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洞口已被泥土掩埋大半


文物普查人员深入古墓洞内采集资料

近日,四川省平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木皮藏族乡境内一处山崖上,发现一座古墓。据初步判断,这处奇特的墓葬为崖墓,可能开凿于清代晚期,在平武境内尚属首次发现。

发现:崖壁上出现奇特古墓

古墓位于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木皮组一斜坡上,为人工在石壁上开凿而成,当地人称为“石坟”。该墓呈梯形状、拱形顶、内宽外窄。经测量,墓高2米、深3.5米、前端宽1.8米、后端宽3.2米。古墓洞口被泥土掩埋了一半,封门石已不在,洞口不大,需弯腰才能进去,洞里相当宽敞,放置了两具棺材,早已损毁,还能看到墓葬主人的头盖骨以及穿的衣服。两具棺木并排放置,左侧为男棺,从现存骨架观察,男主人双手抱在胸前。右侧为女棺,棺木底部已腐朽,服饰尚能看清。

每具棺木下分别有两块方形石礅,用来支垫棺木以防潮。四壁有5厘米宽的排水沟,环绕崖墓一周。这种排水沟独具特色,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崖墓为凿子等器物开凿而成,工程非常艰巨,难度相当大,至今可清晰地看到开凿的痕迹。由于该墓早已被盗,文物普查人员未在墓内发现陪葬物品。

距墓葬封门石一米处,有两块仿木结构庑殿顶碑,碑顶已损毁,现只残留碑帽,未能留下文字,墓内也未发现文字资料,因此,古墓建立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切考证。文物普查人员从该墓葬的棺木、服饰等推断,此墓可能为清代晚期墓葬。

传说:开凿崖墓时跑出两只金蟾

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墓冢主人的后人为工作人员讲述了相关传说。相传很多年前,唐氏先人请来高人相中了这处地方作为墓地。据传此处是龙脉宝地,而开凿崖墓的地方则是龙的一只爪。开凿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发现里面石质较硬,并有一包。高人告诉唐家先人不能再开凿,因为那是龙脉。但主人感觉有包不好看,坚持让石匠凿开了。凿开的石包里出现一塘水,并有两只金蟾。金蟾很快顺坡跳了下去,石匠跟在后面追,但哪里还追得上?两只金蟾一只跑到不远处的坝子里,一只跑进了附近一棵古树里,都再未出现。由于破坏了龙脉,经历几代人后,唐氏家族再未达到原有的兴盛。

疑问:平武山区为何出现崖墓

这处古墓是一个特别的墓葬。根据古墓建于崖石上、为人工开凿,以及古墓形状、结构、建筑风格等特色,文物普查人员初步判断,这处古墓为崖墓。据介绍,崖墓为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但这处墓葬又有与崖墓不同的特色:一般崖墓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飞檐,有的在门旁还雕有门阙,而发现的这处墓葬则没有;该墓封门石未像宋代崖墓采用石质仿木构,直接用封门石封门;另外,这处墓葬仿木构的碑离墓冢有一米之远。因此,该处墓葬到底是不是属于崖墓范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该墓还给文物工作者带来了几点疑问:

一:四川地区在东汉至六朝时期流行崖墓,崖墓在宋代时期也大量出现。平武山区的汉族群众基本采用土葬方式,藏族群众在古时有天葬和火葬的习俗,但采用崖葬的方式则十分罕见,且开凿崖墓工程极为艰巨。唐氏家族先人为何要舍易求难,采用崖葬这一独特的方式?文物工作者推测,可能是墓冢主人想以这种方式更好地保护棺木。

二:据初步判断,该墓可能为清代晚期墓葬,但由于墓葬遭毁坏,未发现有价值实物,确切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在清代时期,崖墓已较为少见,为何会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平武山区出现?文物工作者推断,这处古墓和宋代崖墓有相似之处,古墓的开凿时间也有可能提前到若干年前,不排除为前人开凿、后人再埋葬于此的可能。

据介绍,该类型墓葬在平武属首次发现,对研究平武古时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丧葬风俗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文物工作者表示,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发现的实物等资料,对墓葬类型、开凿时间等进行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