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七月份,拉萨街头开始有一些从山上采摘下来的野生“水果”在售卖,比如“水卓玛”,比如“葛龙”,此外还有吃起来像嚼一根酸甘蔗一样的“酸溜溜”。售卖这些物品的,都是附近山上的农民,他们就地取材,应季将长在身边的野生植物转换成商品。这种生意往往并不长久,随着季节的流转,一到秋天,这些“水果”、“酸蔗”就会从街头消失。

以下是《西藏商报》2009年7月24日发布的一组藏式野生水果图文资料。

“酸溜溜”


夏天一到,拉萨街头就会有“酸溜溜”出售

对于上世纪末在拉萨长大的这代人来说,“酸溜溜”的味道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的记忆。在物质缺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天一到,拉萨街头就会出现一些背着背篓卖“酸溜溜”的人,他们从附近山沟里采摘这种植物叶子和梗子,然后售卖给拉萨人当夏日解暑的“零食”吃。就算到了物产丰富的今天,拉萨人也仍未忘记这种特殊的“零食”,售卖“酸溜溜”的人仍会应季而至,而且似乎生意不错。

据记者的观察和统计,购买“酸溜溜”的几乎全部是本地人,或在拉萨生活已久的人,至于游客这个群体,他们中鲜有人能认出这种植物,更不了解这种梗和叶的吃法。

当然,“酸溜溜”只是本地人对这种植物的通俗叫法,因为它吃起来异常地酸,在干渴的夏天吃上一口,很有解渴的效果。《西藏植物志》上是这样解释它的:拉萨大黄,蓼科大黄属,在拉萨周边山上海拔4600米附近可采摘到。

记者买了一把“酸溜溜”,剥下根茎的皮尝了一口,不仅酸,而且带有水腥气,似乎跟“味美”完全沾不上边。这时一位老阿妈告诉记者:吃“酸溜溜”要蘸着白糖吃才可口,不仅解暑,而且去乏。夏日困顿时咬一口,立刻神清气爽。

“葛龙”


“葛龙”是一种浆果,成熟了的“葛龙”呈深紫色,味道像杨梅。

“葛龙”是记者认为味道最像杨梅的一种果实,主要产于林芝地区的丛林中,当地人习惯于叫它“黑珠珠”。当“葛龙”红到发紫时,它才算是成熟了,而红色的未成熟的“葛龙”不仅吃起来口感青涩,也不软,不像紫色的“葛龙”,软软的,丰盛的汁液能将你的嘴唇全部染成紫色。

“水卓玛”


在拉萨街头出售的“水卓玛”水灵灵红彤彤,不知怎地却从视觉上传递给人一种牙酸的感觉。

“卓玛果”是指在西藏常见的人参果,“水卓玛”其实与人参果并无关系:人参果长在地下,而“水卓玛”长在灌丛中,熟了的“水卓玛”甜美多汁,形状和味道都能证实它其实是一种浆果。

“水卓玛”从灌丛中摘下之后拢成一堆,水灵灵红彤彤,不知怎地却从视觉上传递给人一种牙酸的感觉。其实成熟了的“水卓玛”不仅不酸,反而甜甜软软的有樱桃的味道,所以也有人叫它野樱桃,当然,真正的野樱桃其实另有其物。

在夏日的拉萨街头,偶尔能遇上正在售卖“水卓玛”的农民,价格似乎并不便宜,用那种拉萨人常用来喝甜茶的小玻璃杯量,一块钱一杯。

“塔黄”


剥掉了叶子的塔黄,长得简直和莴苣一模一样

在林芝色季拉山和南迦巴瓦峰旁的侧山上,尤其是一些高山海子边的草甸上,当你跋涉至一定高度时,你若抬头远望山坡,会看到在杜鹃丛林上方的灌丛中,或接近山顶的草坡上,零零星星地长着一株株细长的植物,你若感到好奇,再攀爬到近处去细瞧它,会发现那原来是一种比人还高的、玉树临风般挺立着的塔形植物,粗壮的直立茎杆上,心脏形状的叶片一枚叠着一枚,基部叶片大而且绿,越向上叶片越小,颜色也渐淡,嫩黄的叶子倒垂,重重叠叠地包裹着一株擎天绿柱,这就是分布在藏东南的高山植物——塔黄。古代诗人范成大有诗咏过它:“大芋高荷半亩阴,玉英危缀碧瑶簪;谁知一叶莲花面,中有将军剑戟心。”

塔黄看似孤立零星,从全局上看,它们的生长却颇有规律:像一条线一样连绵于山川之上,初看时,像是有人在山脊上插了一长溜的经幡。《西藏植物志》上说,塔黄,蓼科大黄属(与“酸溜溜”同科同属),生长于林芝地区海拔3900—4600米的山坡草地上,其根部和茎部都可作为中药,具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