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因玛不错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成为热点。玛不错遗址位于西藏中南部康马县嘎拉乡政府驻地东北的玛不错湖岸,地处喜马拉雅中段北翼的高原,海拔4410—4430米。
玛不错遗址是目前所知的青藏高原中南部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分布面积14万余平方米,目前发掘1650平方米。根据地形地貌、遗存分布特点,可将遗址划分为三个区域,主要分布于玛不错湖的南岸、东南岸和西北岸。
2019年,玛不错遗址首次被发现。2020年至2024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导、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了5个年度的田野发掘工作。
相关专家表示,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不仅对西藏考古,对世界范围内认识和理解高原人类适应演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玛不错展现依湖而生的渔猎图景
康马,在藏语中意为“红房子”。康马县地处西藏高原的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形,平均海拔4300米。北邻江孜县,东接浪卡子县,西与白朗县相邻,西南方与亚东县毗连。
历史从来不仅存在于典籍与恢宏的建筑之中,更蛰伏在青藏高原的每块风砺石之下。康马县境内自古多寺庙,也多湖泊。玛不错就是其中之一。
玛不错遗址的发现源自一次偶然。2017年夏天,湖岸修建通往牧场的村道时露出一段剖面。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在这个剖面陆续发现了丰富的文化堆积。
从地图上看,玛不错只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小水体,在考古人员考古铲的一次次挖掘下,一个古代聚落的残迹,一段青藏文明适应环境、维系传承的韧性密码,陡然绽放于文明之光下。
毋庸置疑,玛不错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那是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湖滨地区古代人群依湖而生的渔猎图景。
玛不错遗址发掘相关报告显示,该遗址文化遗存划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以渔猎为主要经济,食性显示以鱼为主要食物来源。玛不错遗址发现的鱼类等动物骨头以及燃烧过的以冷杉、圆柏为主的木炭,反映出该文化层所处时代的环境温度、降水、植被情况。
临湖而渔,穿林狩猎。可见千年前的玛不错以良好的环境,让古人类在此处相对安逸地生活。
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玛不错遗址海拔4500米,这里有神奇瑰丽的冰川、湛蓝的湖水、碧草如茵的湖畔、璀璨的星空,再加上当时更适宜的气候,被古人类选中成为了长期的居所。
在泥土与砾石覆盖并尘封几千年岁月后,那些突然被发现的残存遗骸,令今人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并慨叹也许过去并不遥远。
据悉,玛不错遗址主体年代跨度为距今4800年—2000年。发掘出土的古遗存证明,玛不错先民属于典型的东亚人种,是高原本土人群的代表。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第一次突破了西藏新石器化进程的时空范围。
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错南岸发现了尼阿底遗址,证明了人类在距今3—4万年前就已经登上青藏高原,而玛不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则进一步反映出早期人类在高原上相对具体的生活图景。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夏格旺堆介绍,玛不错遗址遗迹遗存的发掘与多学科研究,为西藏中部史前文化首次寻找到了距今4000年前的“历史源头”。
此外,玛不错遗址第二、三期的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西藏已发现的其他遗址,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玛不错文化”,这一发现是继卡若、曲贡遗址之后,西藏新石器考古领域的又一座里程碑。
玛不错遗址展现了西藏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金属时代早期的连续发展和演变,不仅为构建史前青藏高原腹地长程的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础,也是其他遗址和相关材料的参照标尺。
因考古再现的西藏文明史诗
近年来,西藏文化事业与考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挖掘高原文明独特价值、实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提供了重要区域性例证。
2021年以来,西藏考古工作成果颇丰。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基本已确定距今10万年左右,人类已踏入青藏高原腹地;距今4万年左右,石叶技术与石片技术已在西藏北部出现;距今1万年以后,细石叶技术在西藏大范围出现;距今5000年以后,西藏大部分区域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3500年以后,青铜器的传入逐渐开启了西藏的金属时代;距今1400年以后,随着吐蕃王朝的兴起,青藏高原进入历史时期。
夏格旺堆表示,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新石器化、定居化、农牧化、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议题是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中,玛不错遗址作为西藏中部地区发现距今超过4000年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为构建史前西藏社会历史和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证。
玛不错遗址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交界,处在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具有明确出土层位的外来遗存,如稻、粟、黍、海贝、象牙、羊、青铜器、滑石珠、红玉髓等,不仅填补了跨区域文化交流的诸多空白,而且对研究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据《光明日报》近期一篇相关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通过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还可以看到这里和四川、区外包括长江上游有密切的联系,证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
夏格旺堆表示,玛不错遗址提供了早期高原人群如何围绕湖泊资源,通过各方文化融合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文化经济策略的实践例子,生动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在与南亚接壤的喜马拉雅中段的高原边地适应环境、传承与交流文化,这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