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1.jpg长江源头绿绒蒿

       一条河流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灌溉土地、哺育生灵,更在于其滋养文化、养育文明。

       2020年8月6日清晨,当我走过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看到东方地平线上一轮朝阳磅礴而出,看到近处沱沱河激荡东流,看到藏羚羊踩着露珠悠然觅食,就在这片高陆地初醒时刻的一股浩然大气中,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悟。

       高原8月,最是流光溢彩好季节。君不见,青海大地熠熠生辉,高原山水竞博眼球。就在这样华丽的高原夏季,由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组织发起的第二届“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幕。

       针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适时将这一年公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同饮一江水,致敬抗“疫”人,并邀请了120名包括武汉和省内医疗界的抗疫代表、企业家代表、媒体记者、艺术家在内的队伍,分赴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大家将一路探寻、一路体验、一路感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讲述三江源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动人的故事。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2.jpg在那山岗上

       8月3日上午,在青海省会议中心参加完“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出征仪式后,大部队如期出发。

       长江,养育生命的乳汁。她孕育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滋养了博大精深的青藏文化,她气吞山河的伟大行程始于纯洁如玉的格拉丹东雪峰,在中华大地划出一道生命的绿带……

       而今天,我们就要向着这块圣洁的高地,进发!

       正午时分,飞机安降玉树巴塘机场,仿佛于刹那之间,我们从喧嚣都市走进了高地玉树,走进了这灵魂归属之所。

       走出机场,一路不见十年前由大地震撕裂开的大地创口。夏季的巴塘草原,风轻云淡,绿意盎然,从这片草叶滴露的高大陆走过,内心竟袅袅娜娜升腾起一股祥云,是那般洁净轻盈,又是那般润泽吉祥……

       有人说:如果灾难对人类有意义,便是使人类领悟到救赎的意义。其本质,使人类学会彼此靠近,相互取暖。

       就我近年先后五次赴玉树各地走访所见,灵魂有归属的地方,可见人心之象——悲悯。丰盈。宁静。高贵。

       抵达玉树,成功入选吉尼斯纪录的世界最大牦牛黑帐篷首先惊艳了队员们的双眸。

       一顶高约九米、总面积达一千七百余平方米的牦牛黑帐篷安扎在巴塘草原,于静默中透出几分神秘。队员们鱼贯而入,顿时发出讶异的呼声:“天呐,一顶帐篷竟然可以这么豪华!”“啊,快来看,这是真牦牛吗?太不可思议了。”

       在有10个柱子顶拱的牦牛黑帐篷里,有序地摆放着玉树各个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及牛羊等动物标本,还有各种琳琅满目、别具特色的家庭用品摆件、日常服装、木质家具等,真实地还原了藏族牧民家庭的生活场景,可谓是一处让人大开眼界的藏族民俗博物馆。

       走进黑帐篷,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护士长谢菲拿起手机对着中间那只牛粪炉子拍个不停,她显得既兴奋又好奇,丝毫没有初上高原的不适与疲惫。她一会望着黑帐篷的人字顶,一会又拍起身边的牦牛标本,那一刻,一束光自顶棚的小窗口倾泻下来,像一抹红云,映在她美丽的面庞……

       在巴塘草原的牦牛黑帐篷营地体验地地道道的藏族风俗并品尝藏式午餐,是来自武汉、上海、北京等地的抗疫人员和企业代表不曾有过的体验。他们中多数人是第一次喝藏茶,第一次吃手抓羊肉,用餐当中,他们惊喜地相互拍照留影,全然不顾双手的油腻,一张张粲然笑脸,映出了满心快乐。

       可以说,此次行程的安排是紧促且高效的。餐毕,大家分乘越野车前往巴塘草原附近的文成公主庙参观,又驱车三十余公里,抵达通天河畔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碑前集结宣誓。傍晚时分,在参观完称多县歇武镇下赛巴寺的民俗博物馆后,赛巴村民们舞起的长袖掀起了当日活动的高潮。

       结古镇以南,有白纳沟,文成公主庙就坐落在此处海拔37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这座佛堂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规模最为宏伟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族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汉藏团结的象征,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佛堂,香火缭绕,经久不衰,当地藏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参观中,帅气的当地导游说,文成公主在白纳沟住下以后,曾亲率工匠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浮雕凿刻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据说,庙宇内的九尊佛像就是当时遗留下的古迹。文成公主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当地藏族人民学会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白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因此,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萨娘娘,公主遗留下来的物件是珍贵的圣物,要想尽办法加以保护。

       对于江源大地遗存有如此灿烂的历史文化,队员们大多表露出惊讶又兴奋的神情。来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医院的抗疫英雄周瑞平,2020年春节后曾前往湖北,成为武汉方舱医院一名勇敢的医疗战士,此时,笑意盈盈的姑娘动情地说:“太令人震惊了,真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车过峡谷,回望庙宇,但见两列山峰不见边际,它们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显得硬朗而雄健。山上,松柏如画;山下,小溪成诗,人群缓步而行,牛羊散漫觅食,而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发出金光……

       人与自然,熨贴和谐到叫人心颤。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3.jpg赛巴寺博物馆里陈列的生活用品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5.jpg赛巴寺博物馆里陈列的生活用品

       建成于2017年的下赛巴寺博物院,是玉树地区第一座以寺院管理经营为主的综合性民间博物馆。参观前,先聆听了寺院主管介绍,说展馆分自然、宗教、民俗等,藏品达一万余件,有青藏高原珍稀动物标本、康巴民俗用品、各种宗教文物等,对考察和研究康巴地区藏族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参考和科研价值。

       这有别于其他寺院的举措,又将让我们邂逅怎样一份惊喜?

