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西北,衢江水绕城而过,这是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的重要源头;向西4000多公里,那曲河蜿蜒流淌,滋养着藏北草原,这是西南大河——怒江的源头。

       46岁的医生姜方正,自衢江畔来,现常年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为藏族同胞治疗眼疾。自1995年对口援藏以来,共有7批340名像姜方正这样的浙江援藏干部人才,肩负重托前往那曲,全心全意为“第二故乡”挥洒汗水。据统计,20年来,浙江投入的援藏资金超20亿元,相当于那曲地区2000年GDP的近20倍。

       国庆前夕,浙江在线记者赶赴西藏那曲实地采访,为你讲述这个雪域高原上的浙江故事。

       浙江援藏干部、衢州市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姜方正

       在那曲做一次白内障手术

       耗费的体力相当于在平原做十次

       46岁的姜方正是今年4月来到那曲的,这位衢州市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说,他去年报名援藏时,老母亲根本不同意他走,“我弟弟姜方锋19岁就染病去世了,老母亲一直担心我再出什么事。而且有个到过那曲的好朋友跟我说,那里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给100万他都不会再去”。

        “可我既然选择了,也就不后悔”,可姜方正没想到,他在出发前最后一次送女儿上学时,看到女儿单薄的小背影,“在车里突然就哭了,眼泪止都止不住,我都不敢回家跟老母亲道别,2个多钟头后情绪才好了一些。”

       从海拔67米的衢州,一下子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一直为别人瞧病的姜方正,自己却成了病人,他皱着眉头,比划着说,那时“气喘不止、心口冒汗、头晕目眩”,可这位穿着白大褂的病号偏偏遇上了急诊。

       一个藏族小孩的眼睛不小心被小伙伴用铅笔捅伤,有失明的危险,藏族医生米玛卓玛赶忙来找他, “按规定,本来报到后还可以适应一段时间再上班,可情况紧急,管不了高反,我马上去了医院。”本来就缺氧的厉害,做手术又要屏气集中注意力,姜方正强打者精神,终于帮孩子保住了眼睛。

       “那个藏族阿妈知道孩子眼睛保住后,很激动地跑过来,弓着腰拉起我的手放在她的额头上,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后来,姜方正才知道,这是藏族同胞致谢的最高礼节之一,“我的心被震撼到了,从这以后,我就暗下决心,要竭尽全力,为他们带来光明.”

       高原的自然环境让人很难集中注意力。“氧气不足,又睡不好,累的只想睡觉,所以不逼自己一把就很难做出成绩。”高原上紫外线特别强,藏族同胞白内障患病率高,这才是姜方正工作的重点。

        “姜医生把内地主流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首次引入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而且那曲条件这么差,真不敢想他是怎么把这件事做成的。”姜方正的同事兼助手,藏族医生米玛卓玛说,这种手术在那曲做一次耗费的体力,相当于在平原做十次。

        “才来了5个多月,急性子的姜医生已经帮助46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其中包括一位70多岁的牧民。手术后,他第一次看见了经书。”米玛卓玛说,藏民们都把姜医生当作“活佛”来看,见到他会双手合十,用藏语说“哈洁切”,这是感谢的意思。

       姜方正信心十足地说,在浙江援藏指挥部的支持下,他们已经成立高原地区首个防盲治盲指导中心,将花3年时间,完成对那曲地区所有眼病的筛查,以及藏族医生的轮训,即便他走了,十年之内,现在那曲地区的眼科,也一定能达到西藏一流水平。

叶国栋和藏族同胞合影

       种不活一棵树的那曲

       成为浙江援藏干部们的“第二故乡”

       此次浙江援藏人才中,医生有9人,分散在儿科、放射科、眼科等多种科室。在浙江援藏指挥部“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下,他们给藏民治病的同时,还亲手指导藏族医生,并为他们提供来浙江进修的机会。

        “明年援藏就结束了,可我有机会还是想来看看,那曲,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姜方正动情地说。

       与姜医生一样,初到西藏采访的浙江在线记者,也遭遇了“高反”,这种痛苦,是浙江援藏干部们人人必过的一关。

       很多西藏旅游攻略都说,“高反”不可怕,难受几天就好了。可实际上,援藏跟旅游是两码事,长期氧气稀薄的高原工作,人的身体很容易出毛病,头痛、心悸、胸闷、失眠、恶心、乏力等更是司空见惯。姜方正说,每个援藏同志身上必备两盒药,一是速效救心丸,另一盒是复方丹参滴丸。

       援藏干部葛海龙说,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那么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就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它的面积有4个浙江省那么大,可人口数量却只有44万人,只相当于杭州的5%。

       那曲条件有多艰苦?今年1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追忆了自己援藏期间所见所闻时说,那曲的生态多么恶劣,就说种不活一棵树,最后奖励谁种活一棵树,先是几千块钱奖励,我去那一年已经涨到十万块钱,但是还没有人拿到这个奖金。

       在“上那曲”的青藏公路上,不到5个小时车程中,窗外相继上演了大风、低温、下雨、雨夹雪,而4000余公里外的杭州,此时还是夏天。“高反”的记者在迷迷糊糊中听到藏族司机噶扎师傅说“这里的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氧气又少,气压又低,你们浙江来的援藏干部太不容易了。”

       这次采访,记者只需要在那曲待上一两天,可55名浙江第七批援藏同志,却要常年累月驻扎在这里,他们是怎么“撑”过来的?

       援藏干部叶国栋给了记者一个答案,他说“援藏指挥部的墙上挂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大字,这两年,大家都是这样子走过来的。”

       他是宁波象山县西周镇副镇长,现在担任那曲比如县住建局副局长,这位刚满40岁的汉子,看上去有些虚弱,语速缓慢,黝黑的脸上挂着两片不太明显的“高原红”,他说,援藏两年多,现在还是睡不好,记忆力明显下降,听力和视力也不如以前,有时候身上还很酸软,但是,既然来了,就不能得过且过,总要为藏民们做点事情。

       望着同一个月亮

       我和远在浙江家人的心也在一起了

       “我主要分管援藏项目建设”,叶国栋说,以前比如县缺乏建设项目的管理经验,现在浙江的干部过来帮忙梳理思路,还带来了项目资金。越来越多的内地公司开始愿意来比如来投资,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哪怕明年我们走了,经验还在,这里的建设也能良性循环。

       今年,中秋和国庆连在了一起,在叶国栋记忆中,援藏以来的两个中秋节从来没和家人团圆过。“以前过节没网,女儿和老婆在浙江看月亮,我只能在西藏看,同一个月亮,心也就在一起了”,今年刚通了网络,可以随时视频聊天。“不过,说实话,对我来说,过不过中秋都一样”。

       短短3天的采访中,记者读到了援藏干部太多的不易,更见证了他们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交出的“成绩单”。

       据统计,援藏2年来,他们共实施规划项目100余个,涉及援藏资金5.5亿元,已落地投资2.04亿元。同时,依靠内地支持,争取计划外各类援藏捐赠逾6000万元。安排那曲地区1150人次的基层干部和卫生人员、教师、政法干警等各行各业人员到浙江培训学习。

       正是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干部的帮助下,那曲地区已经大大变样,如今的那曲,浙江”,是一个流行词。它不仅意味着甲岗水电站、浙江小区、浙江中学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那曲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改变——

       浙江援藏指挥部指挥长李华对浙江在线记者说,“援藏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我们援藏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短暂的,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尽可能地离这个目标近一些,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