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藏医医院的药房里,藏医医生尕藏加措打开布袋,用双手捧出两天前从高原上采到的药材,小心地在地上铺开晾晒。
“这是治疗慢性胃病的药材,我们按古方配制成成品药,一个月的药量只要30块钱,牧民很容易接受。”尕藏加措说。
数千年来,藏医医生在青藏高原上采集动植物等天然药材,救治牧民。如今,尽管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和交通大幅改善,但中国藏医医生依然沿袭传统,他们在大自然中获取原材料,并按古方制药,把低价药供给牧民。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人口约5.7万,其中75%是牧民。这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光照强度大,雷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也比较常见。
从医近15年来,尕藏加措每年会花3个月左右时间进山采药。“要想采到那些稀有药材,经常要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有时还要在那住宿一周,烈日和狂风都是家常便饭了。”尕藏加措说。
把几十斤重的药材背下山后,尕藏加措还要加入由十几名藏医医生组成的制药生产线。从药材到成品,需经过手工清洗、晾晒、筛选、炮制和净化等近10道工序,每一道无不倾注着汗水和心血。
这里生产的一种藏药片剂,含土木香、石榴子和木瓜等天然药材,用于调节脾胃、治疗消化不良,每周用药只需7.5元。而在城市药店中,相似疗效的成品药每周花费为40元至90元不等。
“从外面的药厂买药固然方便,但药价会上涨很多,不少牧民来医院之前就会犹豫,因而耽误病情。”尕藏加措说:“藏医学本就是牧民的发明,我们自己产药,就能把费用降到最低,让牧民安心。”
藏医学起源于牧民在高原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的保健和医疗经验。时至今日,藏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且科学的医学体系,与中医学、印度吠陀医学和西方传统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
出生在地道的牧民家庭,儿时缺医少药的生活环境让尕藏加措难以忘怀。“从记事起我就想当医生,让牧民有病能治、有药可吃。”
2000年,尕藏加措到青海省藏医学院学习藏药专业。毕业后回到玛曲工作,他把自己锻炼成一名“会治病、能接骨也能接生”的全科医生,日复一日地在草原上奔波。
“以前交通不便,一些牧民不能到县城医院来看病,我们就上门。”尕藏加措回忆,刚参加工作时,他去过距离县城150公里的村庄出诊,汽车开不进去,他在马背上一坐就是3个小时。
“每次出诊只收几块钱药费,出诊费是坚决不收的。”他说:“医生自古在牧民心中是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我们不能忘本。”
在高原这间“办公室”中工作把尕藏加措的肤色变得黝黑,也给他带去了满足。尕藏加措等40余名玛曲藏医医生共配制出325种成品藏药,其中70余种获得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
“由于药价一直维持在低水平,这些年牧民的防病、抗病意识明显提高了。”2017年,这家县城医院共接待3.3万名患者。
如今,肩负院长职责,尕藏加措决心传承、发展传统藏医文化。“我们还要引入现代医院管理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融合传统与现代,让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尕藏加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