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西藏,雨水充沛,水草丰美,马壮羊肥,此时青稞收割已经接近尾声,雪域高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按照文化部的有关部署,“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于8月18日至22日在西藏自治区展开,来自重庆市和福建省的文化志愿者为拉萨市、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藏族群众奉献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期待
8月18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龙潭湖公园。上午9点半,家住拉萨市江苏东路的67岁老人格桑梅朵,早早地坐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龙潭湖公园广场,转动手上的转经筒,专心等候重庆、福建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首场演出。格桑梅朵每天早晨都在布达拉宫附近转经,听到喇叭里的广播,得知这里有演出,就停下来等着观看。
9岁的藏族男孩旦真和父母、7岁的妹妹,用轮椅推着腿脚不便的奶奶也来到了龙潭湖公园。旦真上小学二年级,略懂汉语,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演出的预告,一大早从拉萨的北郊赶过来。
“魔术、杂技等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现场还是第一次看。虽然藏族能歌善舞,但是藏族歌舞和汉族歌舞完全不一样,希望以后有机会看到更多内地的文艺演出。”67岁的格桑多吉是一位老师,和许多来晚了的观众一样,一直站在围栏边等候。
“在西藏的所有文化活动中,文艺演出是最受欢迎的。党的政策、卫生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歌舞、藏戏、小品、话剧等文艺演出的形式传达给普通老百姓。文艺演出直观、形象,简明易懂,老百姓乐于接受。”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尼玛告诉记者。
重庆、福建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首场演出,观众约有上千人。许多藏族群众背着孩子,扶着老人,从家里、田间地头、转经的路上赶来。有些虔诚的藏族群众,在观看演出时,还不忘摇着转经筒,仿佛转经和呼吸一样,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8月19日,山南地区扎囊县政府。听说县政府有演出,60岁的贡布坐了15分钟的车,来到演出现场,占了一个好座位。贡布是做服装生意的,曾经到过武汉进货,不过这也是他到过的唯一的内地城市。“我在内地看过类似的演出,但是在西藏还是第一次现场观看。”贡布说。
演出当天,扎囊县政府大院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藏族群众,他们里三层、外三层,翘首期待演出的开始。同样的盛况,在山南地区的乃东县、琼结县,拉萨市的堆龙德庆县,林芝地区的林芝县、八一镇、米林县都出现过。
挑战
听说要到西藏来演出,福建杂技团团长林防忙得不可开交,演员们纷纷要求参加演出,让他有些左右为难。经过精心策划,除了设备、条件达不到演出要求的高空节目,地面上能展开的节目他们几乎全带上了。全团30名演员,个个身兼多职,既能跳舞,又能演杂技。
《绳技》是福建杂技团的拿手节目,有人曾说,“世界的绳技在中国,中国的绳技在福建。”这个节目要求演员大量翻跟斗、奔跑、跳跃,体力消耗很大。在进藏之前,担心内地演员初上高原,可能会有高原反应,西藏文化厅的领导建议他们把节目的难度降低一些,保证演员的安全。“但是演员们听说要到西藏来演出,都铆足了劲儿,坚持要把最精彩的节目呈现给藏族同胞。因此,在西藏演出的《绳技》和在国际上演出的版本是一样的。”林防告诉记者。
与林防一样忙碌的是重庆(万州)三峡歌舞剧团团长董正。6月15日开始,三峡歌舞剧团联合重庆市黔江区文化馆、重庆(万州)杂技艺术团、重庆(万州)川剧团的优秀演员,着手准备演出。考虑到西藏有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并不精通汉语,因此,他们减少了语言类节目的种类,从50个节目中精心挑选了十几个主打节目,主要是魔术、杂技、滑稽杂技、变脸等。临行前,团里对演职人员进行了民族、宗教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并为他们准备了全新的演出服装,装扮一新。
然而,高原反应给文化志愿者带来的挑战还是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在进藏的火车上,重庆演员晏承译被高原反应折磨得脸色惨白,头痛、呕吐,40多个小时的行车过程中,几乎没有舒坦过。乘坐飞机从福州飞到拉萨的福建团的演员们高原反应更厉害,女演员林梦吟一下飞机就发起了高烧,不得不去医院输液退烧。大多数演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失眠等症状。
