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发现元代摩崖石刻1.jpg  近日,在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发现元代摩崖石刻。石刻点位于囊谦县香达镇江卡村岗仲社麦热卡牧场。距县政府北面约50公里处, 东经96.48.79北纬32.31。34海拔4080米。是一个被称为祥巴啦嘛纳的山崖上。这面摩崖造像凿刻在一个凹型山崖上,面正东,山崖高2.6米宽1.46米。造像高1.1米,宽0.74米, 离地面约0.7米,是一幅深浮雕形式的佛凿刻。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发现元代摩崖石刻3.jpg

  正如这个山崖的名称“祥巴啦嘛纳”藏语;“祥巴”意为弥勒、“啦嘛”为上师、“纳”为山崖端头。意为刻有弥勒上师的山崖端。这面摩崖造像的主尊就是弥勒;这里的弥勒造像发髻高耸,头戴五叶冠,双耳垂肩并戴耳环,冠带飘于耳外,开面丰盈,双目有神,双手于胸前左手持置有宝珠的莲茎,右手持置有宝瓶的莲茎。披袈裟垂足坐(或称善跏跌坐)的倚坐于宝座之上,双脚踩在月轮仰莲莲台之上。头光为尖顶桃形设计,背光也是稍显蹄形双线凿刻。以宝座之上的位置,背光左右俩侧还凿刻了四尊小像,上下排列在俩侧,每尊约高30厘米。左侧上释迦牟尼像,左侧下无量光佛;右侧上无量光佛,下长寿佛。在整个 造像左侧还凿刻了俩尊高16厘米的弥勒像。无疑这里是一个以弥勒为主尊的造像点。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发现元代摩崖石刻4.jpg

  在汉译经典中“弥勒”译为“慈氏”以往大多学者认为 “弥勒”只是梵文Maitreya 的音译,而目前对“弥勒”词源的重新考证,学者们认为是吐火罗语 Metrak、巴利文 Metteya 、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名。弥勒信仰在印度的早期部派佛教时期的《阿含经》已谈到弥勒。现存汉文记载最早的佛教经典《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中都提到了弥勒,如《中阿含经》卷十三《说本经》:“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 。”《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云:“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1)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发现元代摩崖石刻2.jpg

  目前考古发现 ,最早的有铭文的弥勒像为大英博物馆 J·克里普氏对迦腻色迦货币 进一步调查研究的结果 ,新发现有头光的释迦佛立像和像周围刻有佛陀释迦牟尼(Sakam aho Bouao= sakyam uni Buddha) 铭的三枚铜币 ,以及同样有头光的弥勒菩萨坐像和像周围刻有佛陀菩萨像 (Metrago B0udo= M aitreya Buddha)铭的三枚铅币 。 从形象上看,此时的弥勒菩萨多为面生八字须的男性,佩平项圈、长项链,戴耳饰、手镯等装饰物。动作有半跏思惟形,站立手持净瓶或结跏趺坐,右手屈举于胸前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腿上、手指夹提净瓶,以及交脚而坐、手作转法轮印等。由此可知,最早在1世纪下半叶、最晚在2世纪中叶便已经有弥勒信仰与造像的出现。

  随着佛教东传,弥勒信仰作为佛教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传入西域。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 “而传译经典于中国者,初为安息、康居、于阒、龟兹。”佛法来华,先经西域。西域是佛教东传的首要环节 ,自然亦成为弥勒信仰最先流行的地区,弥勒信仰在西域传布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 。现存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土拉石窟都有与弥勒有关的壁画,(图1) 及至南北朝,佛教继续东传,此时除《弥勒下生成佛经》外《弥勒六经》业已翻译完毕,奠定了“上生”“下生”信仰的基础,并推动了造像风潮,“立其像,可在命终时来迎其人,须臾得往生”,利用了信徒对转世到弥勒净土的渴望。考古发现的此时期弥勒形象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菩萨装弥勒,头戴宝冠、项戴璎珞、呈交脚而坐的 交脚弥勒像,或以手支颐的半跏思惟像,多见于北朝,如龙门石窟的35尊弥勒像大多为交脚弥勒菩萨,反映对弥勒 “上生”信仰的重视。另一类为佛装 弥勒,头梳螺髻,多为站姿或结跏趺坐,还新出现了倚坐之姿,如栖霞山第5、第10窟等。表现弥勒“下生”信仰的流行,多见于南朝。唐代弥勒菩萨像数量减少,交脚弥勒菩萨几近消失, 弥勒多以倚坐式佛的形象出现,这可能受高僧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有关, 如敦煌莫高窟的北大佛(第96窟,高38米)和南大佛(第130窟,高26 米)、炳灵寺石窟大佛(第117窟,高27米)、乐山凌云寺大佛(高71米),均呈倚坐姿。

  在藏地唐末吐蕃赤德松赞时期藏地也迎来了一波造像风潮,以比丘意西央为首的一个造像团队活跃在藏东自敦煌经玉树,昌都到云南边境附近的盐井地区的一个南北通道直接,在以大如来的八大菩萨样式中弥勒的造像多次出现,大多也是菩萨装,直立和跏趺坐表现,东汉至北魏时期的交脚式的弥勒从未在藏地传播,而唐代较为盛行的倚坐式也到明清时期才在藏地传播,比如在后弘早期,西藏的扎塘寺,夏鲁寺、西夏榆林窟中多次出现弥勒与文殊的对坐图,为一直腿放置于另一腿上的翘腿倚坐像,《西藏通史云》:“除了在西藏分裂时期的后期绰浦译师所造的绰浦寺弥勒大像和本世纪初期九世班禅大师图丹却吉尼玛新造的扎什伦布寺的弥勒大像以外,西藏著名的弥勒大像如昂仁 (拉堆绛)弥勒大像、绒(仁布县)弥勒大像 、扎什伦布寺大经堂的弥勒殿中的弥勒大像、哲蚌寺的弥勒像见者解脱 等,都是在帕竹统治时期,即公元15世纪中叶建造的(2)。扎什伦布寺大经堂的弥勒殿中的弥勒大像、哲蚌寺的弥勒像为倚坐式造像,而较早时期的绰浦译师所造的绰浦寺弥勒大像已经不存也不知是什么造像。但有一个事实是以格鲁派寺院为弥勒造像的大多都开始了倚坐式像造像的建造。汉传弥勒大像的建造从自隋唐之后 ,基本绝迹 。而藏传弥勒大像从 15到 18世纪不绝于寺。从信仰角度看 ,弥勒大像也是弥勒信仰盛行的象征 。在汉地弥勒大像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这一时期也正是弥勒信仰兴盛之际。唐以后弥勒像销声匿迹,也正是弥勒信仰在汉地衰落的体现。而在藏地,弥勒像从元至清皆多有建造,这与藏蒙弥勒信仰的流行,同时也与格鲁派在藏地的崛起息息相关 。

  因此在囊谦县这次发现的摩崖弥勒倚坐式造像是目前藏地最早的一尊摩崖造像。也是弥勒信仰在藏地传播时代背景下的表现方式,但在藏东以噶举派盛行的腹地,出现弥勒造像还需要持续研究。

(1)刘慧《 艺 术 理 论》 2009年12月

(2) 王忠林 嵇亚林《艺术百家》2018年第3期总第1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