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小伙在展示他制作的藏族服饰作品。本网记者崔永焘摄


培训出的熟练技术工人。本网记者崔永焘摄


石雕用上了激光雕刻。本网记者崔永焘摄


技艺娴熟的银匠。本网记者崔永焘摄


藏家姑娘放下牧鞭变“绣娘”。本网记者崔永焘摄

  石刻、藏族服饰制作、帐篷制作、藏绣、银铜器制作……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有这样一群牧民,放牧时他们是一把好手;放下牧鞭,他们就是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变身勇搏商海的小老板。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一批又一批牧羊哥、牧羊女放下牧鞭,投身民族文化产业,书写草原人家昔日的荣光。

  帅气的仁确在兴海县名气不小,能歌善舞的他是许多女孩子心目中的“男神”。藏家儿女素有“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很快,仁确身边聚焦了许多热爱民族歌舞的俊男靓女,仁确便理所当然的当起了他们的老师。短短几年,仁确便培训出合格的歌舞演员20多名,让民族歌舞走出兴海县,唱响了海南州。颇具商业眼光的仁确不仅仅专注于民族歌舞,他还发现:市场上,像样的民族服饰特别走俏。于是,仁确注册了公司,同时办起了一家很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加工厂。

  民族服饰加工属于服装行业,亦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尽管厂子不大,仁确很快发现,人手不够,特别是熟练的技术工人不够。像那些学习唱歌跳舞的年轻人一样,兴海县不少放下牧鞭的牧家子弟有着热切学习一门实用技术的渴望。因为有之前成功的歌舞培训经历,仁确获得县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支持。于是,20多名渴望成为裁缝或者裁缝店老板的年轻人走进了仁确的培训班。

  截布、划线、裁剪……当培训班有模有样地办起来时,往日手握牧羊鞭的年轻人也学得有模有样。仁确答应他们,培训合格的可以留在厂子里当技工,不愿意按点儿上班的,也可以计件获得报酬,将来技术老练之后,愿意自己开店的,免费帮助开店!

  像仁确一样。兴海县带动转产牧民掌握藏绣工艺,不仅公司经济效益翻了好几倍而且通过培训,带动更多的牧民参与民族工艺产业。先后入驻兴海县的石雕、金银工艺品加工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带动当地转产牧民投身民族手工艺项目,不仅带出了一批有技能的产业工人,而且壮大了当地的民族手工艺产业队伍。

  据省三江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科技培训项目总投资5370万元,培训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超过56000人次,建立和培育示范户1715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科技培训规划总投资8080.96万元,计划培训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共计超过10万人次。

  今年是青海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也是三江源二期工程实施的第一年。截止目前,三江源二期工程2014年科技培训项目已完成投资495万元,举办培训班156期,培训农牧民群众5813人次。

  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通过参与三江源科技培训项目,发展了自身经济,壮大了产业队伍,一支又一支的产业“轻骑兵”跃出草原,在市场上挥动文化大旗,让草原昔日的荣光闪耀在江河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