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珺(右)和购唐卡的游客(图片由本人提供)

   

李业丰(右)和游客合影(图由本人提供)

 援藏导游朱珺:

       开家唐卡店也推介海南

       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旁的彤杰林路上,一块雪域风格的招牌,相信对每一位海南进藏导游来说都不会陌生。“那若唐卡”,这家自2005年开业至今已经十年的唐卡店,是海南首批援藏导游之一朱珺,在这雪域大地落户安的“家”。

       援藏后在拉萨开了唐卡店

       最爱向顾客推荐海南

       这间不宽敞的店铺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唐卡,如同一间展览馆。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不买也值得进去参观,可能会看到师傅或学生在制作的过程。”在百度里搜索“那若唐卡”,不难找到类似游客极力推荐的言语。

  “我从援藏接触唐卡开始,就有一个心愿,把精美的唐卡艺术介绍给内地汉族人。这么美好的唐卡只有外国人知道和收藏,好东西都被老外买走了,可惜!所以我坚持做唐卡,现在越来越多的汉族朋友了解唐卡收藏欣赏唐卡,全国各地都有唐卡迷,这让我欣喜。有些买唐卡的顾客成了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甚至听我的建议,跑到海口买房了。”谈起唐卡,40岁出头的朱珺不乏赞美的言语,激情仿佛顿时被点燃。

  由于朱珺在西藏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很多海南进藏的导游,都喜欢到朱珺的小店向其取经。而那间小店,也成了朱珺向顾客推荐海南的小窗口,正在成为琼藏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小去处。

       白天当导游晚上当“护士”

       曾一度难捱高原反应

       朱珺是安徽人,在海口定居。她与唐卡的结缘,与其援藏导游经历有关。她从2003年起,连续两年代表海南导游援藏。

       “刚开始进藏的前几天,高原反应很强烈,头痛、失眠,下楼甚至连楼梯都看不清。”尽管朱珺对发生高原反应有过心理准备,但是她没有想到会这么强烈,“感觉自己人都活不下去了,还怎么工作?”当时,朱珺甚至认为,自己如果再这样下去,只能打退堂鼓。好在几天后,高原反应的症状逐渐消失,她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朱珺仍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西藏带团时遇到的情形。那是一个来自北京的散客团,在这个团中有一名年纪稍大的旅客吴女士,高原反应最为强烈,是从飞机场一路吸氧回到拉萨的。该旅客身材较胖,又患高血压、糖尿病,按理说不适于进藏,可是她为了陪伴女儿,不惜冒险。在到达海拔更高的日额则后,吴女士直接被送到医院治疗了。

       白天朱珺带着旅客参观景点,晚上要去照顾该旅客,并接回旅店。这样的经历,当时朱珺以为只是一个例外,后来她的带团经历证明,几乎每次都有团员顶不住被送到医院,于是,朱珺白天当导游,晚上还得兼职做“护士”。

       工作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希望我援藏有持续的成绩”

       在西藏当导游相比于海南要辛苦很多,但这种辛苦也让朱珺收获了额外的精神食粮。她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很多游客游藏后感慨地说西藏净化了人的心灵,让人变“好”了,变高尚了,变得热爱生命了。对我来说,西藏永远是慈祥又睿智的亲人,提醒我感激并珍惜生活,提醒我一个人可以活得简朴而美好。那些艰苦、狼狈、风餐露宿甚至望而生畏的旅途,现在都成为弥足珍贵的快乐和支撑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朱珺的这种感悟,也给她描绘出一条全新的人生轨迹。2003年8月的一天,朱珺带团游览拉萨色拉寺时,为眼前的唐卡着迷,“我第一次看到画工如此精细美妙的作品,太美了。”朱珺称,当时进藏交通不方便,内地的游客相对较少,因为西藏旅游的费用甚至比出国旅游还贵。那时很多买唐卡的都是外国人,甚至店铺标识介绍都是用英语,当时她就萌生了要把唐卡介绍给内地游客的想法。

