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就是经过无菌萌发的黑节草幼苗。”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所组培研究室副研究员尼珍说。在该研究所省部级共建实验室中,记者见到了20万株装在玻璃瓶中的黑节草幼苗。一株株青翠欲滴的幼苗探着小脑袋,好像在诉说着“成长”的不易。尼珍说,不久前,她们刚选出一批品质优良的幼苗,送回原生境——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种植。

       送回原生境 观察黑节草野外生长情况

       10月17日,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组培研究室主任泽仁旺姆和尼珍一起将黑节草幼苗送回了原生境,分别移栽到森林和简易温室大棚中,任由黑节草幼苗自然生长。后期,科研人员将观察人工繁育出的黑节草幼苗在野生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大概到明年4、5月份,我们会去看看它的生长情况,记录人工繁育黑节草的生长指标。”尼珍说。

       黑节草是一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药用价值较高,仅零星分布在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及林芝市波密县(汉密)。“它的分布非常零散,而且产量稀少。以前,当地人都认为它没有种子,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它的种子为粉状,很难收集。”2013年8月,泽仁旺姆和尼珍前往陈塘采集黑节草的种子,为人工繁育做前期准备工作。

       2014年初,珍稀濒危植物黑节草人工繁育与栽培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历经种子萌发、育苗、炼苗等过程,最终达到送往原生境(陈塘)移栽示范的要求。这意味着,珍稀濒危植物黑节草人工繁育成功。目前,陈塘镇那当村已经作为黑节草小型栽培示范基地。至于为何选择陈塘镇,泽仁旺姆也给出了解释:“这里是它的原生境,而且海拔低、湿度大、比较温暖,非常适宜兰科植物的生长。”

       “植物克隆”技术 保护濒危植物原生境完整性

       该项目的成功,使黑节草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对原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一方面,对今后的野生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将为当地发展特色优势资源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当地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又被生动地称为“植物克隆”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取材少,不受季节限制,遗传性稳定等特点。这种技术不仅能帮助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实现人工繁育,而且最大程度保护了野生植物及原生境的完整性。“针对种子采集有难度的濒危植物,我们只要有它的一片叶子或者一块根茎,就可以完成整个植株的人工繁育,对野生植物及原生境的破坏非常小。”尼珍解释道。

       经研究发现,黑节草中含有多糖成分,不仅是珍贵的中、藏药材,而且也可成为一种保健品。待人工繁育黑节草野生环境生长指标出炉,下一步,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将与当地科技部门联合推广种植,为当地农民创造经济效益。

       10多种濒危药用植物 完成人工繁育及推广种植

        目前,生长在西藏境内的濒危药用植物达到74种(数据为2005年更新)。依托“植物克隆”技术等,目前有20多种濒危药用植物正在进行人工繁育与栽培示范,如红景天、喜马拉雅紫茉莉等。“红景天有很多种,目前只有两个种实现人工繁育,其他的种正在人工繁育当中。”泽仁旺姆说。

       另外,已经有10多种濒危药用植物实现了人工繁育,并在一些藏药企业推广种植。波棱瓜是一种药用植物,波棱瓜雌株繁育技术在200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西藏龙胆是以花朵入药的药用植物,在2009年实现了人工繁育……“在濒危药用植物人工繁育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泽仁旺姆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