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随处可见身着美丽藏装的妇女,长长裙摆外、腰间系着五颜六色、细横线条的围裙,这是藏族妇女服饰上必不可少的一种特殊装饰——“邦典”。
据史料记载,邦典是距今一千余年前藏族先民依照雨后彩虹的颜色编织而成,它是用五彩丝线或毛线手工织成的色彩亮丽的横条围裙。千百年来,邦典一直被藏族妇女系在腰间,它将不同年龄、不同身材的藏族妇女装扮得或典雅高贵,或婀娜多姿,或华丽艳美,或朴素大方。
而说到邦典,就不得不提到有着“邦典之乡”美誉的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
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河谷地带的杰德秀镇,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古镇之一。该镇民族手工业历史悠久,相传,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氇服装便产自于此。
数百年来,杰德秀镇生产的“邦典”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密的编织闻名于藏区。但过去,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品,杰德秀邦典只专供西藏地方政府。现在,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及西欧等国。
从贴补家用到走向致富路
“啪啪、咚咚,啪啪、咚咚……”在充满韵律感的织布声中,45名藏族妇女正在织布机上麻利地操作着。
就在杰德秀镇镇中心附近,一片60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厂区内,染料房、生产车间、办公室、产品展示厅一应俱全……杰德秀镇上最大的一家邦典生产企业是一家名为“格桑”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90后”藏族女孩丹增卓嘎和母亲嘎日就是合作社的当家人。
在卓嘎的记忆中,从很小的时候起,每天清晨,她都是在父母的织布声中醒来。
但那时,与杰德秀镇上其他多数家庭一样,卓嘎家只是利用闲暇时间编织邦典、摆地摊售卖以贴补家用。
直到2006年,杰德秀邦典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杰德秀镇的邦典生产开始步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加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2007年,在政府扶持下,卓嘎家创办了编织邦典的专业合作社 ……不到10年的时间,合作社从小变大,工人从最初的几名发展到现在的45名。前年,卓嘎家的合作社创收已达80万元以上,年利润超过了10万元。
卓嘎介绍,从一堆羊毛到七彩的邦典,需要经过捻线、染色、织造等多个步骤。而因为品质高、纯手工,卓嘎家的邦典一直供不应求,“我家的邦典差不多织一条卖一条。”她颇为骄傲地对记者说。
在杰德秀镇,编织邦典的多数是妇女,而卓嘎家合作社雇佣的工人也全部都是藏族妇女。“农忙时她们可以回家干农活,农闲就过来织围裙、增加收入。”邦典不仅帮助卓嘎家实现了脱贫致富,也带动了周边妇女家门口创业就业。据统计,目前,全镇有1千多家庭式织邦典的小作坊,织业逐渐成为该镇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传统民族手工业的传承与创新
从13岁开始,小卓嘎就跟着父母学习邦典编织技艺。今年,22岁的她已递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请。这意味着,继父母后,卓嘎将成为杰德秀邦典新的传承人。
虽然同样是编织邦典, 但年轻的卓嘎,显然有着与父母亲不同的人生经历:
北京、上海、成都……卓嘎的父母没有走出过西藏,但20出头的她,足迹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邦典这种手工技艺,卓嘎曾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等多个大型展会。
卓嘎的父母只会说藏语,“曾经因为不会汉语而错失订单”,但卓嘎能用汉语与客户进行流利的交流,“还交了几个汉族朋友。”
2011年,卓嘎的父亲因病去世后,卓嘎和母亲接过了经营合作社的重担。随着母亲年龄越来越大,年轻的卓嘎逐渐开始独挑大梁。
父母手中还只生产邦典等少量产品的合作社,到了现在,已推出了包括邦典在内的围裙、围巾、披肩、挂毯、包包等10余种产品。现在,卓嘎还在利用微信朋友圈推广销售自家的产品。
对于卓嘎而言,除了经营合作社,现在的她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传承。每年,她都会免费给县实验中学的学生教授邦典编织技艺、并为其提供实习基地。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邦典,将邦典编织这项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卓嘎眼中,七彩的“邦典”不仅寄托着她个人的梦想,更引领着勤劳的杰德秀妇女迈向小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