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加

  完科村的村头有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一端算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商业区,它之所以人气旺,说起来不过是村民们在这里开了四五家店铺。德才加有事儿没事儿都喜欢来这里转转。他说,村里的牧民过去只知道放牧,现在对经商也发生了兴趣,所以他打算筹钱在这里建一个市场:

  德才加:投资30万,要办一个就是民族产品交易市场。这个两面,公路两面(都是店面)。为啥要建在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是四乡交界处。地方还是比较好,外面搞生意的人一年来的还是比较多。特别就是我们民族地区的牛羊收购,牛皮、羊皮收购,羊毛、牛毛收购。

  德才加,今年57岁,藏族。曾任青海果洛军分区玛沁县武装部部长,上校军衔。1994年退役后回乡务农,曾担任完科村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青海省同德县完科村地处海拔3300多米的巴塘草原边缘,这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十几年前,大部分村民都过着游牧生活。在德才加担任完科村党支部书记的8年时间里,完科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富裕起来的牧民开始盖起了砖房,集中在村落里居住,还像城里人那样用上了自来水。2002年,患有严重胃病、冠心病的德才加要求辞去村支书的职务,在村民们的挽留下,他这才开始担任村党支副书记。

  德才加为什么能够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事情还得从1994年他的一个人生选择说起。那一年,作为一名部队的正团职上校军官,德才加面临着转业和复员的选择,当时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国家安排,带着15万元复员费直接回老家当了农民。

  德才加:当时我回去了以后,村委会里头也研究,给我分了责任田,一个人分了三亩地,再一个,还给我分了草场,草场分了100亩。

  当时,完科村的村支书去世后很长时间没有补选,村民们希望德才加能够担起这副担子带领村民致富。但是面对村民们的信任,德才加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他们:

  德才加: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意思就是,刚来就是当书记,我啥也不熟悉。我的意思起码(在)那个地方要适应一两年,我还要调查研究,我突然来了以后,马上要当书记,我也没有把握,所以我就不愿意,刚开始。

  在村民们的再三要求下,德才加最终还是走马上任担任了村支书。在完善了村级组织之后,德才加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村里增加收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办一个砖厂。

  德才加:办一个砖厂需要投资100万左右。当时一分钱没有。这怎么办?就召开村委会,召开党支部(会议),大家提出来,办砖厂,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这个好,对老百姓确实就是办一件好事。大家都愿意。好,愿意,同意办,资金就是需要100万,他们就吓坏了。哎呀,这么多资金,这到哪里去找?现在群众也困难,集体资金也没有,这咋办?大家话也不说了,心里凉了一阵子。最后,我说,资金上我想办法。

  后来,经过德才加的努力,县里向他们提供了60万元的无息贷款,剩下还有40万的资金缺口。

  德才加:这个咋办?这个也不是小数目,再开会呗,开会以后我说这个我们自己想办法,自己集资,每家每户都拿出一点,反正就是给老百姓办事情呗,我自己的复员费我拿出15万,我第一个表态。

  在德才加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积极想办法。很快,剩下的25万元资金缺口也由村民们集资解决了。

  1995年底,砖场建成投产,德才加采取送货上门的营销策略,使得他们的产品很快就行销周边的县城。3年后,砖场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和集资款。如今,砖 场忙的时候能够安排60多个村民工作,企业累计为村里创造效益50多万元。在这期间,许多村民用本村砖厂的砖头盖起了新房。

  同时,完科村用积累下来的资金兴建了育肥场,改良了牧场,村里的2000多亩农田也实行了机械化耕作。全村人均年收入也从1995年的600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2800元。

  看到家乡的变化,村民们对当初的选择都感到很欣慰:

  村民 丹增太:德才加到这个村子之前,村里面的经济条件、生活各方面都很差,尤其是村容村貌不好,他来之后,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搞起了砖厂,牧民的收入也有较快地提高,我们牧民也盖起了砖房。

  德才加于1968年告别家乡参军入伍,26年后回到故乡,从一名正团职的上校军官成为了一位带领牧民致富的村支书。

  德才加:因为我就是外面出来以后,工作就是20多年,将近30年了,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见的(世面)广一些,跑的地方多一些,见的世面广一些,回来了以后在自己的家乡一看,差别就是大得很,所以,我就是回来以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看能不能把我们村的面貌改变一下。

  当他的事迹传遍青海大地时,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总会向他问起,对于当初的选择后不后悔:

  德才加:我也不后悔,这一步棋我觉得还是走对了。但是,自己方面来说,还是吃了一些亏,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反过来,对老百姓,对群众,我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