地上的人民之间,还有另外一种发生联系的方式。

主持人:您本来从故事里先走出来,但是没想到……

阿来:反而还强化,还深陷其中。

主持人:这种强化的原因是?

阿来:因为去了这么多人,你在谈,不断地在谈,原来也有反思,也有清空,但是清空比反思重要,现在每谈一次,也是对自己创作故事的过程再一次消化,再一次回顾,我相信这个回顾当中,当然也会有好的地方,总结得失,肯定这个作品不会再动它。对下一部作品,写作应该是有好处。但是尽管是这样,昨天晚上还跟出版社说,希望在一个月内把这个过程结束掉。

主持人:您是已经很期待下一部作品了。

阿来:希望进入那种状态。

主持人:您写完一部作品,希望尽快有下一个目标。

阿来:我希望迅速把上一部作品忘掉。

主持人:可能陷入太深,您写作过程会把自己深陷进去。

阿来:肯定,我是可能写得不太多,但是至少是我重要的作品,比如我的《格萨尔王》算是我第三部作品,从《尘埃落定》,到《格萨尔王》,我可能是不写作则已,但一写作,就会跟故事当中人物发生情感纠缠的那种人。

主持人:真是用心在写,跟很多现在比较快餐式的作品不太一样,您是传统创作的风格。

阿来:对,还是比较熟悉。今天很多人对文学的理解,我也不反对快餐,内心化的写作或者完全为了商业目的写作,这些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行了。当然我也期望我的作品有一点商业上的小成功,但是我更看重的还是小说作为文学本身的价值。因为我们是被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哺育长大的,所以我们自己心里,我个人心里关于文学的标准,当这个标准不跟商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当然我会顺从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坚持某些标准的时候,会跟眼下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牺牲掉商业利益。

阿来《格萨尔王》艺人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把您誉为藏文化的代言人,不知道您自已怎么看的?

阿来:我不敢这么想。首先来讲,藏文化,青藏高原那么广大,像汉文化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文化有很大的区别。今天通过城市在高度整合它,全球化、城市化在高度整合它。但是我们假定回到一百年以前,很难想象北京乡村的人跟广东乡村人之间有多少共同性,在藏族社会当中差异性是广泛存在的,从语言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信仰的差异。同时藏传佛教有不同的支派,他们的信仰都有差异。而且我自己的出身也不是主流的,可能我们不是北京人,可能是广东人,福建人,如果打一个比方,在藏族文化当中,我自己熟悉的也是地方性文化,千万不敢说对整个藏族文化有研究,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给谁代言。因为我觉得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熟悉的、藏族文化一部分当中我得来的经验、对历史的观察、对现实的研究,得来的这些经验,我表达我个人的声音。我相信藏文化不需要谁来代言,就像我自己也不希望被别人代言一样,我就表达我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在您的理解中,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阿来:刚才我讲的,很难一句话概括它,就是我说的各个地方的差异比较大,总体来讲,现在大家认识藏文化的时候,基本上把它跟一个宗教等同起来,但是其实这个文化内部可能更丰富,绝非是一个宗教就可以把它全部覆盖、可以代表。我想我所有写过的东西里,包括格萨尔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寻找口头传统,口头传统包括很多非宗教的跟民间的因素。我也很难总结什么,但是我希望我在所有场合都会这么讲,不希望仅仅把藏族、把它的文化形态完全被宗教覆盖。

主持人: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我们说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当下这种环境,会不会有一些困惑,特别是藏文化方面有一些困惑?

阿来:我觉得这个困惑会很大,因为今天讲文化困惑,很多人会讲是我们怎么保持传统,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同的民族不一样,我想对藏族人来讲,他的传统文化非常强大,甚至过于强大,如果是藏族人有困惑的话,他的困惑是更多怎么接纳新的文化,新的思想。

主持人:他们的困惑和别的困惑不一样。

阿来:他刚刚走上发展的道路,他们的发展严格来讲整个是低水平的,文化也好,经济也好,一般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化还显得好一些,尤其跟生产技术相关的,科技水平相关的,教育各个方面。

主持人:很多文化在想办法保持自我。

阿来:可能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选项,尤其在今天来讲,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别的民族在发展的同时,丢掉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略微注意一下——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要对传统文化破坏太多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总的问题来说还是发展的。

主持人:很多人看了《格萨尔王》这本书之后,他的问题问的最多是“西藏人的眼神”这句话。

阿来:这可能跟这个书的广告有关,这个不在作品里,在封底里。

主持人:后来您说过,当你们学着不问为什么的时候,你就能读懂他们的眼神,到底您理解这种眼神是怎么样的眼神?

阿来:眼神算一个象征,我想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情感等等这种东西。人通过眼睛流露出来的东西。每个人千差万别,哪能找一个西藏人统一的眼神,不可能的。我相信他的情感状态,我也不相信一部《格萨尔王》能达到,我没有那么狂妄无知,但是我觉得文学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之间,建立互相了解、沟通的东西,这种东西,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叠加起来,我所有劳动叠加起来,慢慢能够在汉藏之间,乃至藏族跟别的民族之间也算搭起沟通的渠道。通过我的作品,大家多多少少,比原来读过我的作品,我相信他比原来的认识深化一步,不仅是理性上的认知,情感上,这种东西大家多多少少感受共鸣一下。

主持人:这个眼神更多理解是为了宣传的需要。

阿来:眼神无非流露出这些东西,一句话就是彼此懂得对方。

主持人:您在采访中曾经说,“我是说唱人,书里的晋美就是我”。在《格萨尔王》中怎么处理自身和晋美人物形象的不同。

阿来:有两个层面,一个比较忠实的,我接触过很多民间艺人,也研究一些案例,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方式,当然我也在故事当中生发出来的东西,表达我的感受,但是我不能直接在作品当中出现,我就是通过一些叙事来实现,还有通过晋美来实现,来安排。比如小说当中写到在梦中跟梦中主人公见面,讨论问题,我想这个他已经变成我,大部分说唱艺人讲姜岭大战,讲得天花乱坠,但是不会想去找那个湖到底在哪里,但是我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有强烈的冲突,我就会这么干,而且我真得干过。

主持人:现实中格萨尔这些说书艺人,他们的状态是什么样?

阿来:他们状态还是慢慢跟原来不同了,藏区本身生活变化很大,人的物质层面比过去的说唱艺人都好很多。尤其是现在格萨尔王又在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本身也有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而且国内也有很多专门的机构,各级在自己流传的地方有专门的机构。这些说唱艺人,很多人都是不断地被请到专门的机构,他们所有的唱本录下来,进行整理。当然这个同时他们得到政府相关经济上的补贴。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简单来回答。您曾经说过女人都会迷上格萨尔王,您觉得格萨尔王怎么能抓住女性读者的心呢?我们简单来概括。

阿来:我讲的是故事当中的格萨尔王,第一个他神通广大,能力无限。第二,他很漂亮,而且不是一般的漂亮,文字描述当中。第三还多情。

主持人:很符合女性心中完美的形象。

阿来:差不多很完美。

主持人:可能生活中很难找到,但是在艺术家作品中。

阿来:艺术也会创作一些类型,生活当中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