       在2003年度的援藏导游中,因为优秀的工作表现,朱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援藏导游员西藏自治区先进个人”。这一年援藏导游工作的结束,对于朱珺而言并不是与西藏的告别,而是一个开始。2004年她再次成为一名援藏导游,2005年,她在拉萨开起了一家唐卡店,以别样的方式持续做着她“援藏导游”的工作,“说句‘大话’,我希望我援藏有持续的成绩。”

       援藏导游李业丰:

       难忘带外国游客

       徒步去“转山” 

       西藏美丽的自然环境,让许多人倾倒、向往,但是对于一名导游而言,特别是来自外省的援藏导游,因为高原缺氧,他们的工作要比在平原地区艰难许多。“那种辛苦没去过西藏很难理解,就算在平地走路,人也会上气不接下气。”连续两年代表海南导游援藏的李业丰感触很深。有一次,他带一个外国团的“转山”之旅,更是让他整个脸都脱了一层皮。这段经历,虽已经过去近五年,李业丰仍然记忆犹新。

       “转山”一趟要徒步50多公里

       李业丰是海南澄迈人。作为一名英语导游,2010年起,他连续两年代表海南导游援藏。他在面对高原缺氧、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环境里出色完成了援藏工作后,2011年度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援藏导游员优秀个人”称号。

       在援藏两年的工作经历里,至今仍让李业丰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9月份,他带4名俄罗斯游客去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峰“转山”的旅程。

       据了解,冈仁波齐峰山顶高度海拔6656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国内外信徒不断。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一般都是安排藏族导游带团去那里,很少安排援藏导游。”李业丰称,两次援藏的经历让他适应了西藏的气候及高原反应,他才得以获得这个宝贵的机会。

       在带团前往冈仁波齐之前,李业丰便花了几天时间准备,收集冈仁波齐的相关材料,并向有经验的导游请教,但是这趟带团的旅程仍然让他“吃尽苦头”。

       李业丰称,他和4名俄罗斯游客提前一天到达山脚下的小镇住宿,第二天清早,便背上行李启程。“转山一圈大概要50多公里,没有汽车,全程都是徒步,一般游客需要二三天才能完成,可那次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高原地区缺氧,此次旅程对长期生活在南方平原地区的李业丰而言,可谓是一次艰难的挑战。“在高原地区人们平常走路,都容易上气不接下气,更何况是爬山。”边徒步边介绍景区文化的李业丰,身体的疲惫逐渐显现出来,“感觉很累,团员发现后还帮忙背包,让我稍微缓解一下。”

       “俄罗斯团员生活在高寒地区,西藏的环境他们更容易适应一些。”对团员的帮助李业丰很感动,而藏民“转山”所体现出的信仰力量,更是成为一股至今激荡在他内心的正能量。

       带两天团整张脸脱了一层皮

       “在冈仁波齐,时常可以看到转山的藏民,他们一步一拜,一直朝拜到山顶。”李业丰被藏民朝拜的场景所震撼,“信仰的力量让人不可思议,自己徒步都困难,而他们却一路拜上山顶。”

       在“转山”旅程的第二天爬山中,李业丰的步伐更显艰难,“当时感觉已经很累了”。3名朝圣的藏民发现李业丰的情况后,二话没说就上去帮忙背包。他再次被藏民的举动所感动。“信仰的力量太强大了,只要有信仰,没有完成不了的事情。”这也是李业丰那趟“转山”之旅最大的收获。

       在完成这个团的旅程后,再次回到拉萨的李业丰发现脸上起了“变化”。“紫外线太强烈了,尽管擦了防晒霜,但整个脸都脱了一层脱皮,现在还有晒伤后留下的斑点。”

       两年的援藏后,李业丰至今在海南从事导游的工作,由于有西藏当导游的经历,再次回海南当导游,工作的辛苦,他觉得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在海南做导游,比在西藏要轻松多了。”其实这种“轻松”正是援藏的艰苦经历,转化成了他内心的坚强。

       如今,李业丰更坚定的认为,“只要有信仰就可以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也是他在西藏所获得的心灵“洗涤”,他说会把这份“正能量”传递给自己所带团里的每一位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