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为期三天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高层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落下帷幕。此次论坛除了民族题材电影及纪录片展映及导演工作坊交流环节之外,更重头的活动就是由国内3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的高层论坛,从各个方面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把脉。其中多位专家将视角落在藏族题材电影上面,在论坛上各抒己见,表达观点。

       30余位专家参与论坛发言 关注藏族题材电影发展

       此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承办,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办公室的指导下举行,主题为“行走与思考——少数民族电影与民族文化”。

       于10月29日开展的高层论坛吸引了国内众多相关领域专家,其中包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中国电影报研究室副主任左衡等。专家们分别从多元文化与共享价值、民族电影的大众情怀、亚洲民族电影崛起等方面剖析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特点及未来趋势。

       其中,多位专家都将视野放在了藏族题材电影上,以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为分析重点,为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来自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明老师认为藏族生态电影是华语生态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时代,藏族生态电影在跨越地域边界的不同信仰的社会体系中,愈发显出其淳朴、原生态价值观的可取性。在发言中,张明将藏族生态电影的演进放置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加以观照,试图展现和提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同参照系。

       另有专家认为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是国内藏族题材电影中的一个独特分支,被电影学者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藏族电影”。万玛才旦一直坚持用内视角、纪实主义的方式呈现藏区的文化原貌,通过有意识地解构并重构民族身份意识的方式表达,对民族身份认同的追寻和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万玛才旦对于现代文化日益渗透到藏区传统文化这一现状的反思和忧虑。还有专家从叙事学的视角入手,对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作品和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对现实表现与诗意生成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两大活动增强互动性 启动少数民族影视银皮书项目

       此次高层论坛还有两大观众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分别是民族题材电影及纪录片展映和导演工作坊交流活动。共展出《北漂》、《献牲》、《侗族大歌》等12部少数民族电影及纪录片,涉及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导演工作坊交流环节则以“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影像呈现的探索”为主题,与会团队包括动画电影《英雄江格尔》、故事片《英雄格萨尔》、人物传记电影《说唱大师》(玛纳斯奇)三部电影的导演及总策划等人,同时邀请若干导演及编剧参与讨论。

       在此次论坛上,还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影视银皮书项目,该银皮书由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出品,兼具翔实数据报告、权威政策研判和可靠趋势分析,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数据支持和学术支撑。

       银皮书以2015-2016年度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作品为分析样本,按照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概况(2015-2016)、战略分析、创作分析、产业分析、问题与建议、学界声音、业界访问、导演与作品等八部分进行整体扫描与案例聚焦,既为学界提供学术资源,又为业界提供政策分析与市场预测。银皮书还明确提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创新升级的总体战略目标和若干政策建议,并对某些类别的少数民族电影创新具体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

       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6月,致力于研究民族影像在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纪录与再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与影响,并通过人才培养、业界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该中心现有研究员近30人,是一支汉、藏、回、维吾尔、蒙、壮、侗、朝鲜、裕固等多民族构成的研究团队和创作团队。该中心将聘请著名专家、研究学者、艺术家担任顾问和研究员,密切联系学界、业界开展多方面科学研究和论坛、研讨会、工作坊、影展等多种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