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装,石刻,藏香……这些藏式工艺的培训正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小镇发展得风生水起,让上百名藏族年轻人有了盼头。
23岁的少年茸英正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学习唐卡,此前他在四川、江西、广西的不同城市艰难地打工为生。当他听说有可以免费学习唐卡的机会时,毫不犹豫地来到了这里,一待就是三年。
“只要学会了唐卡,以后当老师也可以,或者自己画了画,学校可以帮忙解决销路。不像在家里种土豆、玉米,一年只能赚到七八百元,还要防止猴子野猪偷吃。”茸英说。
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处传习所,学习唐卡的藏族青年正专心地完成毕业作品
改变茸英命运的传习所,出现于2009年。当时,四川省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嘉阳乐住创办了一个唐卡培训班,以帮助解决本地青年的就业问题。7年过去了,这个培训班已经变成了一个400多人的传习基地,学生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唐卡、藏装、藏医等多个门类的传统技能。至今,壤塘县范围内的传习所已经达到10个,涵盖了手工艺、音乐、医学、戏剧等等。
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处传习所,藏装班的学生在熨烫新做的衣服
壤塘是一个典型的藏区贫困县。2013年,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600元。“这里没有优势自然资源、没有工业、甚至连一家上规模的企业都没有。”说起县里发展现状,壤塘县委副书记达尔吉显得有些无奈。
传习所的兴起让壤塘县政府意识到,传统文化可能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一个突破口。“壤塘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特殊的藏地文化,我们要脱贫就得在文化上下功夫。”达尔吉说。
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处传习所,一名学习石刻的学生在完成一幅莲花生大师像的雕刻
目前,壤塘县政府已将县内十大传习所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根据传习所培训规模,按照每年1至5万元标准给予传习所梯次补助。壤塘县所有传习所免费开放,学员还能在培训期间获得一个月300元的补助。
此外,壤塘还投入2000多万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创业园。传习所内生产的产品可以在创业园形成品牌,集中推向市场;传习所的学生出师了也可以到创意园开店或上班。当地政府出台的补贴奖励政策,让有志于掌握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有了盼头。
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处传习所,学习藏装、藏医等传统藏文化的青少年学生在午后休息
学习传统技能并不容易。要学唐卡得先学2年素描,再学2年上色,会背20多种佛像度量经,平均得学6、7年才能上手;要学藏医得背会5900多首医学口诀,能辨清数百种药材,认准77个人体穴位,平均要学10年才能出师为病人诊脉;石刻则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体力,在掌握唐卡绘画的基础上学习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手法……但这些并没有挡住学生的热情,他们为能够发扬本地的传统文化而骄傲。
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一处传习所,学生把刚刚捏制的藏香摆好,准备阴干
“阿爷阿妈一辈子操心,等到自己会画唐卡以后可以在县上买一个或者先租一个大一点的房子。有时候,躺在床上就想自己未来赚了钱可以把房子装修成什么样子。”茸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