《绳技》演员方斌首场表演完毕,坐在更衣的帐篷里喘粗气,大运动量的奔跑、翻腾,让这个从未到过高原的小伙子消耗了大量氧气。福建省杂技团副团长严清阳赶紧递上氧气包,让他吸上几口氧气,缓解一下。在首场演出中,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的杂技运动员几乎都靠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的症状。尽管饱受高原反应之苦,但在演出的过程中,所有演员都全身心投入,表演不打一丝折扣。
8月19日至22日,福建团带着行李和道具,陆续在林芝县、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依乡、米林县等地演出4场。同时,重庆团启程前往山南地区,在扎囊县、乃东县、琼结县演出3场,返回拉萨后,在堆龙德庆县演出一场。由于演出时间紧,演员们几乎都是在车上化妆。
交融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等因素,内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成果相对独立于固定区域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内地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深,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对内地近年来文化建设的详细情况和成果了解不够,因此,文化交流成为‘边疆行’的主要目的。”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介绍“边疆行”的初衷时如是说。
重庆志愿者表演的歌舞《三峡的小雨》、《麻辣乖幺妹》,把浓郁的三峡风情带到了演出现场。作为回礼,扎囊县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演出了歌舞《卓舞》、《果谐》,琼结县演出了歌舞《羊皮袄》、《朗玛》等,也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藏族原生态艺术的奇特魅力。
在此行的演出当中,魔术和滑稽杂技成为互动性最好的节目。在扎囊县,当重庆(万州)三峡杂技艺术团的魔术师楼雅用一叠纸变出一叠百元大钞时,底下的藏族观众发出了“哇”的感叹声,顿时掌声雷动。魔术师又从观众席中把藏族民间艺人强久请上舞台,两人各执一块丝绸,分别用剪刀剪掉一块,强久的丝绸中央破了一个大洞,魔术师的丝绸却丝毫无损。观众不禁发出了愉快的笑声。
重庆(万州)三峡杂技艺术团的副团长谢辉表演的滑稽杂技《飞技》是他2004年在美国学的。这个节目是在滑稽剧中加入杂技的元素,不需要语言,完全靠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很适合在跨文化语境中演出。当谢辉装扮成一个大鼻子、红嘴唇的小丑,穿着宽大的条纹裤子,带着一顶尖帽子,笨拙地走上场时,孩子们就乐开了花。他拿出一个长40厘米、用特殊木材制作的十字架,把它弯曲到一定角度,然后抛到空中,十字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乖乖地回到他的手中。在扎囊县演出的那天,天公不作美,风很大,表演老是失败,小丑无可奈何的表情同样让观众们笑得直不起腰。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的名字叫中国。”在乃东县,重庆(万州)三峡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刘敬将这首《一个妈妈的女儿》深情演绎,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表达了重庆人民与西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我们的节目中,重庆特色、三峡特色与藏族特色相融合,既保持了新鲜感,又增加了亲切感。我们希望与藏族同胞实现平等的相互交流。”董正说。
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重庆和福建的文化志愿者把笑声和欢乐送到了西藏的城市和农村。一直陪同演出的尼玛对这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是一项形式新颖、群众受益广泛的文化活动。” 他表示,此行也让西藏自治区文化系统的干部很受启发,“这次的杂技、魔术等演出形式很受欢迎,我们也将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据悉,本次“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以“大舞台”为主,在10月,重庆和福建的文化志愿者还将邀请西藏的文化工作者到内地接受“大讲堂”的培训,主要学习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与使用、“非遗”的保护与管理、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并参观重庆和福建的文化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