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凉风习习,但在孜托镇加日扎村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里,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鼓风机一次次吹动,一把把刀片被烧得通红,空气锤一下下敲打……寸昆杰向徒弟们示范洛隆藏刀的锻造工序。

1.jpg寸昆杰检查做好的洛隆藏刀(9月27日摄)。晋美多吉 摄

       “钢板切割、刀坯烧制、打磨、淬火、抛光,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寸昆杰是合作社的工匠师傅,也是负责人。

       藏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多种用途,在西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西藏,拉孜、南木林、易贡和洛隆等地出产的藏刀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良,各具风格。

       一般来说,藏刀技艺不外传,但寸昆杰是一个“例外”——他是首位掌握洛隆藏刀技艺的白族人。

       在此之前,他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砺期。

       1991年,寸昆杰曾随父亲寸德华从云南大理来到西藏昌都,跟父亲的朋友扎西尼玛学习藏族手工艺品制作。

       初到西藏,人生地不熟,寸昆杰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手工艺制作上,独特的天赋和勤奋努力深得师傅的器重。

       “我们当时做的东西包括佛像、腰带等,我对手工艺制作特别感兴趣,学得也很快。”他说。

       快乐的学习时光,可惜仅持续了半年时间。但这段独特的经历,坚定了他日后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决心。

       由于家里生意繁忙,寸昆杰放弃了学习,随父亲一起打理家里的事。一年半以后,随着生意步入正轨,寸昆杰在家人的支持下,只身从昌都前往拉萨学习藏刀制作。

       “你知道藏刀制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步骤需要用到火。你一定要注意,别烫到手。”这是出发那天父亲的嘱托。

       这一年,他才13岁。

       寸昆杰在拉萨拜的师傅是云南藏刀工匠张新峰。“那时白天跟着师傅学习藏刀制作,晚上尝试藏刀设计。”他回忆说。

2.jpg       寸昆杰(右)和西藏藏族制刀匠强巴伦珠在制作洛隆藏刀(9月27日摄)。晋美多吉 摄

       寸昆杰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和专注力。一般人学藏刀制作,需要投师3年、谢师1年,在4年的学徒期间是没有工资的。但是寸昆杰藏刀技艺掌握得又快又好,在第三年就拿到了工资。

       1995年,出师后的寸昆杰来到林芝波密县从事藏刀制作和销售,持续了11年。年复一年的实践积累,让寸昆杰逐渐成长为藏刀制作的优秀工匠。

       “我4年前来到洛隆县,向四朗江村师傅学习洛隆藏刀的制作工艺。”寸昆杰发现,洛隆藏刀在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优势,而这再次引起他学习、借鉴的浓厚兴趣。

       经过几年的学习,寸昆杰得到了四朗江村的真传。在老人不幸辞世后,他担起合作社主要师傅的责任,带领徒弟们继续精心打造和改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洛隆藏刀。

       “当时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就是制作时间比较长,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寸昆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借鉴新技术、新工艺,让洛隆藏刀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传统的制作工艺,得到很好的传承。“比如在淬火的时候,洛隆藏刀会在水中放入草药,这是最古老的技艺,出来的刀质量、硬度、韧性等各方面都会有提升。”寸昆杰说。

       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寸昆杰引进了空气锤、液压机、淬火机、砂带机、激光刻字机等,同时保持部分手工雕刻工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

       目前,跟随寸昆杰学习的有9个徒弟,都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每月上够20天班,就有3000多元的工资,年底村里还有分红。”29岁的向巴伦珠,正在师傅指导下用空气锤锻造钢板。

       为帮助更多人增收致富,寸昆杰还跟村里人合作,鼓励各家各户按标准缝制刀鞘,合作社统一收购。

       谈到今后的打算,寸昆杰表示:“藏族师傅教会了我做洛隆藏刀,我有义务把这项古老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在寸昆杰心头,藏刀制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