       “走进赛巴寺,等于走进了一座大型人文历史博物馆;参观了博物馆,等于给自己补充了一份别样的精神大餐,这样的生命体验,是令人难忘而愉快的。”带着一抹微笑,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抗疫英雄梁锦军主任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他说,一路听介绍,觉得震惊。尤其是自然展厅中藏系羊的标本,距今已一百多年了。100年前,藏系牛羊的体型比现在大很多,一只成年羊约有一百公斤重,甚至更大。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藏系牛的体型在一年年变小,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大自然在警示着人们,要加倍呵护我们的江河源头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5.jpg赛巴寺博物馆里陈列的生活用品

       美丽的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行走在这片高地热土,随时都可见到生命原本的形态——既奔放热烈,又丰盈高贵。

       在下赛巴村的晚霞里,长江线和澜沧江线的队员们被扑面而来的奔放的玉树卓舞所震撼,所迷醉。

        《毛诗序》中,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也,足之蹈也”的说法,以此说明人的情感不足以用语言来表达时,会情不自禁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由此可见,舞蹈的灵魂源自内心情感。

       对玉树卓舞有过直观感受的人,对此说法有着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

       盛夏季,下赛巴村里草长莺飞、绿意盎然。村头一片开阔地里,溪流生辉,野花吐蕊,赶来表演卓舞的近百名村民已经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村里篮球场上,远处的牛羊,近处的佛塔,营造出此地平素的姿态:安宁祥和,平静质朴。

       先是一阵令人晕眩的长袖舞动,紧接着,是“咔咔咔”的踢踏声激荡开来,似乎于陡然间,这些山野村民便变身为俊逸舞者,将最原生态的江源舞蹈横陈在夕阳里的高地上,叫人目不暇接,叫人呼声连连。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6.jpg赛巴村民舞起长袖

       但见,男性舞者俱头缠红色缨穗,身着红黑两色氆氇装,个个显得高大英武,飘洒自若;女性舞者则一应的红衣黑袍,长袖长辫,显得灵秀华丽,又有一番温柔端庄的韵味。

       看他们表演,发现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他们配合着手臂的甩袖,做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和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配合协调,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的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了出来。女子舞蹈的动作则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2020年刚从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次仁梅朵和同伴们站在一处树荫下,等待上场。她露出洁白的牙齿,微笑着说:“作为这个村的一员,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跳舞了。虽然这几年在西宁上学,但回到家乡,大家随时被组织在一起排练和演出,所以我们和这个集体是血肉相连的。”

       此时,一名在场地中间舞蹈的幼小的身影吸引了全体队员的关注。只见她身着蓝色锦缎的夏季藏袍,两个羊角辫微微弯曲,两只眼睛透出清亮的幽光,一张秀丽的脸庞写满稚气,她穿梭在一群正在激越起舞的康巴汉子的队伍中,合着音乐的节奏,扬起手臂,顿足前行。

       这是江源大地最初的舞蹈形态吗?这是玉树歌舞最稚嫩的传承人吗?我一阵兴奋,疾步绕过半个场地,去询问坐在场边观看的那些村民。一位慈祥的老阿妈说:“她叫美多松毛,今年两岁了。”

       美多松毛,两岁的年纪,她的舞龄也该有一年了吧?由她细碎稚嫩的舞步,不得不惊叹这方山水赋予这个民族的超然气质。

       俗话说:长袖善舞。从下赛巴村的舞者身上,我们真正体悟到这个成语最初的美意。

       眼前景象,不由使人记起几年前的一次玉树行,那次历时半月的深度采访,使我对玉树卓舞有过一次近距离的打望与了解。

       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卓舞的赞誉。据资料,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

      据称,“卓舞”内容丰富健康,多半都属赞美家乡,赞美山水风光之类的;也有奉劝世人一心为善的。“家乡的幽谷深处中,有一眼吉祥的湖水,湖畔落下了80只金丝鸟,唱颂着家乡五谷的丰收”。也有赞美卓舞服饰的,如:“头饰红绸穗子,肩挂彩缎披肩,头饰肩挂是小伙的饰物。耳系珠宝环子,脚穿牛皮靴子,珠宝靴子同样是小伙的饰物。因为有了装饰,跳卓舞的小伙显得更加潇洒。”

       夕阳里,粗犷矫健的卓舞扬起尘埃,清澈流金的溪水带去欢笑,在绿色的山坳里一路奔腾……

       从巴塘草原,到铜色河流

       从赛巴寺的古老遗存

       到通天河湾里披着碎金的那株白杨

       玉树,又将打开她的话匣……

       是大唐公主从千年前传来的一声轻叹么?

       是两岁的美多松毛舞出的踢踏碎步么?

       是绿色皱褶里掩映的那袭红色衣袂的轻轻飘摇么?

       还是白云彩下依旧火辣的这缕阳光的突然抖动?

       玉树,叙述啊!

       就像歇武草原上流淌的淙淙溪流令人目眩

       就像赛巴村里奔腾开的白龙卓舞把人醉倒

       玉树,你这深邃的目光

       玉树,你这宽阔的胸膛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