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为期五天的藏传佛教高级学衔辩经、讲经考试在京拉开帷幕。据介绍,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第六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班的13名学员将参加本届考试。
这13名学员,分别来自西藏、青海、四川三地,其中,宁玛派4名,噶举派5名、萨迦派4名。
三个教派的考试在不同地点的同一时间内进行。每个考场都在5名考评委员和1名监考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在这五天中,每个考场将分别对“五部大论”进行“一天一部论”。
宁玛派考场外观 摄影:鹤喆
宁玛派考场内部 摄影:鹤喆
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是僧人们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
在阳光中走来的考僧 摄影:鹤喆
考僧在场外等候 摄影:鹤喆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僧人头上或额前。
拍手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同时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用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的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僧人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而拍手还可以表示对错,两掌相击,并发出声响,是表示对的意思,而以手背击掌,则表示错。
辩经动作慢镜头 摄影:鹤喆(制作:田小一)
辩经时,全体僧人身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分为一对一、一对数位、数位对一位,以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可以是任何关于佛法的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辩者必须不加思索地马上回答。在辩经比较深入的时候,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的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
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喝倒彩,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有时在世俗辩论中,辩者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气势逼人的声威以及各种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激烈辩论的现场 摄影:鹤喆
考评官也忍不住要参与几句 摄影:鹤喆
考评官书写意见 摄影:鹤喆
不是每个僧侣都可以参加辩经的。
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
教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出立格西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岁。年轻僧人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
走出考场的僧侣 摄影:鹤喆
在场外继续切磋的僧侣 摄影:鹤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