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大学学术周期间,西藏大学医学院聂丽娟老师作了《建立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质量评价新方法》的学术报告。聂丽娟介绍:“喜马拉雅紫茉莉是应用历史最早、应用量最大的十大根类药材之一。种植和野生药材均在临床应用,但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现有的质量标准仅有经验鉴别和显微鉴别。”
喜马拉雅紫茉莉生长在海拔700-3300m的山坡路旁或草丛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云南、四川、西藏。该草药温肾、生肌、利尿、排石,主要用于胃寒、 肾寒、下身寒、阳痿浮肿、膀胱结石、腰痛、关节痛、“黄水”痛等病症。“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选取了同年9月采集的来自林芝海拔2900米野生样本,来 自扎囊县海拔3630米野生样本,拉萨市郊海拔3700米野生样本4份,尼木县海拔3790米野生样本。” 聂丽娟说。
经过对指标成分胡芦巴碱(兼有抗肿瘤和降血糖的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各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与变种中华紫茉莉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药材直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葫芦巴碱含量显著下降,同一采集地,环境相似,药材直径与生长年限正相关,说明药材生长初期葫芦巴碱含量较高,后期含量显著下降。种植药材(2900m) 和野生药材(3600m以上)含量差异明显,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同一地区种植药材较野生药材胡芦巴碱含量相当,推测,这种差异源于海拔的影响。所以得出结 论,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中葫芦巴碱的含量与海拔、药材生长年限有关,海拔较高的含量较高,药材生长到一定年限后,葫芦巴碱含量则显著下降。
“中药早就有质量标准,藏药基本没有。所以我们选取了藏药常用药,同时又濒临灭绝的喜马拉雅紫茉莉首次结合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建立了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了药材直径(生长年限)与药材质量的关联,初步显示了海拔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为确定药材的最佳采收时间、优化种植药材 的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参与本次实验的学生普布多吉介绍。
目前西藏主要在林芝和山南有小面积种植喜马拉雅紫茉莉,喜马拉雅紫茉莉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以后,不仅对这种药材的保护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给喜马拉雅紫茉莉人 工大量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弥补了野生喜马拉雅紫茉莉资源匮乏的不足,可以改善喜马拉雅紫茉莉濒危的现状,使喜马拉雅紫茉莉发挥其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