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世界上最高的河流,她源自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横亘中国西藏南部,切割出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峡谷;她是沿岸生灵的母亲河,孕育了西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的古代文明;她冲出世界屋脊进入次大陆,与恒河汇合注入大海。
9月6日至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重要时段、科教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每天一集连续播出的六集纪录片《天河》,9月12日至9月17日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重要时段连续播出。
《天河》以中国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为主线,从源头开始沿江而下,首次全面展示这条国际大河在西藏全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深入介绍该流域的生态现状、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真实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的巨大变迁和建设成就。播出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创团队和藏学专家,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这部片子。
为什么以天河为切入点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在藏语中,‘雅鲁’和‘雅砻’是一个意思,指的是从天上来,而雅砻本身也是一个地名,即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区;‘藏布’的意思是江。这条江最终被命名为‘雅鲁藏布江’,是和雅砻地区的悉补野部落(松赞干布的祖先)最终统一青藏高原分不开的。这条江流经藏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被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全长2840公里包含支流全长3848公里,流域面积约93.5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长度2057公里,流域面积24.6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拉萨河、雅砻河、尼洋河河谷是西藏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人口总数占西藏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西藏的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绝大部分都居住在这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所长廉湘民认为,了解雅鲁藏布江就了解了西藏。
《天河》总制片人李亚玮说,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必定有著名的大河相伴,或者说,每一条著名的大河都会孕育出伟大的文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造就了世界海拔最高的人类居住地,造就了象雄文化、吐蕃文化、古格文化等伟大的高原文明,她是西藏文化的摇篮,西藏各族人民与她相依共存,是走进西藏,了解西藏的最好线索和视角。
普通人的故事最真实
廉湘民认为,真实的西藏和人们想象中的西藏相去甚远,而《天河》用镜头诉说着真实西藏的模样。
“生活在发达的现代城市的人们对西藏的描述,永远离不开蓝天、白云,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威武的康巴汉子,虔诚的朝圣者。更多的却是关于西藏的想象,想象中的西藏永远比真实的西藏更加丰富,强加给西藏的愿望远远多于对西藏的理解。对西藏真相的描述、理性的分析、科学的理解被淹没在无数的想象和愿景之中。因此,真实地反映今天西藏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极为可贵,《天河》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廉湘民说。
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熊文彬被纪录片的一个故事深深感染了:一对父子,两代人时隔80年用镜头在同一个角度拍摄拉萨。80年的变化,在照片中直白地呈现给观众,不需要抒情,不需要渲染,真实而自然。
《天河》纪录片总导演亓克君告诉记者他的拍摄思路:“在拍摄手法上,力求纪录片的本体概念,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配合平实的解说词,理性、忠实地记录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出西藏各族人民积极、明亮、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他们最真实的模样、想法与情感,向人们展示一个美丽的西藏、一个真实的西藏。”
拍摄技术与叙事方式巧妙结合
经过累计近20万公里的艰难行程;首次实现了在海拔5600米高的雅鲁藏布江主源头杰玛央宗冰川及沿江峡谷的高难度航拍;完成了对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等重点城市的航拍及对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等重要文化建筑的空中鸟瞰;首次在近海拔5000米高的雅鲁藏布江支流完成了水下摄影,成功拍摄到了洄游到上游产卵的西藏裂腹鱼;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发电机等设施徒步200多公里,穿越塌方滑坡危险路段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拍摄海拔最高的幼儿园(海拔5000米)、海拔最高的小学校(海拔5374米)……《天河》的主创人员向记者细数着拍摄中克服的种种困难。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施俊伟说:“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和蒙太奇的运用是《天河》的一大亮点。该片每一集中都会有一个相对核心的故事,而其他故事则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影片最后再给每一个小故事附上结尾。多线叙事看似杂乱,实则打破了常态情况下线性叙事的呆板,使情节变得生动和富有节奏。《天河》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还在于将拍摄技术与叙事方式巧妙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