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次仁

  在中国登山界,人们都亲昵地直呼他为“校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种不带姓氏的称谓,意味着尊敬、信赖和唯一。诚然,这位39岁的康巴汉子无愧于这样的评价。

  1989年,当他在22岁以一名优秀的射箭运动员退役的时候,他并没有接受母亲的安排去教育系统做一名可能同样出色的老师,而是主动要求进入西藏登山协会。由于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外语水平,他先后担任了翻译官和登山联络官。在珠峰、卓奥友峰以及希夏邦马峰度过的10年奔波岁月中,他在茫茫雪域高原找回了本民族的自信和优越感:在高海拔登山运动中,藏民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和自然资源。

  这种自信和优越感很快融入到了现实的工作中,他开始思索如何训练藏族的年轻人成为优秀的高山向导和协作,以此打破夏尔巴在喜马拉雅地区独断天下的格局。在最初的日子里,资金和人才的缺乏一度让梦想成为空中楼阁,但他一直努力寻找机会,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举办了两个小型的翻译官培训班并获得成功。1998年,在陪同OZARK公司老板汉斯先生前往卓奥友考察西藏登山及户外用品市场的时候,他与后者详细谈到上面的想法。汉斯在看到中国户外市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深深地折服于他的能干和执着,这位精明而热情的瑞士人当即在大本营拿出了笔记本,开始盘算在西藏成立一个登山培训机构的费用。一年之后的3月1日,在OZARK公司以及西藏登山协会的支持下,西藏登山学校破壳而出。至此,太阳的光芒开始跃出漫长的地平线,焕发出灿烂的霞光。

  招收第一批学员的时候,学校只有租借过来的几间简陋的平房,授课的老师也出自他的朋友,并且工作没有报酬,学员的服装及装备完全由自己经营的户外用品及装备店提供。经过两年系统的培训,第一批学员顺利毕业。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2001年,国内从事登山探险服务的公司不足以消化那些身怀绝技而且雄心勃勃的毕业生。为了让他们学有所用,同时实现当年的梦想,他决定成立自己的登山探险公司。于是,以山神的眼睛为标识的西藏圣山探险横空出世,开始进入登山者的视线。

  2001年的时候,夏尔巴依旧是喜马拉雅地区的优等生,他们是外国人进藏登山时的首选,初出茅庐的藏族向导并没有得到登山者的青睐。于是,他借夏尔巴向导公司的经验,开始在公司的服务理念、市场运作、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圣山探险的向导们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的大型登山活动和罗塞尔等国际知名的登山队伍中,为他们提供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高山服务。四年之后,圣山探险终于如愿坐上了通往喜马拉雅山区的班车,开始在中国以及世界的登山舞台上开拓自己的领地。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那些在雪山上生龙活虎的高山向导,大部分来自定日、聂拉木一带的农牧地区。高海拔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了他们成为一名高山向导的先天条件,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他们入选的原因。作为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人,他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走出狭隘而落后的山区,以登山的方式走向广阔而精彩的世界,并以此带来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改变藏族地区贫苦落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