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科考队在青海湖畔野外考察(上图);江西沟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右下图)
青藏高原在过去数百万年以来强烈抬升,隆起为全球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造就了全球中纬度面积最为庞大、独一无二的极端高原气候;对人类来说,登上高原,不仅需要征服海拔4000米的地形障碍,更重要的是要战胜高原极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的极大挑战。高原自然条件严酷,是人类活动的限制因素。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登上高原,最早是在何时、何地登上高原?
人类登上青藏高原时间有待探寻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根据青藏高原发现的打制石器的形态特征,按照石器类型学推测这些石器应属于旧石器晚期人类工具,提出在旧石器晚期,大约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人类登上了青藏高原。但是由于发现的这些石器零乱地分散在高原不同区域,研究者未能找到人类首先从何处进入高原的线索,也无法解释驱动人类登上高原的动机与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广泛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遗迹中的细石器和打制石器工具,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在高原活动,但是这些遗迹大都直接暴露在地表,缺乏有序的地层关系,年代很难确定。只有个别遗迹存在地层关系,例如青海省海西州的小柴旦湖畔,及西藏色林错湖畔的人类遗迹,根据石器特征及遗迹的地貌,科学家推测这些遗迹的年代大概在3万多年前。但是根据石器类型学特征进行断代或者推测年代,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为打制石器产生在旧石器时代,但其使用时间跨度很大,即使到了青铜时代,某些地区仍在使用打制石器,尤其是细石器。因此,高原打制石器遗迹普遍存在难以获得准确年代的问题。对于上述地区的人类活动年代存在很大争议,使得人类最早何时登上高原这一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江西沟遗迹的狩猎采集者
进入21世纪,研究手段不断改进,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中美科学家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沟发现一处人类活动遗迹,地层层位关系明确,不仅有出土石器,还发现了火塘等古人类活动遗迹,碳十四测年表明遗迹炭屑产生时间为距今14700多年,这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发现的最早、最准确的人类活动遗存。这就初步回答了人类最早何时、何地登上高原的问题,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最早人类登上高原应该在14700年前,人类首先到达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3000米左右的青海湖盆地地区。在随后的时间里,人类进一步向更高海拔的高原进军,最终完成了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征服。
根据研究,江西沟遗迹中发现一些动物碎骨,说明这些最初踏上高原的勇敢者是捕食羚羊等中小型哺乳动物的狩猎者,遗迹规模不大,仅限于面积不大的火塘,这又说明最初进入高原者是数量有限的一群狩猎采集者。据推测,该处遗迹活动人数不超过10人;较薄的堆积,说明他们处于迁徙状态,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定居点,推测这群征服者可能在这里度过两三天,随即前往他处。
最早征服者文化与华北旧石器文化关系密切
最早的征服者从何而来,发现的石器特征提供了线索。细石核、石片、石叶等石器工具与毗邻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华北旧石器特征基本一致,暗示最早征服者文化与华北旧石器文化渊源密切。因此,笔者推测黄土高原的狩猎者沿着黄河河谷进入高原,并扩散至整个青藏高原。
人类在14700年前登上高原,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在地球历史上,距今24000年至18000年间是一次典型的极端干冷的冰期,称为末次冰期盛期。那时高原植被严重退化,青海湖等广阔湖泊严重萎缩;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发育有荒漠灌丛,形成沙漠,并大规模扩张;而在祁连山东段、河湟谷地等地,多年冻土的下界下降到2200—2400米左右,较现代下降1200—1400米;整个高原冻土大大扩张,较现代多40%左右;冰川雪线也在祁连山东段、日月山、拉脊山一带下降至3800—4200米,高原冰川面积是现在的7.5倍。
大约从16000年前,末次冰期盛期结束,全球气候开始转暖,科学界把这一阶段称为末次冰消期。在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气温明显回升,降水有较大增长,植被状况迅速转好,先前的荒漠开始逐渐被草原代替,冰川消融、冻土退化,古土壤开始发育,高原上春天逐渐来到,开始呈现勃勃生机,但当时的气候与环境同今天相比,仍然严酷。高原解冻,万物复苏,也吸引了高原周边地区野生动物向高原觅食,较低海拔黄土高原狩猎者追随猎物也登上高原,揭开了人类进入高原的序幕。
其二,在旧石器晚期,人类的行为模式开始发生改变。此前人类从事集食行为,即外出将狩猎采集的食物带回洞穴或住地消费,在晚期演变为觅食者,即他们居无定所,游荡式地寻找食物,常常为寻觅猎物进行长距离的跟踪与捕食。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时期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细石器技术的产生,使得工具携带更方便,适于长距离迁移,而更锋利的石器为捕捉猎物提供了便利。
因此,人类在14700年前登上青藏高原,并非偶然。当然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历程复杂、艰辛而曲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还只是初步的。人类登上青藏高原的漫长历程,体现了人类自身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光辉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