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许建初和他的团队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温度和降水对青藏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影响,发现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这一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生态学杂志》上。

在科研学者的眼中,青藏高原不仅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也是必须了解的一个地方。因为这里有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而且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建初说,青藏高原是亚洲高地的核心地带。气候变化在亚洲高地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全球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高海拔地方的升温效应,例如,全球平均升高气温0.7℃,这里大部分地区超过了1.4℃。也就是说,海拔越高,温度升高越多。整个亚洲高地还是亚洲的水塔,亚洲的十大江河也都起源于此。我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将近15亿人口是靠着亚洲水塔生存的。而气候变化会影响到这个水塔的整个功能。此外,青藏高原的动植物区系还比较年轻,因为它们是在喜马拉雅隆起后产生的,而且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很多特有的新的物种。但在这种极端环境的气候变化下,这些特有物种也最脆弱、最敏感,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程度更高。我们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数据资料,其中的气象资料都得益于气象台站。

  许建初说,我们正通过遥感技术,观察草地生态系统返青和枯黄时间的长短,监测当地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监测高原湿地消长评估对水资源的影响,从而分析当地生态环境变化。从植被覆盖角度看,中部和西北部植被趋于退化,而东南部植被的状况在改善。植被带发生了推移。由于冻融和沙漠化,部分区域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我们担心,湿地退化可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发生,这样的变化会使植物死亡,固定在这里的碳就会被大量释放。气候变化对局部也有积极的作用,喜马拉雅山东部、青藏高原东部的降水增加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地方雨量减少了。这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种不确定性,知道哪里的雨量增加、哪里减少,就可以主动去适应这种变化,进行预警,从而提前调整农牧业等产业结构。人们总认为青藏高原贫瘠、荒凉。然而,南亚印度洋季风将水湿气和热量沿雅鲁藏布江峡谷带进喜马拉雅东部。大量的水汽和多样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这里单位面积的生物多样性密度比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还高。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印象总是没有人烟。但我们发现,其实青藏高原每个地方都有人的脚印,即使是所谓的藏北“无人区”,也有游牧民族在那里生活。当地的少数民族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有着很好的适应能力和管理方法,这都是我们适应气候变化的宝贵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