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科研所农作物种质资源室工作的廖文华自去年4月到中国农科院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交流后,现在工作起来信心更足了,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把握起来心里也更有谱了。

  这样的变化,是从中直机关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开始的。

  2013年7月,中直机关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在迅速了解情况后,担任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的曹永生发现,在西藏农牧业发展中,人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而短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他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沟通协调,在中短期为我区农牧业发展培养人才。

  2013年,在中国农科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农科院和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签署《中国农科院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共同培养西藏农牧科技人才百人计划(2015—2020年)》,每年为我区培养20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科技支撑人员,同时每年在拉萨市举办一期50人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区县级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培养在职人员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每年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0—30人。

  廖文华正是参加了中国农科院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共同培养西藏农牧科技人才百人计划(2015—2020年),在中国农科院学习到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种质资源的接纳,种子的含水量、发芽率测定,种质的包装、入库保存等专业知识。

  3个月的学习时间不长,但让廖文华对自己在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时心里踏实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专业知识,我们对这方面内容知之甚少。现在,我们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利用都有了科学的判断。通过分析具体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出种子的发芽率等等,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繁殖、更新种质资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他这样向记者说起自己在中国农科院学习归来的收获。

  廖文华还告诉记者,这样的培训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并不少见,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止农作物种质资源,还有蔬菜、畜牧、牧草、资源环境等。他也相信,这样的培训对开展农牧业科研项目大有帮助。

  在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通过援藏力量开展的各种农牧科技人才培训一直在继续。另外,曹永生也在招收研究生,指导、培养我区在职农牧科技人员,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对于自己的援藏工作,曹永生做了一个种子的比喻,说:“在我区农牧业发展之路上,援藏干部为培养西藏的农牧科技人才出力,与西藏农牧专业人员一道构建研究平台、完善学科体系、创新农牧科技,一定能像种子一样为西藏农牧业发展培养出茁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