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jpg西藏马鹿。

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jpg西藏盘羊。

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jpg豺。 

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jpg藏狐。 尕布藏才郎 摄

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jpg荒漠猫。 尕布藏才郎 摄

青海省新增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jpg兔狲。 李善元 摄

       2月5日,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正式公布。这是我国32年来首次对《名录》大调整,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的豺、荒漠猫、西藏盘羊、西藏马鹿等野生动物保护级别上调,意义重大。

       豺与雪豹保护级别达到同级

       此次调整的《名录》中将作为“豺狼虎豹”四猛兽之一的豺,保护等级从二级提升为一级,与濒危物种雪豹列为同级。豺曾广泛分布于青海省的广大牧区和林区,但在过去的30年间野外极少发现。

       欣喜的是,2017年,科研人员在祁连山南麓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苏里乡已确认有豺种群的分布,2018年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石羊河冷龙岭区域再次记录到豺种群。专家推断,在祁连山南麓的中段也可能分布有一定种群数量的豺,说明祁连山很有可能是我国野生豺种群的适宜栖息地之一,也进一步明确了豺在青海省当前的分布范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晟介绍,豺和雪豹一样,都是其所处生态系统中的顶级食肉动物,可以通过捕食控制其猎物物种的种群数量,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从种群数量和现状来看,国内豺的濒危程度比雪豹更高。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中记录到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和甘肃祁连山近年来记录到的野生豺应该属于同一个区域性种群,在这个物种全球的分布范围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栖息地类型,也就是半干旱高原生境。这种生境完全不同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豺所在的以森林为主的典型栖息生境,是豺这一物种对高原环境适应演化的结果,在豺的全球分布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荒漠猫升为一级

       与豺一样,此次《名录》调整中,将荒漠猫的保护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一级。荒漠猫是我国猫科动物中唯一的特有种,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

       目前,荒漠猫分布区仅限于青藏高原东缘,包括我省大部分区域、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由于活动隐秘,种群数量稀少,分布密度较低,多年来记录非常少,关于其生活史所知甚少。

       2020年8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画面。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启动荒漠猫专项调查以来,在国家公园范围内频繁记录到荒漠猫活动画面,而拍摄到5只荒漠猫同框的画面实属罕见。

       荒漠猫警觉性强,加上数量稀少,很难拍到群体活动的画面。野生动物研究专家称,猫科动物理论上一胎可以孕育2只至6只,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实际能抚育成功的最多2只到3只,此次调查到一只雌性荒漠猫成功抚育4只幼崽的情况,充分反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物种食物链完整,顶级野生动物食物充足,荒漠猫、雪豹等猫科动物种群繁殖率较高。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石羊河、青羊沟、黄藏寺、油葫芦和三河源保护分区均已记录到荒漠猫,是目前已知的荒漠猫分布区的最北缘,进一步扩大了荒漠猫的分布范围,对该区域荒漠猫的研究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确定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分布着较高密度的荒漠猫种群,是现阶段我国最容易目击荒漠猫的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定点研究区域内布设的红外相机数据、采集的粪便及尸体样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荒漠猫个体鉴定和种群遗传学研究。

       狼纳入保护名录

       此次《名录》调整中,将犬科类动物狼调整为二级。狼在我省三江源、可可西里、祁连山等地有种群分布,但就全国而言,狼的数量还是稀少。基于此,将狼增列入二级保护范围。

       近年来,青海省多地多次拍到狼群。2017年,摄影家葛玉修和摄影爱好者寿好选往返1700多公里,在海拔4000多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拍摄到了26只野生狼,并两次目击达7只的狼群;2018年12月29日,在玛多县野马岭,狼群在雪地行走的场面被悬挂在塔顶的青海“生态之窗”系统全程记录,监测总时长达3个小时,当天还观测到赤狐、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人员在玛多县还拍摄到一只非常稀有的黑狼。中科院动物所有关专家表示,在三江源地区发现黑狼意义重大。此次能够拍摄到黑狼说明公众对生态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也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一种展示。

       此外,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曲麻莱等地,以及可可西里、祁连山南麓等地也拍到狼群活动踪影。

       时坤说,此次将狼纳入保护名录也很及时,狼作为对牲畜有威胁的物种,未纳入保护名录之前缺乏保护措施,若干年前狼的种群就已经出现大幅下降。

       “所有物种都在复杂的生命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物种的消失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珍稀濒危物种需要加倍呵护。”在时坤看来,在尽可能扩大保护范围的同时,根据野生动物物种生存状况合理调整保护名录,实施科学保护,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省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多达数十种

       新调整的《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其中,已分别将麝类、穿山甲(人工养殖除外)所有种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主任张毓介绍,此次调整范围广,据统计,此次大调整后,青海省新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包括豺、荒漠猫、金猫、西藏盘羊、西藏马鹿、秃鹫、草原雕、猎隼、青头潜鸭、白鹈鹕等多达数十种,以及狼、藏狐、赤狐、豹猫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级别从二级调升到一级,意味着保护力度将明显加大。保护级别不同,不仅意味着法律上针对打击盗猎、非法走私、非法贩卖有不同的量刑标准,国家和地方对这一物种投入的保护力度也会增大。”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金崑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名录》调整给包括蒙原羚在内的一大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不少专家表示,此次《名录》的大调整顺应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形势,扩大了保护范围,也有利于根据野生资源变动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合理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从保护藏羚羊开始,到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栖息环境,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青海省为濒危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安全的栖息环境。多年的保护,身居青海大地的濒危野生物种种群不断增加,尤其以雪豹、湟鱼、藏羚羊等明星级物种为代表的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增加,对维持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以及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回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大调整后,青海野生动物保护种类和级别得到增加,保护力度也会得到相应加大。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结合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编制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严格规范强化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制定,实行最严格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对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强化救护中心建设,研究制定陆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规划,推动率先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国家基因库,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提供)