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唐卡博览会上展出作品 摄影:陈沸宇 李宁

第三届国际唐卡博览会上展出作品

        几年前,记者在“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采访时了解到:在热贡艺术从业人数明显增长的同时,人才的整体艺术水平尤其是较年青一代艺人的艺术水平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少专家学者对此问题也很担忧,并把其称为繁荣背后的严重危机。

  金秋八月,记者再次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在这4年多里,为了这朵“民族文化艺术奇葩”的永久传承与繁荣,这个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正通过各种措施在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一页正在翻开……

  多方式传承民族艺术:师徒制依然是热贡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但学院、培训班等现代传承方式正在迅速扩展,学习的年限正在延长。

  目前,黄南州同仁县周围从事热贡艺术的约3000多人,主要集中在吾屯上庄、吾屯下庄、年都乎等5个村庄。这些艺人大都是传统“师徒制”的产物。据前几年调查,过去的师徒制一般学成需要10至12年甚至更长时间,但眼下的年限已缩短为七八年或更短,结果导致了艺人基本功欠缺的状况,在绘画上具体表现为素描不过关,也掌握不了透视比例,更难以谈上对人物内涵的把握等。   目前,这种窘况正在得到改变。在位于吾屯下庄的“吾屯雪域艺术中心”,记者见到了十几个正在画唐卡的画徒,其中一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小阿卡尼玛已在这里学了8年,还没毕业,而其兄智毕达杰已在这里学了13年,现仍在扎西尖措、曲智兄弟的门下继续学习。曲智说,从1989年至今,他总共带了156个弟子,毕业了58个,有十几个崭露头角。曲智介绍到,悟性好的孩子学成也需7年时间,低于这个时间的学生作画时脑子里没个概念和底片,既打不了底稿,更谈不上创新了。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的家里,也有十几个学习画唐卡的孩子。西合道先生讲到,他先后带出了约40名徒弟,时间有长有短,但他希望孩子们能够专心地多学几年,尤其那些是年龄小、家庭环境比较好的。他说,在他这里学得最长的也已达到10多年,还有几个在七八年以上。他说,学习时间短的话,基本功不扎实不说,更难以掌握给佛像开眼、颜料的制作和调配等具体技艺。位于隆务河畔的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于2005年,学制3年,如今已培养了450名学生。副校长马成喜告诉记者,学习热贡艺术的学生逐步增多,这些学生来自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等各个藏区。他说,这是有别于传统师徒制的现代教育培训方式,学生们在这里除学习热贡艺术等专业课外,还要学习语文、藏语、佛教历史、英语等基础课程。马成喜讲到,明年3月这里将要办起热贡艺术专科班,以满足更高层次学习的要求。

  “相比以前,更多的人都已经意识到热贡艺术的旺盛生命力在于艺人的高超的水平。” 黄南州文体局副局长卡泽加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很多年青的热贡艺人正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参加培训等各种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政府也在积极鼓励民间工匠广带学徒、传授技艺,同时还进行重点培养和推介,使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热贡艺术工匠能够脱颖而出。

  规范唐卡制作和销售市场:针对市场上唐卡作品水平参差不起、以次充好等问题,黄南州出台了系列措施并受到了较好效果。

  唐卡是热贡艺术品的集中代表,是黄南州的“名片”,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并纷纷购买。但因同仁热贡艺术品大多由农户自主创作、销售,再加上不少外地游客对热贡艺术品鉴赏缺乏必要的知识,故许多次品卖出的价格往往高于一些精品,损坏了整个市场的声誉并扭曲了艺术健康发展的方向。黄南州对这些问题极其重视并采取了系列举措。

  为提高热贡艺术产品的质量、促进就业者继续提高技艺等,2006年秋,同仁县成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站长黄永刚讲到,技能鉴定分初、中、高三级考试题库, 考试分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测试结果作为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拉开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管理部门可根据级别不同对其作品进行评价。他说,截至目前,同仁县已有1613人在该站进行了考试鉴定,其中过关的有1269名。

  2007年下半年,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热贡唐卡》地方标准。这是我国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不仅规定了热贡唐卡制作的原材料、画布处理、绘制工艺技法等,还规定了制作唐卡所需要的颜料及配制,唐卡的分类、分级以及内在质量要求、外观质量要求等。同年,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还将80多块写有“热贡艺人之家”的牌子挂在了经鉴定考试合格的艺人家大门上。协会对这些人家进行动态管理,每3至5年重新评选一次,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2008年,同仁县热工唐卡鉴定中心成立,鉴定成员分别由当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担任,鉴定内容包括作品规格、主要原料、工艺等级等。中心成立后,运用广播、电视等多方手段在隆务地区的11个乡镇宣传“规范热贡唐卡质量鉴定的通知”,以做到家喻户晓。至今,该中心鉴定的作品已近3000幅。鉴定中心主任桑杰本讲道,唐卡鉴定的最难点是如何区分包括矿物、广告色等各种颜料,目前他们主要凭眼睛和以往的经验。他说,若有关方面能支持一台现代仪器的话,他们的效率会大为提高,结果也更具有权威性。

  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热贡艺术产业化发展迅速,但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问题关于将是一个长远的动态话题。

  近年来,以唐卡为重心的热贡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同仁县的热贡艺人约有900名,2006年时达2000多名,而如今已超过3000人。去年,同仁县热贡艺术品销售额近3000万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在全县农牧民年收入中,热贡艺术收入超过20%。目前,黄南州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到90余家,“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热工艺术品公司已达13家, 以唐卡绘画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连接正在形成。产业化的良好局面不仅使农牧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也使热贡艺术从过去以佛教为中心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著名画家曲智讲道,他经常到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绘画,但绘画内容超出了佛教,他绘过代表汉地传统文化的关公画像、三国演义、二十四孝图等,还有人绘过现实题材。位于吾屯上庄的黄南州热贡画院的办公室主任龙措讲到,他们这里每年都有从北京、浙江等地来学习热贡绘画技巧的美院学生,其实要来的人远非现在的数量,关键是眼下接待能力有限。

  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幕刚刚拉开。前不久,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使热贡艺术的发展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了解,此次启动的项目包括黄南州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及其文化广场、热贡文化园区、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维修保护等12大项目,总投资84亿多元。这一试验区的设立也将继续探索发掘热贡艺术的文化、商业价值。根据规划,到2015年,实验区从事热贡文化产业的人员将达到5万人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0亿元,旅游人数达到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

  在发展中该如何保护?最近,在黄南州召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论坛上,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建议道,对热贡文化应重点保护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他说,对于文化资源不能一味地开发,不能片面理解文化资源发展,不能单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应该坚持整体性保护的理念,注意热贡文化生态保护,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方式实现保护性的传承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亚荪讲道,在国家、青海黄南州当地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热贡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对于藏区、青海当地的热贡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热贡文化产业一定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她说,一方面可以在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原汁原味传统技艺的同时,另一方面可通过不断的创新使热贡文化发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链接:藏语把位居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中游的同仁县称作“热贡”,意为充满希望的金色谷地。热贡艺术泛指同仁境内藏传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艺术总称,包括产生于同仁文化带的建筑、佛塔、唐卡(藏语,意为藏地的卷轴绘画)、堆绣、酥油花、泥塑、木雕、石刻、音乐舞蹈、藏族戏剧和民风民俗等。该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热贡艺术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

  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热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2006年,热贡艺术等四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以热贡艺术为核心和精髓的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挂牌;

  2009年,热贡艺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8月23日,青海省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目前,黄南州已拥有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热贡艺术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